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38古诗二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古诗二首
【教学内容】
课本P43~45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两首诗的意思。
3.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4.想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答复教“楼〞字,并指导书写。
〕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鹳雀楼名称的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
在山西永济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鹳雀楼。
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
〔出示课件。
〕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通古诗。
2.教师范读。
3.同桌一起读诗句:你一行,我一行,一边看图一边读。
说说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还有疑惑。
4.前后四人一组,还可以看看图,商量商量,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认知贯穿
1.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地读诗。
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如果是你和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雀楼,你会看到什么呢?
〔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地教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
例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
〕3.作画:假设老师想要你们把看到的画下来,你们能吗?〔在师生共同作画的过程中达成一致:太
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正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
〕
4.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表达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
〔“依〞“尽〞。
〕
5.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同学们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
〕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6.教师动情地描绘:太阳渐渐收起耀眼的光辉,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指导学生朗读。
〕
7.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学生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教师指导朗读第二句。
8.点拨:同学们,站在鹳雀楼上,你还能看到什么?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
如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9.过渡:真有气魄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他在想什么呢?〔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10.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千里目〞指的是什么?〕〔这里的“千里〞是虚指,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
11.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再登上一层楼。
〕
12.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指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
13.引导说话:“要想,就必须要,这是因为。
〞
1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不光可以用在登楼,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学习、旅游、体育、艺术等方面。
〕
15.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新的理解和感受。
〔师生齐读。
〕
四、句段解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读】“白日〞指“黄昏的太阳〞;“依〞指“靠近,贴近〞;“山〞指“中条山〞;“尽〞指“完〞,诗中为“消失〞的意思;“入海流〞亦即“流入海〞,指黄河向大海流去。
“欲〞是“想要〞的意思;“穷〞是“穷尽〞的意思;“千里目〞,亦即“目千里〞,指目光看到千里之外;“更〞是“再〞的意思。
诗意:黄昏的太阳靠近山头,渐渐地落下去了,奔腾的黄河滔滔滚滚,直向大海流去。
要想使自己的目光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因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啊!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庐山时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雄奇瑰丽的画卷。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这是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广为流传。
2.同学们,你们知道瀑布吗?你们知道孙悟空住在哪里吗?〔在花果山水帘洞。
〕对,事实上水帘洞就是一个瀑布。
3.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
二、稳固提升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教师重在提醒学生注意读诗的语调和韵味,体会诗的含义。
3.要读准字音:炉、尺、疑、银。
4.小组学习: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写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
5.能读好生字吗?你们是怎么记住生字的?
生1:我是这么记“遥〞字的:“遥〞是“远〞的意思,要走〔辶〕很长的路。
生2:烟——“大〞进“口〞中〔因〕,旁边有“火〞攻。
生3:“川〞字很像爸爸皱眉时眉间纹路的形状。
6.指导书写。
学生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师重点指导。
楼、依、炉、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川:中间的竖画在竖中线上,略短。
三、认知贯穿
1.这么壮观的景色,如果能用简笔画画下来,那该多好呀!你们能行吗?
2.小组合作画画,画出李白看到的景色。
3.教师板书:看到:太阳、香炉峰、紫烟、瀑布。
想到:银河落九天。
4.诗中的遣词造句非常巧妙,你觉得哪一句哪个词用得好?
5.理解:“生〞“遥〞“飞〞“疑〞的意思。
〔生:即升;遥:远远地;飞:形容速度快;疑:疑心。
〕
6.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
7.你们也能读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吗?
8.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烟雾。
这景色美吗?
9.远远望去,瀑布像什么?瀑布的水流怎么样?〔像白色的长头发;水流很急。
〕
10.体会诗句,理解“挂前川〞“直下〞“落九天〞。
〔挂前川:挂在山前;直下:直往下泻;落九天:传说天有九层,九天是最高层。
〕
11.怎样才能读出气势来?〔这是一首浪漫主义诗歌,强调了庐山的雄伟壮观,要根据节拍读出对大自然的赞美。
〕
12.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学生尝试背诵古诗。
13.小结:古人游历山水,寄情自然,这是一种高雅的情怀。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所以我们才得以享受这美好的诗篇。
祖国山河壮丽,诗篇无数,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注意搜集,感悟诗人的不同情怀。
四、句段解读
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解读】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白色的绸带挂在山前。
第一句描写了香炉峰神奇的景色,诗人用“紫〞突出了它的色彩美。
用“遥看〞引出瀑布,说明诗人是从远处看去,点明题意中的“望〞字。
这两句是写实,从大处着眼,概述远望中的全景。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读】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上落了下来。
第一句写瀑布之势,诗人用夸张手法尽情地表现了瀑布的气势磅礴。
“三千尺〞是夸张的说法。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教学古诗时教师注意诗的节奏,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
在理解的根底上,采用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并用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带着这种感情去领悟诗的精华,这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学生可在充分理解诗意的根底上,对其所描述的内容进行合理想象,使其更加具体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