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作者:苗泽华孙增辉
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12期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础是生态文明。
尽管古人对人类与自然的认识尚处于直觉性的论述,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等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尤其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文化的多元与冲突,使古人对生态的认识有显著的提高,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如“天地人合一”、“万物平等”、“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生生不息”等生态循环与生态保护的思想在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生态保护天地人合一
我国古代的生态智慧与思想不仅大量地体现在哲学思维中,而且大量地体现于具体的经济思想中。
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神农氏时代,就颁布过“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的保护生物资源的禁令。
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时代颁布过著名的《禹禁》。
周朝有一整套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法规和管理机构。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最丰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等学派的学者对生态伦理有着丰富的认识,形成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自汉代,佛教从天竺(印度)传入我国后,儒释道三教结合,使生态伦理的思想更加丰富。
“天地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靠天吃饭”的思想一直深植人民心中,农业要因季节、环境适时劳作的生产观念与方式,导致了“天地人合一”思想的产生。
“天地人合一”思想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观念的基本出发点。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见《易经•系辞下传》),还谈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见《易经•说卦传》)。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他把天和时间联系起来,世间万物皆“天”所生,天是指自然界,强调天道不仅有好生之德,而且默默无闻,自然而然地运行。
孟子以“诚”这一概念阐述天人关系,指出:“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中庸》说:“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把人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看作是相辅相成的和谐运动。
汉代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合而为一”的。
宋代儒学在继承先前儒家思想的同
时,还吸收了墨家、道家等“天人合一”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天地人合一”学说。
儒学在强调“天地人合一”的同时,承认自然界有其自身独立的运行规律。
以“道”为出发点的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生态思想。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上,道家也强调“天人合一”,但是道家认为这种统一是道、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它既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也是万物运行的规律和人们的行为准则。
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道生万物,天地人同源,认为宇宙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焉”(《道德经》二十五章)。
在这四大中,道是最伟大的,而人居最后,因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
庄子在老子“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和天地万物是一整体,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人既离不开天地,也离不开万物,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人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天地人合一”思想对生态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下:一是工业化、城市化等经济活动要尊重规律,适应自然,在天地人和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处理好天地人的共生关系。
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
我国古代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中。
道家是从“道“的先在和普遍的角度来论证万物的平等性,强调物无贵贱,物我同一。
首先,因为万物为道所创生,因此从原初性上就与人类具有同样的价值和尊严,所以“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秋水》),万物应得到同等的尊重。
其次,万物产生之后虽有各种不同的存在形态,但都有道存在其中,具有由道决定的共同本质和遵循的共同法则。
因此,宇宙中的事物都具有独立而不可代替的价值。
佛学众生平等和万物平等的价值观,是从佛性的内在性承认万物的平等,认为万物都有佛性,我国佛教中的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都承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特别是禅宗,不仅肯定有情的众生有佛性,而且无情的草木也有佛性,“有情、无情、皆是佛子”,“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所以,自然界一切生命都值得尊重。
佛教倡导的“慈悲”心怀以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要求人们要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以平等心对待众生。
我国古代生态哲学中的万物平等的思想,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万物存在的价值不是以满足人的需要来衡量的,而是“道”的外化基础上或佛性无二基础上的平等,尊重万物的价值就是必然的要求。
尊重生命与仁爱万物的思想
我国古代对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的伦理思想具有普遍的认同。
在我国民间有普遍的惜生、爱生的思想,儒、道、佛都有惜生、爱生的慈善情怀。
仁爱万物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准则。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不仅“仁者爱人”,而且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
孔子认为,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仁爱关系,宣扬“国君春田不围猎,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鸟卵”(《礼记》),把保护自然作为一种道德行为来提倡。
“钓而不网,戈不射宿”(《论语•述而》)则体现了孔子对万物的同情。
孟子进一步发展仁爱思想,提出“良知、良能、良心”和“羞耻之心、是非之心和恻隐之心”,提倡关心和保护动物。
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而荀子则在继承孟子思想的基础上,把道德看作人际道德和生态道德的统一,《荀子•强国》说:“夫义者,内接于人而外接于万物者也”。
汉代的董仲舒更是明确地把道德关心从人的领域扩展到自然界,他说:“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矣谓仁”(《春秋繁露•仁义》)。
宋明儒家也有一种普遍的生命关怀,他们对于自然界的万物充满了爱,因为万物与自家生命是息息相关的。
儒家伦理从爱人到爱物,天不违人、人不违天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人们道德要求的最高层次。
“天道生生”是与“天地人合一”并列的生态伦理思想。
“天道”是自然界的变化过程和规律;“生生”指产生、出生,一切事物生生不已。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它先于天地存在,即“先天地生”(《老子》第四十二章),并以它自身的本性为原则产生万物。
“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它产生原始混沌之气,气分裂为阴阳(生天地),天地产生万物,这是道家世界观的总观点。
儒家也主张“天道生生”。
《周易》的基本思想是“生生之谓易”与“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上》)。
意思是说,世界万物生而又生,生生不息,这就是“易”,即“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佛教有对生命的关切与惜生放生的伦理要求。
佛教认为万物都有佛性,佛教把珍爱自然、尊重自然看作是佛教徒的天然使命。
佛教强调众生平等、尊重生命,反对杀生。
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佛教提倡慈悲心,避免因果报应。
爱惜生命、不杀生和素食是其基本伦理要求。
生生不息的生态循环与资源合理利用思想
古代《逸周书•大聚篇》记载了大禹的话:“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战国时期的荀况则把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治国安邦之策。
《齐民要术》中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等古训就体现了合理开发、循环利用资源的思想。
宋代的程颢把“天理”作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
他说“天只以生为道”,天理即“生”,“生”是宇宙的本体。
也就是说,在生生不息的天道之下,产生天地万物,人只是天地万物之一。
人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成为仁者,故“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这里的生是不断运动与循环的过程。
天地万物都在运动中循环,在循环中进化,这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儒家学者在说“仁”时,把道德范畴扩展到自然界。
这就是由“仁民”到“爱物”。
孔子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孔子把伦理行为推广到生物,认为不以其时伐树,或不按规定打猎是不孝的行为。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礼记•礼器》)。
这里的“礼”包括了天地人。
董仲舒说:“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春秋繁露•仁义法》),把“仁”的范畴扩展到了鸟兽鱼虫,这是极为难得的。
宋代以后的伦理思想家,不仅把人类的伦理道德看成是人为的社会规范,而且还把其看成是宇宙的本体。
他们对“仁”的论述,与先秦儒家相比有重大发展,其中之一是把“仁”与整个宇宙的本质和原则相联系,把“仁”直接解释为“生”,即解释为一种生命精神和生长之道。
朱熹在《仁说》中强调,天地之心要使万物生长化育。
清代思想家戴震进一步提出“生生之德”就是仁。
道家提出“爱人利物之谓人”(《庄子•天地篇》),把“爱人”和“利物”作为道德要求,并把两者结合起来。
用现代生态学语言表达,就是:人类既要利用生态资源,又要保持生态,更新自然资源,达到永续利用目标,这才是有道德的。
儒家提出“爱人及物”,“仁者,爱人之及物也”。
“仁”是爱人,但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故“爱”育之,这是“仁民爱物”。
可见,儒家、道家对待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基本态度是:爱万物,永续利用万物,天地人万物是一个有序的整体。
参考文献:
1.舒惠国著.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张家诚著.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地震出版社,1999
3.孔子著,陈国庆注译.论语.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4.老子著,陈国庆,张爱东注译.道德经.三秦出版社,1995
5.张格,高维国主编.诸子箴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6.寿嘉华主编.国土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7.唐凯麟,陈科华著.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4
8.汪荣有著.当代中国经济伦理论.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