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新人教版5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并能理解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自主预习
1. ,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2. ,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 ,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4.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三、合作探究
1. 材料展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依据诗词内容,说明共产党人对待长征的态度。

(2)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反映了哪些具体的事件?
四、随堂演练
1.在长征路上毛泽东提出红军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 )
A.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B.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C.摆脱敌人前堵后截的危急
D.使部队得以休整
2.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
A.吴起镇
B.会宁
C.甘孜
D.懋功
3.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应是( )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③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④强渡乌江⑤渡过金沙江
⑥飞夺泸定桥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③④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4.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 )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5.1936年10月会师于甘肃会宁的红军三大主力是( )
A.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
B.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6.1933年秋,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五次“围剿”的重点是( )
A.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B.闽浙赣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中央革命根据地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1933年秋
2.1934年10月
3.1935年10月
4.甘肃会宁
三、合作探究
1. (1)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共产党人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待长征。

(2)包括的历史事件有强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

四、随堂演练
1.C
2.B
3.C
4.B
5.D
6.D
28.2.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与视角有关的解直角三角形应用题
1.能将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与圆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2.进一步理解仰角、俯角等概念,并会把类似于测量建筑物高度的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
3.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其他非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阅读教材P74-75页,自学“例3”与“例4”,复习与圆的切线相关的知识,弄清仰角与俯角的概念.
自学反馈独立完成后小组内展示学习成果
①某人从A看B的仰角为15°,则从B看A的俯角为 .
②什么叫圆的切线?它有什么性质?
③弧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P89练习题1-2题.
把求线段的长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构造直角三角形,把相应的元素放到相应的直角三角形中去.
活动1 小组讨论
例1 如图,厂房屋顶人字架(等腰三角形)的跨度为10 m,∠A=26°,求中柱BC(C为底边中点)和上弦AB的长.(精确到0.01 m)
解:∵tanA=BC AC
,
∴BC=AC·tanA=5×tan26°≈2.44(m).
∵cosA=AC AB
,
∴AB=
AC
cosA
=
5
26
cos
≈5.56(m).
答:中柱BC约长2.44 m,上弦AB约长5.56 m.
这类问题往往是将等腰三角形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关系式来解.
活动2 跟踪训练(独立完成后展示学习成果)
1.如图,某飞机于空中处探测到目标C,此时飞行高度AC=1 200 m,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指挥台B的俯角a=16°31′,求飞机A到指挥台B的距离.(精确到1 m)
2.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 m,测得斜坡的倾斜角是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是多少m.(精确到0.1 m)
这类求距离的问题往往转化成求直角三角形边长的问题,另外,要注意理解有关
的名词术语.第2小题要抽象成几何图形再来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
例2 如图,两建筑物的水平距离为32.6 m,从点A测得点D的俯角α为35°12′,测得点C俯角β为43°24′,求这两个建筑物的高.(精确到0.1 m)
解:过点D作DE⊥AB于点E,则∠ACB=β=43°24′,∠ADE=α=35°12′,DE=BC=32.6 m.
在Rt△ABC中,∵tan∠ACB=AB BC
,
∴AB=BC·tan∠ACB=32.6×tan43°24′≈30.83(m).
在Rt△ADE中,∵tan∠ADE=AE DE
,
∴AE=DE·tan∠ADE=32.6×tan35°12′≈23.00(m).
∴DC=BE=AB-AE=30.83-23.00≈7.8(m).
答:两个建筑物的高分别约为30.8 m,7.8 m.
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分清楚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几何问题解决.
活动2 跟踪训练(小组讨论完成并展示学习成果)
如图,一只运载火箭从地面L处发射,当卫星到达A点时,从位于地面R处的雷达站测得AR的距离是6 km,仰角为43°,1s后,火箭到达B点,此时测得BR的距离是6.13 km,仰角为45.54°,这个火箭从A到B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精确到0.01 km/s)?
速度=路程÷时间,本题中只需求出路程AB ,即可求出速度.无论是高度还是速度,都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
活动3 课堂小结
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2.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的思想.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预习导学】
自学反馈
①15°
②略 ③360n ︒︒
·2πr ④7.7 m 334.2 m
【合作探究1】
活动2 跟踪训练
1.4 221 m
2.6.0 m
【合作探究2】活动2 跟踪训练0.28 km/s
高一年级化学学科学案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
2.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常见事实。

【重点难点】
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常见事实。

【学习过程】
【预习检测】
四、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
(1)概念:
(2)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①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________高低和________大小。

②对于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其分子间作用力随增大而________,熔沸点也随之
________。

2.氢键:存在于某些氢化物(NH3、H2O、HF)之间较强的作用力。

问题探究1:在通常情况下,将水加热到100℃时,水便会沸腾,而要使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却需要将水加热至1000℃这样的高温,才会有水部分分解。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三态变化时,分子不发生改变,但为什么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诱思探究〗分子间作用的强弱对物质的性质有何影响?为什么NH3、H2O、HF的熔沸点与
同族的其他氢化物相比较存在反常现象?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物质发生变化时,所克服的粒子相互作用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A.液溴和苯分别受热为气体
B.干冰和氯化铵分别受热变为气体
C.二氧化硅和铁分别受热熔化
D.食盐和葡萄糖分别溶解在水中
例2.下图中每条折线表示周期表ⅣA~ⅦA中某一族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变化,每个小黑点代表一种氢化物,其中a点代表的是()
A.H2S
B.HCl
C.PH3
D.SiH4
【当堂演练】
1:干冰气化时,下列各项中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间化学键B.分子间距离C.分子构型D.分子间作用力
2:实现下列变化,需克服相同类型的作用力的是()
A.二氧化硅和干冰的熔化B.液溴和液汞的气化
C.食盐和冰的熔化D.纯碱和烧碱的熔化
3:关于氢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个水分子内含有两个氢键。

B.冰.水和水蒸气中都存在氢键.
C.DNA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是通过氢键来实现的
D.H2O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由于氢键所致.
4.氢键可以表示为A-H...B,其产生的条件是A的电负性大,它强烈的吸引氢的电子云(或者说增强H的酸性),受体B具有能与酸性氢原子强烈的相互作用的高电子云密度区(如孤对电子).
(1)分子间形成的氢键会使化合物的熔.沸点________,分子内形成氢键会使化合物的熔沸点.
(2)在极性溶剂中,溶质和溶剂的分子间形成氢键会使溶质的溶解度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溶质的分子内形成氢键时,
在极性溶剂这溶质的溶解度将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质的溶解度将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5.下列物质中,不存在化学键的是()
A.氖气
B.氢气
C.氧气
D.氨气
6.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A.碘升华
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C.NaCl溶于水
D.HCl气体溶于水
7.下列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只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的是()
A.食盐溶解
B.干冰升华
C.氯化铵受热,固体消失
D.冰熔化8.下列物质中,不存在氢键的是()
A.冰
B.水
C.雪
D.天然气
9.共价键、离子键和分子间作用力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不同作用方式。

下列物质中,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形成晶体的是()
A.干冰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碘
【课后巩固】
1.当SO3晶体熔化或升华时,下述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内的化学键 B.分子间的距离
C.分子的空间构型
D.分子间作用力2.干冰升华时,克服的作用力为________,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分子间距离________,碳、氧原子之间的共价键________,物质的化学性质
________。

3.在氯化钾、氧化钠、氢氧化钠、氯气、氯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硅、硝酸等物质中,若从化合物分类角度看,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_,属于氢化物的有________,属于酸的有
________,属于碱的有________,属于盐的有________。

若从所含的化学键类型看,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有________,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有________,不属于上述两种类型,但分子内含有共价键的有________,物质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有
________。

4.从微粒之间的作用力角度解释下列实验事实:
(1)使水汽化只需要在常温常压下加热到100℃,而要使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要加热至1000℃以上。

答:。

(2)碘化氢比溴化氢受热容易分解
答:。

(3)氮气在常温下很稳定,可以作为保护气,但是在高温下,它能和氢、氧及许多金属发生反应。

答:。

(4)熔融的氯化钠可以导电,而液态水不能导电。

答:。

5.短周期中四种元素A、B、C、D,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A、D同主族且最外层电子数为奇数,A为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C元素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D在C单质中燃烧时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

(2)写出A与C形成的化合物的结构式:。

(3)A与B形成的化合物含________键,称为________化合物。

请写出几种你知道的由A、B组成的物质的结构式和名称________ 。

(4)写出由A、B、C、D四种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

【学习心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