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图示学习法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有更直观的了解。

下面是小明在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代》这一课的知识时所绘制的示意图,请你结合此示意图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的内容,请将下列一段对此示意图的简介补充完整。

北宋结束了A 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B 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登基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辽与北宋的和议、B政权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

(3)结合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五代十国,金,赵构,临安
(2)澶渊之盟,郾城大战。

(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解析】
【详解】
(1)根据示意图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因此北宋与辽、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金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基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之间的和议是澶渊之盟,金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郾城大战中岳飞收复了很多失地。

(3)依据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看法是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六○八年,隋炀帝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又称御河),引沁水南至黄河,又连接卫河北至涿郡(治蓟,北京市)。

六一一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直达涿郡。

两渠共长三千余里,隋炀帝带着百官和两岸步行的候选士人数千人,走了五十多天才到涿郡,
平均一天只走五十多里。

普通民船如果一昼夜走一百里,自江都到涿郡不过一个多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陆路确是便利得多。

隋炀帝开通济渠、江南河,是要尽量消耗江南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开永济渠,是要进行对高丽的侵略战争。

他伤害大量民命,罪恶极大,但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

——《中国通史》范文澜(1)材料中的隋朝大运河以什么为中心?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8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洛阳
(2)观点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有利也有弊。

论述: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是隋朝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它的开通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

但是隋炀帝为了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民工,使无数人家破人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百姓来说是个噩梦。

结论:综上所述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也有弊,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

观点2: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论述:
(1)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隋朝大运河与都江堰、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综上所述,隋朝大运河它全长2000多公里,连接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观点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利大于弊。

论述:
(1)大运河开通后,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2)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

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综上所述,隋朝开通大运河虽然在当时使人民受到伤害、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但从从长远的利益来看,人民所受伤害是取得了补偿的,所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利大于弊。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2)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依据材料“隋炀帝开通济渠、江南河,是要
尽量消耗江南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开永济渠,是要进行对高丽的侵略战争。

他伤害大量民命,罪恶极大,但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

”可归纳出论点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有利也有弊。

阐释围绕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评价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利弊即可。

如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是隋朝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它的开通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

但是隋炀帝为了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民工,使无数人家破人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百姓来说是个噩梦。

最后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也有弊,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

提取其他观点并进行阐述也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表
材料二: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2)这种变化是何时开始的?何时完成的?
(3)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列举两点即可)
(4)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经济中心南移
(2)唐朝中后期南宋
(3)1、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3、南方社会相对稳定;4、南北方人民一起共同努力 5、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任意两点即可)(4)维持和平安定的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表格内容,材料二“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于南宋。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方地区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南北方人民一起共同努力,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等。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维持和平安定的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
4.隋唐时期一度出现了繁荣的盛世局面。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

——《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对外则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材料三: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

丁壮之夫,不识兵器。

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1)根据材料一,简述隋文帝杨坚的主要历史功绩。

(2)材料二中的“理想局面”是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理想局面”?
(3)材料三中的“开元”是唐朝哪位皇帝的年号?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1)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

(2)贞观之治;唐太宗懂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

(3)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箱等。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可知,隋文帝杨坚的主要历史功绩是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

(2)据材料二“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
局面;对外则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可知,“理想局面”是指贞观之治,出现这一“理想局面”的原因有唐太宗懂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

(3)据材料三“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

丁壮之夫,不识兵器。

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他采取的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箱等措施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点睛】
注意归纳历史上出现的盛世局面的相关知识点。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答案】(1)960年;陈桥驿
(2)加强中央集权。

(3)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2)依据材料一的“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措施,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

(3)依据材料二的“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正确识记北宋建立的时间和历史事件。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认识赵匡
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的表现及目的。

6.识图、回答问题
(1)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相应位置:
A. B. C.
(2)填写建立辽、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辽;西夏。

(3)A和B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后来两国签订了什么条约?此条约有何积极影响?【答案】(1)A.辽;B.北宋;C.西夏.
(2)契丹;党项
(3)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解析】
【详解】
(1)由图分析可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都城上京;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

辽在北宋的东北方向,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向,所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

(2)依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后契丹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夏位于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所以辽由契丹族所建,西夏由党项族所建。

(3)依据所学可知,辽和北宋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澶渊之盟后,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7.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三: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3)材料三中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哪一地区?
【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
(2)市舶司
(3)四川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2)依据材料信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可知,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在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业的需要,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答案】(1)960年;陈桥驿
(2)加强中央集权。

(3)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2)依据材料一的“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措施,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

(3)依据材料二的“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正确识记北宋建立的时间和历史事件。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认识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的表现及目的。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来到长安,此后长期生活在中国。

他精通中国文化,在唐朝做官,还取汉名晁衡。

他与大诗人李白、王维是亲密的朋友,至今仍流传着他们之间唱和的诗句。

晁衡归国途中,误传他遇难,李白为此写了《哭晁卿衡》的悼念诗:“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材料二: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

鉴真年轻时在长安、洛阳游学,后来主持扬州大明寺,是唐朝著名高僧。

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

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

这一年,鉴真已经66岁。

材料三: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

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遣唐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遣唐使”?“遣唐使”的出现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哪里?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鉴真拥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鉴真的东渡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的“天竺”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是哪一部著作?
【答案】(1)“遣唐使”指的是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2)日本;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大唐西域记》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唐朝在当时文化影响力巨大,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受到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宣扬佛法;依据材料二“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

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

”鉴真东渡历经艰险,屡遭挫折依旧没有放弃,由此可知:鉴真有远大的理想。

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鉴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

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依据课本所学,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天竺是今天印度半岛,指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唐朝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曾历尽千辛,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研习佛法,变访天竺的名寺。

十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贡献。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10.某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一件文物,请你给这件文物写一个简单介绍。

(要求写出:名称、时间、出现原因、文物的历史地位。

60字左右,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答案】北宋时期手工业、农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商品琳琅满目,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

北宋时期出现了纸币铜板拓片。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手工业、农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商品琳琅满目,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宋代的货币铜钱、铁钱的铸造好流通数量空前庞大,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在此基础上,基于贸易流通及使用便捷的客观需要,纸币应运而生。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

北宋时期出现了纸币铜板拓片。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货币的发展,尤其是纸币的发行流通,既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其发展的变现和结果,它的发行使用促进了宋代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故可以说北宋纸币铜板拓片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11.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古代最高峰。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说出明朝是如何强化皇权的?
【答案】官制: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权利收归兵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

设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解析】
【详解】
仔细观察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加强皇权,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权利收归兵部,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

【点睛】
注意掌握各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2.北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走向交融。

(在和平下共处)
材料一: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1)材料一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在并立中共存)
材料二: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