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校沟通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家校沟通案例分析
某日,在学校活动中,一年级学生元元看不到老师展示的作品,情急
之下将前面的东东推倒。

班主任老师抱起东东,发现他眼角破了皮,马上
把他送往医务室检查,并通知双方家长。

放学时,东东妈妈先进入班级,老师告诉她东东并无大碍,只是眼角
下方皮组织破裂了。

东东妈妈认为,男孩子之间磕磕碰碰很正常,并鼓励
东东主动和元元说话。

但稍后到达的元元爸爸向老师了解情况后,非但没
向东东和东东妈妈表达歉意,还一脸骄傲地说:“我儿子力气太大了!”随
后便想带孩子离开。

此时,老师示意元元爸爸留下谈一谈。

起初,元元爸爸很不耐烦,认为孩子推了人但没出事,没什么大不了。

老师先表扬了元元,指出他在活动中表现十分积极,愿意主动和大家分享
自己的作品。

元元爸爸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并开始侃侃而谈元元的表现欲。

在元元爸爸停下的间隙,老师开始询问元宝平时在家的情况。

元元爸
爸告诉老师元宝平时在家会提出一些小愿望,大人一般都会尽量满足他。

老师告诉元元爸爸,正因如此,元元才没意识到在集体中要与小伙伴协商。

如果他能告诉东东自己看不见,或许东东就会给他让道了。

老师还进一步
向元元爸爸普及了“延迟满足”这一概念,并解释了这种自控能力与同学
同伴交往、人际关系协调的关系,并提醒元元爸爸注意元元在学校的交友
情况。

老师发现元元爸爸开始有了一些思考后,结束了对话。

后来,元元
与同伴又发生过几次冲突班主任老师多次对元宝进行指导并与家长沟通后,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

上述案例呈现的故事虽小,但也让老师们意识到,在处理低年级学生
与同伴的关系问题上,许多家长还存在一些不恰当的做法。

他们的态度与
处理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处事方式,甚至影响孩子间友谊的小船驶向何方。

而家长的处理方式不但与自身的教育理念相关,也与教师的沟通方式
与沟通能力密切相关。

教师只有明确不同类型家长的性格与行为特点,才
能更有针对性地与其沟通,转变其错误理念,从而更好地为孩子的友谊之
船护航。

以执着化解溺爱
对于溺爱型家长,家校沟通的关键在于执着。

溺爱孩子的家长最明显
的特点是“护短”。

在他们眼中,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棒的,在平时的教
育中也会向孩子渗透“不能吃亏”的观念。

当学校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如果“吃亏”,就会训斥别的孩子,甚
至亲自动手教训;如果理亏,则会帮孩子找各种理由推脱责任。

在校园中,这类学生与其他学生发生冲突时,不愿意妥协,要求他人
以自己的意愿为准,一旦事与愿违,便不依不饶。

就像案例中元元的爸爸,仅仅将这次意外归结为自己儿子力气大,而不思考儿子动手的原因。

这种
溺爱的做法不但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还会使其以后在遇到问题后只能
发泄或逃避,而不是解决问题。

面对溺爱型家长,教师在与其沟通时需要做好“马拉松”的准备。


育理念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想短时期内让家长发生改变是很困难的。

教师在平时可以多多记录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细节问题,搜集相似案例,主
动与家长锲而不舍地交流。

在与家长交流时应注意使用“欲抑先扬”的技巧,从充分肯定该孩子
的优点入手,再旁敲侧击地让家长发现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距,从而
引起家长注意。

只有当家长真正意识到孩子身上的问题会影响其健康成长时,才有可能转变态度,减少溺爱。

以从容面对强势
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另一种典型的家长是强势型的。

他们对待孩子十
分严苛,喜欢单方面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如果孩子不按他们的意愿行事,家长就会采取训斥、打骂等处罚措施。

孩子为了避免接受处罚,就会形成
唯命是从的习惯。

这种独断专行的家长经常忽略孩子内心的情绪波动,即使发现孩子之
间产生矛盾,也只会下达简单的“和好”命令。

长此以往,孩子与同伴发
生矛盾后大多“委曲求全”,以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

默默忍受使他们处
于人际关系圈中软弱的地位,长期压抑情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面对持这种教育观念的家长,教师应从容、自信,将自己对孩子细致
的观察结果如实告诉家长,并做出客观评价,展现出自己的专业自信。


校共育意味着在学生教育中家长与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虽然不是
“绝对权威”,但也不能“唯家长命是从”。

对于气势强大的家长,教师要在尊重的前提下不卑不亢,用“您看这
样行不行”“您觉得这样好不好”等商量式口吻来应对,让他们认识到学
生是有能力自己解决同伴间的矛盾的,成人不应过多干预。

同时,对于这类家长,还应引导他们多与孩子沟通,以便使孩子敢于
对家长敞开心扉,敢于抒发内心的情感。

以微笑缓解粗暴
在家校沟通过程中,还有一类家长是较难沟通的,那就是粗暴型家长。

这种家长大多脾气暴躁,遇事不听解释,处理事情方式简单,更不善于与
孩子交流,在平时的教育中爱向孩子渗透“反击”意识。

比如当孩子摔倒大哭时,这些家长便会说:“都是桌子的错,我们打它。

”但家长不知道,孩子会从他们的做法中习得处理同类事情的经验。

当他再次遇到被欺负的情况,即使对象是人,但他也会模仿上次的行为,
对人进行反击。

在学校中,这类学生遇到事情后同样不愿妥协,但不同的是,他们不
会等待他人帮助解决,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受到
欺负后,他们的第一需求并不是道歉,而是从“公平”的角度欺负回来。

这类学生既没有压抑情感,也主动解决矛盾,但方式过于激进。

简单粗暴型的家长在发现孩子受委屈后,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会理智地分析问题,第一反应通常是对教师兴师问罪。

“凭什么我的孩
子受委屈”是他们习惯的开场白。

成人之间的矛盾尚且不能黑白分明,何
况是稚嫩的孩童
面对这种家长,教师应用微笑来缓解其负面情绪,以聆听者的态度应
对家长的发泄。

当家长从教师的耐心中看到对自己的尊重,情绪就会有所
缓和,此时,教师可以向家长陈述事情的原委,与家长沟通如何帮助学生
再次搭建友谊的桥梁。

其实孩子的豁达成人往往都叹为观止,只是由于经验不足,他们不知
道去哪里找“橄榄枝”和“台阶”。

当然,现实中家长的教养方式多种多样,孩子发生冲突与矛盾时,容
易出现沟通难题的家长远不止以上三种,有的家长展现的教养方式也可能
是某几种的结合。

如同人的性格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家长也同样如此,低年
级教师应当灵活运用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只有把准不同类型家长的“脉”,教师才能“对症下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