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试题(I)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试题(I)
xx.3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

”其中与“商”姓来源有关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夏、商王位的传承多实行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而周代强调“嫡长子继承制”。

这一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
A.宗法观念开始形成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C.宗法体系逐步完备D.家国体制正式确立3、“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据此可知,礼乐制度中,“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 压抑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 促使君子庶人地位平等
D.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4.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更不知“天子”。

这表明分封制
A.容易导致国家分裂割据
B.强化了宗法体制
C.促成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D.巩固了西周统治
5.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六国所用相,皆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秦自惠文王至秦始皇时期共有22位丞相,论其籍贯,秦国本国人做丞相的只有一人。

这表明
A. 秦国的社会文化落后于六国
B. 六国的政治制度比秦国先进
C. 秦国的宗法制最先走向瓦解
D. 秦国与其他六国的国体不同
6.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7. 李斯说:“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其“安宁之术”的直接目的是
A.推行郡县制实现国家统一B.重赏诸子功臣缓解内部矛盾
C.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D.平衡诸子之间的权力之争
8.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皇帝信玺右丞相印御史丞印南郡侯印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

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

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查之。

这反映了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10、“设计这一制度有两重目的,第一是避免重蹈前代王朝将权力集中于一人的覆辙,第二是注重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力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国家的政策性失误。

”这种制度是()
A、郡县制
B、推恩令
C、三省六部制
D、废丞相,内阁
11. 学者薛明扬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说,“这一制度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

学者评价的是()
A.察举制 B.征辟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12、宋太祖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預防。

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为此,北宋采取的措施有
①解除统军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②分军权与地方
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财政④派文官管理地方政务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西汉末年,出现“宗室衰弱,外无强蕃,天下倾首服从,莫能亢扦(抵御)国难”的局面,王莽篡位才得以成功。

这表明王莽篡位成功的重要原因是
A.推恩令的推行
B.七国之乱的发生
C.郡国并行制度的建立
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4. 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说明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C.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15. 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

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

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

由此可知
A.监察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
B.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
C.王安石刚愎自用导致了谏官弹劾
D.监察官是帝王的耳目和统治工具
16.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

材料表明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 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
17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分化事权B.培植亲信
C.频繁换相D.重视法治
18.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这说明元代( )
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19、宰相与内阁漫画
依据漫画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时,废丞相设内阁
B.内阁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
C.明后期内阁权力不断扩大,可以“批红”
D. 由丞相制度向内阁制度转变,体现了君权不断加强。

20.清政府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

“明发”指由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则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人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

这表明
A.军机处已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B.军机处直接参与了机要政务的决策
C.“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D.“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21.《明史•职官》记载:“阁臣之预务自此(明成祖)始。

然其时,人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这段材料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A.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
D.实为皇帝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
22、清朝嘉庆时如无大典礼或大会议,(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故必兼一管部,方有趋公之地耳”。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内阁是国家猶節雜构
B.国家政治稳定以致无事可理
C.军机处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张
D.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
23、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
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現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
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中枢”。

能支持上述规点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元朝
D.淸朝
24.朱元璋曾说:“夫元氏之有天下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为杜绝“元之大弊”,朱元璋
A.创立军机处
B.设置枢密院
C.废除丞相制
D.实行内阁制
25.1800年,清廷下诏: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

清廷此举
A.维护了满洲贵族权威
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C.加强了决策的封闭性
D.消除了内廷与外朝的矛盾
26、(20分)制度创新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
年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而展开。

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郡县制和科举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4分)
材料二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

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

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

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

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

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

而下无与分其职者。

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赞同的地方基层治理举措,分析其政治意图。

(6分)
材料三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

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

便可循
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10分)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
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

(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6分)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武宗在位期间(1307~1311),对经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至大“惟新”。

自大德六年以来物价急剧上涨,至元钞贬值发展到很难收拾的地步。

武宗决心专任尚书省整顿财用,至大二年九月,诏行“至大银钞”,以新币一两兑换至元钞五贯、白银一两、赤金一钱。

至大二年,把海运粮数量再次大幅度提高,使京畿地区粮食供应的明显增加,使政府能够通过控制粮价保持市面的基本稳定,从而缓解币制改革对社会发生的冲击。

尚书省臣执政的重点,是通过各种途径开辟财源,以增加国入。

这一点与儒家传统中占统治地位的只注重节流的观点正好相悖。

儒臣们主张兴利不如除弊;“利源不可启,以其一启而不可复塞也”。

因此他们从尚书省初建,就一直通过各种方式批评和阻挠这些理财措施的实行。

至大四年正月,武宗死于大都,年三十一岁。

继位的元仁宗罢尚书省。

至大“惟新”政治全面推行不到一年半便遭到废止。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至大“惟新”的主要措施与积极作用。

(10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至大“惟新”的阻力因素。

(5分)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
1-5:BABAC 6-10:DCCDC 11-15:CCAAA
16-20:DACDD 21-25:BCDCC
26、(1)郡县制:长官由中央任官,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2分)
科举制:选拔有才能的人,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选拔人才,任免官吏权力收归中央)(2分)
(2)举措:建立完备的乡官制度;乡官参与县政。

(4分)
政治意图:提倡地方分权。

(2分)
(3)观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

(2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2分)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内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道、州、县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路、州、县制,并实行重文轻武等制度;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地方上是省、道、府、县四级制。

(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7. 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或维护地方治安);征收赋税、徭役;统计人丁。

(5分,答对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特点: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户籍对人身的控制由紧到松(或答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4分,答对2点即可)
(2)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财政危机;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6分,答对3点即可)
28.(1)主要措施:设置尚书省;开辟财源;整顿财政(改革币制);增加漕粮海运;稳定市场。

【每点2分,任答2点得满分4分】
积极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了社会矛盾;增加京畿地区粮食供应;稳定粮价;抑制物价上涨与货币贬值。

【每点2分,任答3点得满分6分】(说明:措施与作用同时作答也同样给分。


(2)因素:儒家传统观念的冲突(儒家士大夫的阻碍);元武宗在位时间过短;民族矛盾尖锐;改革依赖人治方式。

【每点2分,答出2点得满分5分】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
1-5:BABAC 6-10:DCCDC 11-15:CCAAA
16-20:DACDD 21-25:BCDCC
26、(1)郡县制:长官由中央任官,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2分)
科举制:选拔有才能的人,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选拔人才,任免官吏权力收归中央)(2分)
(2)举措:建立完备的乡官制度;乡官参与县政。

(4分)
政治意图:提倡地方分权。

(2分)
(3)观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

(2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2分)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内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道、州、县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路、州、县制,并实行重文轻武等制度;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地方上是省、道、府、县四级制。

(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7. 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或维护地方治安);征收赋税、徭役;统计人丁。

(5分,答对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特点: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户籍对人身的控制由紧到松(或答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4分,答对2点即可)
(2)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财政危机;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6分,答对3点即可)
28.(1)主要措施:设置尚书省;开辟财源;整顿财政(改革币制);增加漕粮海运;稳定市场。

【每点2分,任答2点得满分4分】
积极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了社会矛盾;增加京畿地区粮食供应;稳定粮价;抑制物价上涨与货币贬值。

【每点2分,任答3点得满分6分】(说明:措施与作用同时作答也同样给分。


(2)因素:儒家传统观念的冲突(儒家士大夫的阻碍);元武宗在位时间过短;民族矛盾尖锐;改革依赖人治方式。

【每点2分,答出2点得满分5分】30464 7700 眀25191 6267 执23767 5CD7 峗22065 5631 嘱 35460 8A84 誄 w@R20195 4EE3 代26168 6638 昸<24213 5E95 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