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推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媚、蚁”等生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4.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2.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及作品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给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2.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作家、散文家。

曾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

3.提出问题
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取这样一个题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这篇文章。

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
2.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时间顺序)
3.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给文章分出层次,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部分(2-7):写“我”的心情变化。

三、再读课文,初步体会人物的情感。

自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圈划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1.“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预设一: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

预设二: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

)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

(通过对天气,动作的描写,写出了“我”愉快的心情。

)
3.“这段时光不好挨。

”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
(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落落”(写出我一个人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
4.整个上午都在母亲脚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

“我”好几次差点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我”紧跟着母亲,冒着被绊倒的危险,想要等母亲停下来,
形象地写出“我”急切的心情。

)
四、课堂总结。

以上是课文中的“我”在整个上午的等待过程,同时体现出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
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下午,“我”期盼实现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
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

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 惆怅(chóuchàng)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惆、怅、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
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7):写“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溃大哭,母亲安慰“我”。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第一次盼望,请一位同学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一)读课文中有关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
门后”(通过描写天气和“我”的动作,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
3.“这段时光不好挨。


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现“时光不好挨”的
4.“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焦急又兴奋。

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院子很大,空空落落”(通过描写“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通过写“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这里也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

)
思考: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二)读课文中有关下午“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通过细致地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
“我”急切地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

)
2.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
(三)读课文中有关黄昏“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思考:为什么说光线的变化是“漫长而急遽”的(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
2.“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我”无比悲伤、绝望。

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的悲伤无以言表。

“闭上眼睛”“荒凉”表明内心的绝望、无奈。

)
(四)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和光线的变化。

人物心情: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伤心—彻底失望
光线:

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三、再读课文,思考感悟。

1.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细致的叙述,真实自然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体会。

2.交流感悟,体会人物品质。

(“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

)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都运用了抒情的手法。

不同点:《匆匆》一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运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而《那个星期天》则运用了融情于事的方法,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在所描写的人、事、物中,在叙述中表现“我”不断变化的情感。

2.学习本文写法,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彻底失望

教学反思
1.教学时注重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心情。

让学生通过充分阅读,谈感受,唤起学生的感知体验。

2.教学中,对比《匆匆》,就两课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展开讨论,明确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第【3】篇〗
一、教材分析
《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

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从”早晨”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既是“盼望”发生的时间的推移,又暗示了“盼望”的基调——漫长而昏暗。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看似平静,实则蕴含情感的波澜。

课文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焦急、无奈,最终失望、委屈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描写了“我”的情绪郁积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课文真实感人地写出了“我”一天中的心情变化。

这种情感的变化,不但表现在如前面所说的对“我”动作、内心独白的细腻描写中,还融人对周围景物的具体描写中。

作者融情于景,在描写景物时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情感。

02
二、教学目标
1.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时光”等18个词语。

2.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3.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03
三、重点难点
1.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细致的描述,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内心盼望的。

2.通过对《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对比阅读,了解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04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周末都干什么?(学习、休息、出去玩)你还能记得上一个星期天,你都做了哪些事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笔下的星期天,都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看课文的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事?主人公是谁?他们要干什么?成没成功?)
2.既然大家有这么多的疑问,就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请同学们快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生词,然后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3.初读课文之后,我们来试着回答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谁能说说,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
(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经历?去了哪?玩了什么?他心情如何?(想出去玩,但是没去成;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5.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那我们再细化一下,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你能给分分部分吗?
时间顺序
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
历了一场“盼望”。

课文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焦急、无奈,最终失望、委屈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描写了“我”的情绪郁积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6.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先确定时间点,然后勾画表现小男孩心情的关键语句,小组合作,然后完成表格。

时间
“我”的心情
早晨
兴奋、急切
上午
焦急
下午
焦急、惆怅
黄昏
失望、委屈
7.同学们总结得真好,那你们能再告诉我,你都是从哪里感受到小男孩这一天的心情变化的呢?跟你小组的成员一起研究研究。

(动作、语言、心理、环境)
8.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知道了主人公的心情变化,更找出了能让我们感知主人公心情的动作、语言、心理和环
境。

老师想再考考你们,这篇文章为什么不以“失望的一天”或者“伤心、难过的一天”为题呢?偏偏要起“那个星期天”,你能猜猜为什么吗?(第一自然段,第一次盼望,是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只记得要出去玩,去哪、干什么都不记得,只记得随着时间变化“我”的心情也在变化。


9.同学们说得真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让我们印象深刻,不仅抓人眼球,还让读者产生疑问,那个星期天到底怎么了。

同学们课后可以回忆回忆,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情绪的变化是否跟小男孩一样,下节课我们可以交流交流。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走进了“那个星期天”。

谁能回忆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兴奋、急切——焦急——惆怅——失望、委屈——绝望)
2.都是从哪些自然段发现的?(兴奋、急切3——焦急4——惆怅5——失望、委屈6——绝望7)
3.在这些自然段中通过什么描写让你感知到小男孩情绪变化的?(动作、语言、心理、环境)
4.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环境等描写,细致分析3——7自然段。

(二)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3-7自然段,在有动作、语言、心理或是环境描写的位置做批注,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第3自然段:
(1)动作描写:“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

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

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

”——愉快、兴奋
(2)环境描写:“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天气晴好,适合游玩,心情愉悦
第4自然段:
(1)动作描写:“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

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

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

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为什么要做这么多事?(等待,“这段时光不好挨。

”)——焦急与无聊(2)环境描写:“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空空落落”正是小男孩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等待时的孤独寂寞表露得淋漓尽致。

第5自然段:
(1)动作描写:“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

”“整个
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里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焦急
(2)语言描写:“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

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

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越来越急切
(3)心理描写:“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开始委屈
3.以上部分,我们还能感受到喜悦与盼望,但接下来就不是这样了,我们看看下面的话。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你能读出什么?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小男孩当时内心的执着和盼望。


(2)“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


小男孩一声不吭,但心里想什么呢?——着急
(3)“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这是什么描写?——环境描写
整个第六自然段小男孩有什么动作?——蹲着,三次一声不吭
小男孩既没有动作,也没有语言,只是描写这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呢?——小男孩得心情就是这样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的,用景物变化表达内心变化。

4.我们再看看第七自然段,有哪些环境描写?——“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你发现这两句主要写什么?(光线一点点消失)你能猜猜为什么作者要写光线吗?(正如小男孩的情绪和盼望,像太阳光一样,从阳光明媚到逐渐消逝,从满心期待与欢喜到失望与绝望。

)(三)比较阅读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匆匆》,对比《匆匆》的写作手法,两篇文章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异同?
(1)不同点:《匆匆》直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那个星期天》将情感融入人、事、景物中,间接表达出来。

(2)相同点: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读《匆匆》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的什么?(根据太阳的挪移写时光匆匆而逝)那《那个星期天》呢?我们刚分析,靠写什么来表达心情?(太阳光线的变化)相同点就是两篇文章都是借写太阳一天的变化来抒发感情、表达心情的。

(3)还有的不同点就是虽然都是借助太阳抒发情感,但所抒发的感情不一样,《匆匆》是写时光流逝,《那个星期天》是写主人公
从兴奋到失望的心情变化。

05
板书设计
06
六、创新作业
试试像作者一样,写写你的一个小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可融情入景,也可直抒胸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