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贾谊《过秦论》畅吐的国家民族自强心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谈贾谊《过秦论》畅吐的国家民族自强心声
摘要:贾谊在《过秦论》里引用秦人南平百越、北克匈奴的往事以彰显秦朝国力之强,既是为了反衬证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以使汉文帝充分认识到施行仁政对汉政权存亡攸关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倾吐了渴盼大汉王朝国家自强、华夏民族自强的澎湃心声。

它与《解县》《威不信》《势卑》《匈奴》等篇的论述,共同诠释了贾谊文章里大汉国家自强、华夏民族自强的一个鲜明情感主题。

关键词:贾谊,过秦论,大汉王朝自强,华夏民族自强
贾谊生于汉高帝七年,卒于汉文帝十二年。

他生活的时代,是汉朝通过休养生息,国力日益壮大的时代,是汉朝仍笼罩在对外族避战媾和阴云之下的时代,也是战国时期忠义名节、豪侠勇武之风仍然炽烈的时代。

因而,在贾谊这位政论家、文学家的奋笔撰著之中,抗击外族侵凌以解除边患的激情言论多有体现,如《新书》里的《解县》《威不信》《势卑》《匈奴》等篇的御敌定边论述,都体现出了贾生心中澎湃的大汉王朝自强、华夏民族自强的热血情感。

即使在《过秦论》这样以史鉴为论据、以劝谏为功用的奏议文章中,这种国家民族自强情感,也被贾生淋漓尽致地澎湃畅吐出来——
及至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P4
贾谊在这里以凝练而传神的文字,力透纸背地写出了前朝秦以强大国势在异族面前昂首维护的华夏民族尊严。

对百越,秦人不但将其划为自己的郡县,更使“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也就是说,连秦朝的下级小吏也能叫曾经不可一世的越族君王俯首帖耳惟命是从,因为即使是秦朝的小吏,也能影响百越之君的生死荣辱而使后者不得不“俯首系颈”地“委命”于秦。

到了贾谊生活的时代,越人对汉朝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史记·南越列传》记载:
秦已破灭,(赵)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汉文帝恩威并施,赵佗)去帝制……至孝景时称臣,使人朝请。

然南越,其居国,窃如故号名;其使天子,称王朝命如诸侯。

[2]P1061-1062
这段古籍的大意是说,秦汉之交,赵佗攻占兼并了秦朝的桂林、象郡而自立为南越王,建立王国。

西汉吕后执政时期,南越王赵佗不服汉朝宗主国管制,干脆自称皇帝,建立帝国,甚至攻打汉朝的长沙边邑。

汉文帝恩威并施,虽然使赵
佗表面上撤除了自封的帝号,对汉朝称臣,但赵佗在南越国内还是窃取从前的名号,而且派遣的向汉朝贡的使臣也自称是诸侯王的使臣。

南越在汉初对汉朝的这种不恭态度,与其过去对强秦的“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实乃天壤之别。

我们知人论世地了解了贾谊生活年代,南越(秦时百越)对汉廷的不驯,以此品读贾谊《过秦论》“(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的铿然文字,自可充分感受到贾谊溢于言表,渴盼华夏民族、大汉王朝早日克平边患以实现真正强盛的激昂情怀。

再结合众所周知的汉高祖刘邦白登惨败而致汉初大半个世纪虽被北方匈奴无数次地致书戏耍凌辱、发兵侵扰掠夺,但汉朝廷仍对匈奴百般忍辱和亲的时代背景,则贾谊《过秦论》“(秦)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激扬文字,更是将其激荡于胸中的大汉国家自强、华夏民族自强情感呐喊得慷慨贲张。

因此,贾谊在《过秦论》里引用秦人南平百越、北克匈奴的往事以彰显秦朝国力的无比强大,既是为了反衬证明如果“仁义不施”,即使再强大的王朝也会“攻守之势异也”,弹指间灰飞烟灭的道理,以使汉文帝充分认识到施行仁政对汉政权存亡攸关的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在倾吐渴盼大汉王朝国家自强、华夏民族自强的澎湃心声,这种心声在“(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过秦论》等文中的这类文字,与《解县》《威不信》《势卑》《匈奴》等篇的呕心国事、尽进忠言的御敌定边论述,共同诠释了贾谊文章里大汉王朝自强,华夏民族自强的一个鲜明情感主题。

参考文献:
[1]吴云,李春台.贾谊集校注[M](《前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2]司马迁.史记(据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四部备要》缩印版) [M].北京:中华书局,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