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五学案第8课咬文嚼字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句不厌百回改,妙语多从锤炼来;好诗不厌千回改,意境多从推敲出。

看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诗人从推敲中独享一番情趣;看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从斟酌中获得一种体验;读卢延让“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诗人从咬文中看到一种风景。

总览这些诗句,它们无不诠释着美言妙句背后诗人锤炼语言的艰辛,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看来,要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佳句,还真得下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

古诗中写叶之名句可谓多矣,有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细叶,有灯下白头人看到的雨中黄叶;有未落时沃若的桑叶,又有红于二月花的枫叶……然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千古名句,在用衰叶纷落表现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无尽愁思时,为何用“落木萧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在用树叶飘落表现情感的同时,为何用了“黄叶”落地?“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在用寒叶表达复杂感情的同时,为什么
用了“霜叶”已醉?古诗中还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等众多名句,
为什么最受青睐的是木叶呢?由木叶又可嗅出古代诗歌怎样的气息呢?
清新俊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恬静闲适的王维,大江东去的苏轼,晓风残月的柳永,独上兰舟的李清照……或许,行云流水间,沉郁浩渺的情愫已然融化于笔捺纵横之中;
抑或,顿挫凝滞的思绪早已化为兵车辘辘行。

那诗,那诗行,承载了千百年的诗史,我们只是莫名地敬仰;这词,这曲牌,婉转长吟了上千载,我们依然是懵懂地崇拜。

当大师旁征博引地诠释“中国诗”时,不知浸染于世俗名利的心灵,还能否回望,停顿,驻足守候呢?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憎.恶()②逻辑.()③锱铢
..()
④斟酌
..() ⑤岑.寂() ⑥意蕴.()
⑦付梓.( ) ⑧尺牍.( ) ⑨俗滥.
( ) (2)多音字
①藉⎩⎪⎨⎪⎧ 狼藉.( )蕴藉.( ) ②晕⎩⎪⎨⎪⎧ 晕.倒( )晕.
船( ) ③混⎩⎪⎨⎪⎧ 含混.( )混.水摸鱼( ) ④处⎩⎪⎨⎪⎧
住处.( )处.心积虑( ) ⑤嚼⎩⎪⎨⎪⎧ 咬文嚼.字( )咀嚼.( )倒嚼.( ) ⑥解⎩⎪⎨⎪⎧ 了解.( )押解.( )姓解.(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涎 诞

(2)⎩⎪⎨⎪⎧ 锱 缁 辎 (3)⎩⎪⎨⎪⎧ 牍 椟

二、词语积累 明确词义(1)咬文嚼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锱铢必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沁肺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点铁成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才高八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富五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端木遗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推陈翻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袁驷,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三年来因为多次在审议法律时表现出来的字斟句酌
的品格,让他成为媒体眼中“咬文嚼字
....”的立法者。

()
(2)唯有我们心中有大局,时时想大局,事事思大局,孜孜不倦为大局,而不是锱铢必较
....为个人,履职才会不偏离方向,才能更好地担负起责任。

()
(3)社会发展需要政府的管理思想不断推陈翻新
....,但是任何社会管理创新都不能脱离法治的轨道;政府管理中的任何创新都要遵循合法的底线,不能突破法律的要求。

()
(4)中国商人重拾失落的诚信,将端木遗风
....铭记,收获的便不仅仅是肤浅之物而是精神财富。

()
(5)此人流窜作案,才高八斗
....,比较隐蔽,躲过多次警察的追踪。

()
辨词填空
(1)完善·完美
完善:①完备良好。

②使完善。

常用来形容设备、组织、制度、公式、措施等。

完美:①完备美好。

②没有缺点。

常用来形容形式、语言、结构、形象、典型等。

作为对历史故事的经典改编,《QQ三国》一直力求将文化内涵与游戏特色________融合。

随着版本的不断________,游戏对于三国故事的挖掘也日益深入。

(2)捉摸·琢磨
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式)。

琢磨:读“zuó mo”时,意思是“思索;考虑”。

读“zhuómó”时,意思是“①雕刻和打磨(玉石)。

②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米兰体育报》认为,性格乖戾的穆里尼奥行事总是让人难以________,一会儿说会在国米执教,一会儿又说希望回到英超;但国米的球迷们认为他其实一直在________着接弗格森的班。

(3)蕴藉·蕴蓄
蕴藉:形容词。

(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蕴蓄:动词。

积蓄或包含在里面而未表露出来。

野草是有灵性的,有春的绚丽,夏的泼辣,秋的丰实,更有冬的________。

山野与丘壑少不了小草的点缀,这是每一位画家作画时的心得;即使茎叶沦为牛羊口中的美食,小草仍然留下自己倔强的根,为来年的生长做强有力的________与铺垫,这是小草的执着与追求。

(4)不免·未免
不免:免不了,表示出现的某种结果,用来加强句子的语气,有时也可以作谓语。

未免:指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不能作谓语。

①二手房楼体外观建造较为传统、单一,房龄久了________有发黄、裂缝之处。

②儿童入学年龄是人们关心的话题,许多小孩仅仅差了两三个月甚至几天,就被学校拒之门外,如此年龄硬性规定________教条化。

三、名言警句
朱光潜名句辑录
1.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2.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3.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

4.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

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

5.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6.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7.总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8.懂得处友,就懂得处人;懂得处人,就懂得做人。

一个人在处友方面如果有亏缺,他的生活不但不能是快乐的,而且也决不能是善的。

9.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10.人人都埋怨自己的记忆力不好,没有人埋怨自己的判断力不好。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别名孟实,安徽桐城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
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二、背景展示
抗日战争后期,作者发现,大街上人们运用汉字错字很多。

翻开书报,错字、病句比比皆是,听人说话,不规范用语随时可以听到。

鉴于此,作者从生活和文艺学角度出发,根据当时实际,为了帮助大家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及提高美学修养等,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书评,本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三、文化常识
1.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中国自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五四”运动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新中国成立以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具有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2.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

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

2.初读感知
通读全文,概括文章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标题“咬文嚼字”有什么含义?把题目改成“炼字”好不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写道:“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作者是“随便”举几个实例吗?试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什么?试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创作上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提出对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是对那种“粗心”“自满”态度的一种评价,你觉得这对我们“咬文嚼字”会有怎样的启示?试作简要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课本素材
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朱光潜先生赋予成语“咬文嚼字”以新义,揭示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根本途径,阐明了文学艺术进步的关键所在。

深刻地揭示了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性,运用充分的典型事例加以细致解说,使道理深刻,发人深省。

运用点拨这些素材,可以用在“治学”“为人”等主题的文章中。

(示例一)在学习、工作中,我们要具有谨严的精神,养成勤奋求思的好习惯。

正如朱光潜所言:“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牢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古训,潜心做学问,用心做事情,慎思谨严,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地做好分内的工作。

(示例二)好句不厌百回改,妙语多从锤炼来。

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郊的“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卢延让的“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无不诠释着美言妙句背后诗人锤炼语言的艰辛,也许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看来,要创作出足以“泣鬼神”的佳句,还真得进行一番“咬文嚼字”。

(示例三)古代的诗人为推敲一字辗转反侧。

贾岛说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他们的慎重,是出于对自己情感的负责,以及对读者将投入的情感的负责。

既然如此,我们在读文章时又怎能怠慢每一个字呢?在写作时又怎能不对我们即将注入情感的文字怀有敬畏之心呢?至今仍记得都德那感人至深的《最后一课》,师生们手捧课本,高声朗诵即将被禁用的文字。

那是对祖国的热爱,对凝聚着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文字将不复存在的悲痛!林觉民烈士的《与妻书》,字字泣血,高颂的是对事业的追求,对祖国必将统一的坚定信念。

2.课外素材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
著作中论述的结论。

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从“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

这一重大突破,打破了传统经典理论的束缚,他当之无愧成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第一人。

但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继续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

至此,他始终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在67岁的时候又产生一个惊人的想法——挑战超级杂交稻。

这是他在杂交水稻上的又一创新之举,他能成功吗?袁隆平院士说:“我的个性就是总觉得不满足。

”他的“不满足”激发了他的勇气和智慧,使超级杂交稻又一再呈现绚丽夺目的光芒。

2000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又提前一年实现大面积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而且达到了日本、IRRI制定但至今尚未实现的标准,再次创造了领先世界水稻超高产竞赛的奇迹。

有人说,于2006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袁隆平院士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至高荣誉了,可他觉得这更是一种激励,他说“我们不能因此止步不前,我们要保持领先地位”“我们现在有雄心壮志,向更高的高度攀登”。

这个高度就是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

对此,76岁高龄、天性不满足的袁隆平院士依然信心百倍。

袁隆平院士作为科学家,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个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

他杰出的科技成就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和高度的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

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的孤寂
①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

在可互相渗透时,就可以默然相喻;在
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

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②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

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③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

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把香的同认作香,臭的同认作臭,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

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

曲愈高,和愈寡,(1)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④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敏锐。

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

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

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

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

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2)
⑤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节礼么?是的,群众本来是地道的势利鬼,(3)就是诗人,到了大家都叫好之后,还怕没有人拿称羡暴发户的心理去称羡他!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

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听得惯所以觉得好。

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

“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

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

但是这事谈何容易?英国的华兹华斯和济慈,法国的波德莱尔和马拉梅,费了几许力量,才在诗坛上辟出一种新趣味来?“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

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
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⑥阿里斯托芬在柏拉图的《会饮篇》里说,人原来是一体,上帝要惩罚他的罪过,把他截成两半,才有男有女。

所谓“爱情”就是这已经割开的两半要求会合还原为一体。

真正的恋爱应该是两个心灵的忻合无间,因此,许多诗人在山穷水尽时都想在恋爱中掘出一种生命的源泉。

但是从历史看,诗人中很少有成功的恋爱者。

布朗宁最幸运,能够把世人看不见的那半边月亮留给他的爱人看。

此外呢?玛丽·雪莱也算是一个近于理想的人物了。

哪一个妻子曾经像她那样了解而且尊敬一个空想者的幻梦?但是雪莱在那不勒斯所做的感伤诗,却有藏着不让她看见的必要,他沉水之后,玛丽替他编辑诗集,发现了那首感伤诗,在附注中一方面自咎,一方面把她丈夫的悲伤推原到他的疾病。

读雪莱的原诗和他夫人的附注,谁不觉得这美满姻缘中的伤心语比蔡女的胡笳,罗兰的清角,还更令人生人世无可如何之叹呢?然而这是雪莱的错处么?玛丽的错处么?错处都不在他们,所以这部悲剧更沉痛。

人的心灵本来都有不可渗透的一部分,这在恋爱者中间也不能免。

(4)
⑦西班牙一位诗人说得好:“人在投胎之前就被注定了罪的。

”个个人面上都蒙着一层网,连他自己也往往无法揭开。

人是以寂寞为苦的动物,而人的寂寞却最不容易打破。

隔着一层肉,如隔一层壁,人是生来就注定了要关在这种天然的囚牢里面的啊!
思悟要点
(1)如何理解“曲愈高,和愈寡”?
提示a.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修养越高,他引发的共鸣就越少。

b.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格调越高昂,他所得到的赞同就越少。

c.诗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观点越是独特,他获得的认同也就越少。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诗人是“人间最孤寂者”?
提示a.诗人比常人感觉敏锐,常人难以达到这种境界。

b.一般人读诗有“势利”心理,而诗人却要避开旧路另辟新境界。

c.诗人与恋人之间也不能避免心灵的不可渗透(或身旁许多“相识”的人不能真正认识诗人)。

d.诗人自己也不能打破寂寞之网。

(3)文章第⑤段中说,“群众本来是地道的势利鬼”,“群众”的“势利”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a.买诗集、读诗歌,都是针对已有定论的前代诗人。

b.只对自己已经接受了其风格的人感兴趣而不关注陌生的风格,从而拒绝没有名气的诗人。

c.后人所敬仰、纪念的诗人,
往往正是那些在当时不被理解的人。

(4)文章第⑥段介绍玛丽·雪莱的爱情的意图是什么?
提示介绍玛丽·雪莱的爱情是为了说明人的心灵本来就有不可渗透之处,连恋爱者中间也不能避免。

强调诗人的“最孤寂”。

(5)“诗人的孤寂”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a.诗人不想孤芳自赏,他把所见所感写出来就是渴望同别人交流,但是他是失败的。

b.诗人就是创造者,真正的诗人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不断创新。

c.人们购买诗人的印刷精美的诗集,只是为了赶时髦,扮高雅,并不是真正欣赏诗人。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一、
1.(1)①zēnɡ②jí③zīzhū④zhēn zhuó⑤cén
⑥yùn⑦zǐ⑧dú⑨làn
(2)①jíjiè②yūn yùn③hùn hún④chùchǔ
⑤jiáo juéjiào⑥jiějièXiè
2.(1)垂涎荒诞筵席(2)锱铢缁衣辎重
(3)案牍买椟还珠穷兵黩武
二、
明确词义
(1)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2)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纯净的味道、感受渗入人的肺腑或内心。

(4)即“点石成金”。

神话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头一点使石头变成金子,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5)形容富有文才。

(6)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7)孔子的弟子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

(8)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对点小测(1)√。

成语加引号,符合语境要求。

(2)×。

这个成语多用于计较财物,使用错误,此处改为“斤斤计较”更合适。

(3)√。

思想理念更新适用这个成语。

(4)√。

“端木”是子贡的姓,该成语属名词,同“太白遗风”为一类,是优良风气的代名词,重指诚信,故使用正确。

(5)×。

该成语属褒义词,此处用于形容犯罪分子,不当。

辨词填空
(1)完美完善(2)捉摸琢磨(3)蕴藉蕴蓄
(4)①不免②未免
整体感知
2.文章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
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课堂互动
1.“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作者在这里去掉了它的“贬”的成分,取它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表现自己的观点,即在文学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作者在文中实际上不只是谈炼字和锤炼语言的问题,还重点谈到文学上思想情感和语言运用的关系问题,因此,把题目改成“炼字”并不能涵盖文章的全部内容。

2.(1)举郭沫若炼字改台词的例子,说明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意味。

(2)举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的改写,说明文字的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3)举“推敲”的典故,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4)举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第三、四句的例子,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

(5)举有关“套板反应”的例子,说明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呼吁文学创作者要用富有创造力的语言,写出上乘佳作。

给五个实例归一下类,(1)(2)(3)属于文字修改方面的;(4)(5)属于文字的联想意义。

因此,这几个例子并非“随便”列举,而是根据表意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使用的。

3.文章共分8段,观点性的语段在最后一段。

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4.(1)“套板反应”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文中是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也就安于这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

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提到才高学深便是“学富五年,才高八斗”等。

(2)“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新奇的意味,从而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而创作的动机就是要创新,要追求新的内容,新的表达。

延伸探究
(示例)(1)要独立思考。

不能盲从、人云亦云,既不迷信传统,也不迷信权威。

(2)要实事求是。

事实胜于雄辩,先哲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要立足事实,深入研究,求知求真。

像朱先生那样,举实例,讲道理,切中肯綮,让人心悦诚服。

(3)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腹有诗书气自华”,朱先生能够对问题有真知灼见,与他深厚的储备有关。

所谓“厚积而薄发”,平时没有深厚的积累,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的。

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4)掌握一些方法。

如评价的切入角度可大可小,大可到作品的总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小可到具体的材料。

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另外,我们还可以对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