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报告 铜原矿和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铅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原尾矿化学分析方法铅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试验报告
铜原矿和尾矿化学分析方法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原矿和尾矿中铅量
1 前言
根据2014年9月召开的《铜原矿和尾矿化学分析方法》行业标准讨论会,我公司负责承担《铜原矿和尾矿化学分析方法》铅量测定的标准起草工作。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量,我们采用以饱和氟化氢铵,盐酸,硝酸,溶样,在5%(V/V)的硝酸介质中测定铅的含量。

测定范围:0.01%~0.80% 。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
2.1.1 盐酸(ρ1.19g/mL)。

2.1.2 硝酸(ρ1.42g/mL)。

2.1.3硝酸(1+1)。

2.1.4 高氯酸(ρ1.67g/mL)
2.1.5 氟化氢铵(饱和溶液)。

2.1.6铅标准储备液:称取0.1000g金属铅(99.99%)置于250mL烧杯中,沿杯壁加入20mL硝酸(1+1),盖上表皿低温加热溶解,用水冲洗表皿,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此溶液1mL 含铅1mg。

2.1.7 铅标准溶液:移取10.00mL铅标准储备液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5mL硝酸(2.1.2)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此溶液1mL含铅100μg。

2.2 仪器条件的选择
2.2.1 仪器型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S4型(美国热电),附铅空心阴极灯。

2.2.2原子吸收光谱仪,附铅空心阴极灯。

在仪器最佳工作条件下,凡能达到下列指标者均可使用:
——特征浓度:在与测量溶液的基体相一致的溶液中,Pb的特征浓度应不大于0.089μg/mL;——精密度:用最高浓度的标准溶液测量10次吸光度,其标准偏差应不超过平均吸光度的1.0%;用最低浓度的标准溶液(不是“零”浓度的标准溶液)测量10次吸光度,其标准偏差应不超过最高标准溶液吸光度的0.5%。

——工作曲线线性:将工作曲线按浓度等分成五段,最高段的吸光度差值与最低段的吸光度的差值之比,应不小于0.8。

2.3条件试验
2.3.1 仪器工作条件的选择
2.3.1.1 燃烧器高度的选择
移取2.00mL铅标准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5mL硝酸(2.1.2),用水稀释到刻度,混匀,按试验方法,改变燃烧器高度为5mm、6mm、7mm、8mm、9mm时,测量铅的吸光度值,结果见表1 。

表1 燃烧器高度的选择
由表15mm 、8mm 、9mm 时吸光度值较低,故而选择燃烧器高度选择7mm 为最佳。

2.3.1.2 燃气流量的选择
移取2.00mL 铅标准溶液于100mL 容量瓶中,加入5mL 硝酸(2.1.2),用水稀释到刻度,混匀,按试验方法,改变燃气流量为0.9L/min 、1.0L/min 、1.1L/min 、1.2L/min 、1.3L/min 时,测量铅的吸光度值,结果见表2 。

表2 燃气流量的选择
由表20.9L/min 、1.2L/min 、1.3L/min 时,吸光度值较低且稳定性不强,故而燃气流量选择1.1 L/min 为最佳。

2.3.1.3
狭缝宽度的选择
移取2.00mL 铅标准溶液于100mL 容量瓶中,加入5mL 硝酸(2.1.2),用水稀释到刻度,混匀,按试验方法,改变狭缝宽度为0.2nm 、0.5nm 、1.0nm 时,测量铅的吸光度值,结果见表3 。

表3 狭缝宽度的选择
由表3 1.0nm 时吸光度值较低;狭缝宽度为0.5nm 时吸光度值的稳定性最好,故而狭缝宽度选择0.5nm 时为最佳。

由以上3组仪器的条件试验,归结出仪器的最佳工作条件如下表3。

表3 仪器分析条件
2.3.2.1介质的选择
分别移取2.00mL
铅标准溶液放于一组100 mL 容量瓶中,每组分别加入不同的介质盐酸(1+9)、硝酸(1+9)、硫酸(1+9)、王水(1+9)中,按试验方法,在选定的最佳仪器条件下测量铅的吸光度值,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介质对铅吸光度的影响
由表4可见,介质为盐酸和王水时,铅的吸光度值较低;介质为硫酸时,铅的吸光度较高,但硫酸粘度大;介质为硝酸时,铅的吸光度值较高且稳定。

所以本方法选择硝酸为介质。

2.3.2.2酸度的选择
分别移取2.00铅标准溶液于一组100 mL 容量瓶中,分别加入3mL 、5mL 、10mL 硝酸,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测量铅的吸光度值,结果见表5。

5%的硝酸为介质。

2.3.3 共存元素干扰实验 2.3.3.1 各试样元素含量
表6 各试样元素含量
2.3.3.2 干扰元素的配制
Cu(6.00mg/mL):称取3.000g金属铜(99.99%)于500mL锥形烧杯中,加50mL硝酸(1+1),盖上表面皿低温溶解完全,冷却,移至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As(100μg/mL):称取0.0132g于硫酸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的三氧化二砷,温热溶于6 mL NaOH 溶液(100g/L),移入100 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混匀。

Ni(100μg/mL):称取0.1000g金属镍(99.99%),用3mL硝酸(1+1)加热溶解,冷却,移入1000 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混匀。

Zn(1mg/mL):称取0.100g金属锌(99.99%)于250锥形烧杯中,加10mL盐酸(1+1),盖上表面皿低温溶解完全,冷却,移至100mL容量瓶中,加入10 mL硝酸(1+1),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MgO(1mg/mL):称取0.100g于800±50℃灼烧至恒重的氧化镁,溶于水中,移入100 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混匀。

Cd(1mg/mL):称取1.0000g金属镉(99.99%),用30mL硝酸溶解,移入1000 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混匀。

Fe(50mg/mL):称取7.15g三氧化二铁(99.99%)于250锥形烧杯中,加50mL盐酸(1+1),盖上表面皿低温溶解完全,冷却,移至100mL容量瓶中,加入10 mL硝酸(1+1),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Mo(10μg/mL):称取0.0150g基准三氧化钼(99.99%)于300mL烧杯中,加入1mL氢氧化钠溶液,100mL水,加热溶解。

冷却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Co(5μg/mL):称取0.1000g金属钴(99.99%),用5mL硝酸(1+1)加热溶解,冷却,用水定容
至1000mL容量瓶中,此溶液1mL含钴100μg。

移取5mL此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Mn(100μg/mL):称取0.1000g金属锰(99.99%),用3mL盐酸(1+1)加热溶解,冷却,用水定容至1000mL容量瓶中,混匀。

2.3.3.3 单个元素对铅测量的影响
移取2.00mL铅标准溶液于一系列100 mL容量瓶中,加入5mL硝酸,根据《铜原矿和尾矿分析方法》会议纪要中各元素的含量范围,按称样量0.5g计,各元素给定含量最大值的1.5倍逐个加入按上述方法(2.3.3.2)配制出的不同共存元素各3份,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按试验方法及选定的仪器工作条件进行测定铅的吸光度值,结果见表7。

表7 各共存元素对铅测定的影响
由表7可见,100mL测定溶液中存在以上含量范围内的各共存元素对铅的测量无影响。

2.3.3.4 混合共存元素对铅测定的影响
分别移取1.00 mL、2.00 mL铅标准溶液置于两组100 mL的容量瓶中,按下表中各共存元素量一起加到各容量瓶中,加入5mL硝酸,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按试验方法及选定的仪器工作条件进行测定铅的吸光度值,结果见表8。

表8 混合共存元素对铅测定的影响
由表8可见,测定溶液中同时存在以上含量范围内的共存元素不影响铅的测定。

2.3.4 溶样方法的选择
2.3.4.1 HCl+HNO3溶解
称取1#、2#、5#试样于烧杯中(随同试样做空白试验),以少量水润湿试样,加入10mL盐酸,盖上表面皿,煮沸3-5分钟,取下稍冷,加入10mL硝酸,盖上表面皿,加热至近干,取下冷却。

加入10mL硝酸(1+1),用水吹洗表皿及杯壁,加热至沸。

冷却后将试液移入100mL容量瓶,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移取20mL5#试样于100mL容量瓶中并补加适量的硝酸使酸度与标准溶液一致,用水定容至刻度,混匀。

2.3.4.2NH4HF2+HCl+HNO3溶解
称取1#、2#、5#试样于聚四氟乙烯烧杯中(随同试样做空白试验),以少量水润湿试样,加入3-5mL 饱和氟化氢铵,于电热板低温处微微加热,取下加入10mL浓盐酸,煮沸3-5min,取下加入10mL浓硝酸,低温加热蒸至近干。

加入10mL硝酸(1+1),用水吹洗表皿及杯壁,加热至沸。

冷却后将试液移入100mL容量瓶,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移取20mL5#试样于100mL容量瓶中并补加适量的硝酸使酸度与标准溶液一致,用水定容至刻度,混匀。

将上述两种方法分解的试样溶液,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按选定的工作条件与标准系列溶液同时测定铅的吸光度,减去随同试样空白试验溶液的吸光度,由线性回归方程式计算出试样中铅含量,结果见表9。

表9 不同试剂溶解测定铅含量(%)
由表9可见,在NH4HF2+HCl+HNO3溶解时,试样的溶解效果最好,本实验选择NH4HF2+HCl+HNO3溶解试样。

2.3.5 称样量的选择
本试验选择的称量量见表10。

表10 样品的称量量及分取量
2.4.1 试样
2.4.1.1 试样粒度不大于 100μm 。

2.4.1.2 试样预先在105℃~110℃烘1小时,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2.4.2 分析步骤 2.4.2.1 试料
按表10称取试料,精确至0.0001g 。

独立地进行二次测定,取其平均值。

2.4.2.2 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

2.4.2.3 测定 2.4.2.3.1试料分解
将试料(2.4.2.1)置于250 mL 聚四氟乙烯烧杯中,以少量水润湿试样,加入3-5mL 氟化氢铵饱和溶液,于电热板低温处微微加热,取下加入10mL 浓盐酸,煮沸3min ,取下加入10mL 浓硝酸,蒸至近干,加入10mL 硝酸(1+1),用水吹洗表皿及杯壁,加热至沸。

冷却后将试液移入100mL 容量瓶,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按表10分取试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并补加硝酸(1+1)。

注:1、如试料含碳量较高,需加入2mL ~3mL 高氯酸(3.4)。

2、硅含量高时加5mL 氟化氢铵饱和溶液。

2.4.2.
3.2 测量
在原子吸收光谱仪217.0波长处,使用空气一乙炔火焰,以试料空白调零,测量铅试液及随同试料空白的吸光度。

从工作曲线上查得相应的被测元素浓度。

2.4.2.3.3 工作曲线的绘制
移取铅标准溶液0 mL 、0.50 mL 、1.00 mL 、1.50 mL 、2.00 mL 、2.50 mL 、3.00 mL 于一组100 mL 容量瓶中,加入10 mL 硝酸(1+1),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此系列标准溶液每毫升含0μg 、0.50μg 、1.00μg 、1.50μg 、2.00μg 、2.50μg 、3.00μg 铅。

在与试料溶液测定相同的条件下,以零浓度标准溶液调零,测量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以被测元素浓度为横坐标,分别绘制铅的工作曲线。

2.4.3 分析结果计算及表述
按式(1)计算铅的质量分数w Pb ,数值以%表示:
100101
6
20
v m v v w Pb (1)
式中:ρ——自工作曲线上查得铅的质量浓度,单位为μg/mL ;
Vo —— 试液的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 );
V1——分取试液的体积, 单位为毫升(mL);
V2——试液分取后的稀释体积, 单位为毫升(mL);
m ——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

所得结果<0.1%时保留小数点后四位;所得结果>0.1%时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 精密度试验
按试验方法(2.4)分别称取1#、2#、3#、4#、5#、6#、7#试样各11只(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按照试样分析步骤进行分解、测定,结果见表11。

表11 精密度试验
为了考察方法的准确度,分别在2#、4#、6#样品中加入不同量的铅各3只,按试验方法(2.4)进行分解试样、测定,结果见表12。

表12 加标回收实验
7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铜原矿和尾矿中铅(0.01%~0.80%)试样经过饱和氟化氢铵、盐酸、硝酸分解效果较好;试样在硝酸介质中,使用空气—乙炔火焰,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波长217.0nm处测量铅的吸光度,方法准确、干扰少、易操作、重复性好;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在96.0~106.0%之间,方法的准确度较高;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4%,精密度较高;适用于测定铜原矿和尾矿中0.01%~0.80%的铅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