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学》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课程名称《人才学》课程编号由教务处统一编号
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行政
管理
先修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人
力资源调查与研
究、行政管理学
总学时36 学分数 2
一、课程教学目标
《人才学》是以人和人才问题为研究对象,是研究人才成长和人才培养规律并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选修课。
它主要研究人才开发、培训、管理、使用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及其在人才发展实践中的应用。
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发现人才成长规律来更好地发现、培养、推荐、使用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人才成长的规律,掌握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的理论,以便把组织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培育学生比较全面的对于人才开发、培训、管理、使用等能力,以及对于人才成长的规律及其在人才发展实践中的应用的认识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熟悉人才成长的规律,掌握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的理论,以便把组织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才成长以及人才培养的意识,培养学生在以后企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等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前:要求学生先行学习好相应的理论知识,因为人才学是一门建立在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调查与研究、行政管理学等基础之上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课程中: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听好每一堂课,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课外实践,学会思考,发问,配合老师,做好师生教学互动,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次作业。
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课堂讨论。
课程后:要善于思考,善于观察,总结,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主动地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
课后常留有思考题、题目尽量联系当前企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教学模块主要教学内容学时
第1章绪论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人才定义
及特征:人才定义的概述、原则、衡量人才
要点、人才基本特征;
人才思想及渊源:原始社会的人才思想、
古代人才思想、近现代人才思想;
人才个性及类别:人才的层次、类型、
个性、对反面人才的理解与评价。
2
第2章人才本质与
价值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人才本质
与特性:人的本质含义、特性、天才与群众
关系;
人才价值与作用。
2
小结复习思考题案例分析 2
第3章人才学的基
本原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择优性原
理:含义、原则、训练;
系统性原理:含义、人才的系统工程;
反求性原理:反求社会工程、反求教育
工程、反求家庭工程、反求个体工程;
人才动机理论:需求、期望理论、强化
激励理论、公平沟通理论。
4
第4章人才要素与
结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人才的基
本要素:内容、主线、关系;
人才的结构:德育结构、知识结构、智
力结构、体育结构。
小结复习思考题案例分析
2
第5章成材因素及
奥秘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人才成功
的内在因素;
人才成功的外在条件:社会需求、地域
环境、亲友资助、名人指教。
2 小结复习思考题案例分析 2
第6章性别差异与
成材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性别差异
与目标选择:性别差异与各自特点、形
成思维差异的原因、男女智力发展的最
高点;
女性成材的自我挖掘:优势、自我挖掘、
社会挖掘;
婚恋与成材的互促效应。
4
第7成材的途径
及环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成材途径 4
3
章及环节;
人才成长的分段;
人才成长的环节。
第8章成材年限及
概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人才成
功的概率:成材中的逆比现象、成材概率与
方向选择;
人才成功的年限;
人才成功的最佳年龄。
2
第9章人才规律及
公式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人才成
长的法则:科班成材、顺时成材、苦练成材、
提携成材;
人才运动规律:人才成长规律、螺旋上
升规律、交替代谢规律;
人才成长的公式;
成材后的PS效应。
2
第10章人才设计与
培养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人才设计
及战略意义;
人才设计的战略思想:出发点、业务要
求、政治标准;
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人才的转向与培训。
4 小结复习思考题案例分析 2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课堂讨论,利用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
五、学生学习成效评估方式
本课程考核由期末考查(课程论文)、课堂讨论及案例分析以及考勤三部分组成,各部分成绩所占比例分别为80%、10%、10%。
1、期末考查(课程论文)(占80%);(课程论文评分细则见内附。
)
2、课堂讨论及案例分析(占10%);
3、考勤及平时作业(占10%))。
六、选用教材
张骏生.《人才学》.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七、参考资料
1、刘志伟《识人选人用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王通讯《人才学通论》(第一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叶忠海《人才学基本原理》(第一版) 蓝天出版社,2005。
4. 王通讯《人才学新论》蓝天出版社,2005。
5、《第一资源:科学人才观简明读本》编写组编写《第一资源:科学人才观简明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6、赵恒平,雷卫平编著《人才学概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大纲起草人:
参与讨论人:
系(教研室)审核人:
学院审核人:
日期:
内附:评分细则和计分方式
5
课程论文评阅成绩的标准根据相关规定,成绩一般可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分细则如下:
等级等级描述
优秀(100分-90分)1.能够紧扣题目,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专业的有关知识。
2.能密切联系实际。
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深度或有所创见,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观点鲜明,见解独到,论证能力强,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论据确凿,论文表现出对实际问题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表达能力强。
4.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材料丰富,数据可靠,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
5.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书写、格式规范、无错别字。
良好(89—80分) 1.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与专业有关的知识。
2.能较好地联系工作实际,分析问题比较正确、全面,对指导现实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论点鲜明,有一定的见解;论证能力较强,进行较好的逻辑推理,论据可靠详尽,论文对事物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中心明确,论据较充足,层次较分明,文句通顺,有较好的表达能力。
4.材料比较丰富,数据基本可靠,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
5.排版、格式规范程度高、无错别字.
中等(79一70分)1.基本上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理论与专业有关的知识。
2.能够联系工作实际,分析问题比较正确、全面,对指导现实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论点基本正确,有一定的见解;论证能力较强,进行较好的逻辑推理,论文对事物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概
括能力。
层次较分明,文句较通顺,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4.材料比较丰富,数据基本可靠,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
5.排版、格式规范程度较高、无错别字。
及格(69—60分) 1.在理论上没有原则性的错误,能基本掌握和运用专业已学的有关知识。
2.尚能联系工作实际,基本上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但分析问题较肤浅,或只能罗列现象,中心不够突出。
3.论点基本正确,个别地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论述有理有据,论证尚合乎逻辑;论据较可靠,材料基本能说明观点。
有一定的论据,主要数据基本可靠,文句尚通顺。
4.有一定的原始材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
5.排版、格式大体规范、错别字不超过5个。
不及格(60以下) 凡有以下条款之一者,应评为不及格。
1.文章无中心,层次不清,逻辑混乱,文句不通。
2.论点不正确,没有自己的见解;论证不合乎逻辑,论据不可靠,结构不完整,所用专业语言有错误。
材料零乱不全或主要数据失真,加工整理差。
4.主要内容基本抄袭他人成果。
5.排版、格式不规范、书写潦草、错别字超过10个。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