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发地震的微幅构造识别在喇嘛甸油田南中东一区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开发地震的微幅构造识别在喇嘛甸油田南中东一区应用胡玉双;张红丽;李占东;李阳
【摘要】喇嘛甸油田南中东一区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较大幅度的构造油藏已经开发殆尽,进入了特高含水阶段.为达到高效开发的目的,就必须对剩余油进行更精细的预测.分析研究该区的萨Ⅰ反射层微幅度构造的成因、分类和特征,并利用地震、测井等资料,采用趋势面分析、等时切片、相干体及井点数据小网格成图等技术手段对微幅度构造圈闭进行识别和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对剩余油的注采开发具有指导作用,对油气田老区的滚动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The first district of eastern south central block in Lamadian oilfield has been explored for many years, structure reservoirs of big amplitude has been hardly explored completely, which has entered the period of a high water stage. To accomplish the purpose of highly efficient exploration, oil remaining must be anticipated more accurately. The cause,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tiny amplitude structure of Sa I reflector in this area is analyzed. With seismic and log data, using technologies of analysis of tendency surface, time-slice map, correlation cube and small gridding map of well data, reservoir of tiny amplitude structure is recognized and detected. An aimed technology method is formed, which plays guidance role in the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development of the remaining oil an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rolling exploration in old oil and gas area.
【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
【年(卷),期】2012(064)004
【总页数】5页(P735-739)
【关键词】微幅度构造;趋势面分析;等时切片;相干体;剩余油
【作者】胡玉双;张红丽;李占东;李阳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大庆163318;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大庆16325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9.1
图1 喇嘛甸油田区域概况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目前储层地质研究现已无法满足油田开发的要求,其面临的主要矛盾为:单纯依靠测井资料预测井间砂体精度较低,井间剩余油空间大,需要井震结合搞清微幅构造特征。

自大庆长垣喇嘛甸油田和萨尔图油田完成三维地震采集工作以来,开发地震储层研究揭开了序幕。

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微幅度构造勘探开发领域越来越广阔,要求的精度也越来越高,而微幅度局部构造的发现和落实成为油气勘探部署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研究微幅度构造成图技术的方法己经成为勘探开发部署的关键。

1 地质概况
喇嘛甸油田,是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大庆长垣上的一个三级构造,位于大庆长垣的最北端,南与萨尔图油田相接(图1)。

喇嘛甸油田是一个受构造控制的短轴背斜气顶油藏,根据勘探及开发井钻遇情况表明,喇南中东一区位于油田南块东部,该工区内井间微幅度构造不突出,微幅度构造识别难确定。

2 微幅构造成因与分类
2.1 微幅构造成因
萨Ⅰ发射层的微幅度构造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由于砂体沉积前的下切作用、差异压实作用和沉积古地形的影响形成的微幅构造,与构造作用无关[1]。

另一类是由于断层的作用常常在沿断层两侧伴生小的微鼻或者微断凹槽,其成因可能是下降盘的不同部位的下降速度不等造成的。

下降较慢的部分产生上凸,较快部分下凹;上升盘则因受不均衡拖拽力作用,拖拽力强处下凹,弱处相对上凸[2]。

上述因素往往相互作用,综合影响。

另外,因受宏观构造背景的影响,在构造平缓处,小的起伏可形成小高点或小低点,在构造较陡处,这种起伏常形成小鼻状构造和小凹槽等。

2.2 微幅构造分类
不同微构造类型其水淹规律不同,剩余油分布差异较大。

依据砂体顶、底面微起伏变化形态,将微构造类型共分为正向型、负向型两种微幅构造类型,具体分类如表1所示。

其中正向型微构造由于构造位置较高,水淹程度低,含水上升慢,是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和挖潜的有利部位,而负向型相反[3]。

2.2.1 正向微幅构造
通常发育于储层顶底起伏形态与周围相比地形相对较高的地区,根据其形态不同又可分为微背斜、微鼻状、微断鼻三种类型。

微背斜:完整的小背斜在研究区常发育于砂层顶面,一般小背斜的闭合高度(2~6)m。

剖面上同向轴向上隆起,左右对称,幅度较小。

微鼻状:鼻状构造指储层顶底起伏形态与周围地形相比相对较高,而等值线不闭合的微地貌单元,一般与沟槽微地貌单元相伴生。

鼻状构造单元较低缓,面积一般为(0.1~0.3)km2。

常见发育在单斜背景上的鼻状构造。

剖面上同向轴向上隆起,左
右不对称发育,幅度较小。

微断鼻:由断层和鼻状构造共同组合而成的微地貌单元,有一定的闭合高度。

主要
由于断层两侧受力不均造成。

在下降盘沉降较慢部分产生上凸形成微断鼻构造;在
上升盘由于受不均衡拖拽力的作用,在拖拽作用力较弱处相对上凸形成微断鼻构造。

剖面上断层附近同向轴向上隆起。

微断鼻构造构造幅度和规模相对较大,对剩余油的发掘潜力较大。

2.2.2 负向微幅构造
通常发育于储层顶底相对较低的地区,根据其形态不同,分为微向斜、微沟槽、微断沟三种。

微向斜:小向斜常发育于砂层的底面,由于河道的下切侵蚀往往在较厚砂层底部形
成幅度较大的小向斜,有时小向斜和小背斜相间出现,其幅度差一般为(2~4)m,闭合面积一般为0.2 km2。

剖面特征,同向轴下凹成向斜构造。

微沟槽:对应于鼻状构造的微地貌单元,其形态与鼻状相呼应,只是方向相反,是
不闭合的低洼处。

剖面特征,同向轴成不对称下凹。

研究区常见微沟槽和微鼻状构造相间出现,为局部较低的地区。

微断沟:与微断鼻构造成因相似,主要由于断层两侧受力不均造成。

在下降盘沉降
较快部分产生下凹形成微断沟;在上升盘由于受不均衡拖拽力的作用,在拖拽作用
力较强处相对下凹形成微断沟。

剖面上断层附近同相轴下凹。

3 微幅构造的识别
因反射层TS1同相轴连续性和波组特征较好,并针对微幅构造具有圈闭面积小、
构造幅度低等特点,采用手动识别为主,趋势面法、等时切片和相干体识别等手段为辅的多方法逐级识别,最后通过小网格等值线进行验证确定最终微幅度构造的分布。

3.1 构造趋势面分析
应用趋势面分析方法突出局微幅构造局部高点和低点,进而辅助微幅构造的识别。

其方法是应用多元回归原理,计算出一个数学曲面来拟合数据中区域变化的趋势,这个数学曲面叫做“趋势面”。

对于一组地质数据,计算出其趋势面后,以此为基础将这些数据的剩余部分分解出来,做出反映局部性变化的剩余图(图3a)。

3.2 数据体等时切片
水平切片在识别小断层及微幅构造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它显示了某一时间所有的地震同相轴,每个同相轴都是倾斜反射界面与水平面的交线显示,因而指示了反射界面的走向。

同相轴的宽度可以指示地层的倾角和反射波的频率变化(图3b)。

3.3 相干体技术
相干体技术它通过量化处理地震相干属性,生成可解释的断层和隐蔽地层构造(如微幅构造)的图像,突出那些不相干的地震数据,用来解释断层、岩性异常体等地质现象。

这个过程基本上没有解释人员的经验及主观判断的参与,完全是依赖于数据体的相干程度差别,使解释结果和地质认识更加可靠[5—7](图 3c)。

3.4 井点数据小网格成图
针对微幅圈闭面积小、构造幅度低等特点,采用逐井海拔高度和补心高度以及井斜校正,在密井网条件下采用小网格以1 m等值线描绘油层组顶面构造分布形态,根据等值线的抖动、偏移和圈圈等形态进行微幅度构造识别(图3d)。

4 微幅构造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微幅度构造与剩余油分布存在密切的关系,寻找微幅构造的目的在于分析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从而搞清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对于低幅度构造油藏,微构造不仅对原始油气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8],而且在开发过程中对油水运动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克雷格指出:“在某一流速下,随着地层倾角的增加,油被驱向上的注水动态就会得到改善,但若油驱向下,其驱动效率则降低”[9]。

注水开发
改变了原有的油水平衡条件,注入水在重力的作用下,首先向处于构造低部位(负
向微幅度构造)的采油井突进,在构造低部位首先形成水淹区,并且首先达到较高
的水淹程度,这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正向微幅度构造)。

油层的倾斜和起伏(微构造)会引起油水的重新分异,尽管这种分异极不完全,时间上也很短暂,但它使部分油由相对较低的负向微幅构造区向较高的正向微构造区运移,还使一部分水和油作相反方向的运移,又由于正向微幅构造中储集的原油本身又难以被驱动,其结果是正向微构造形成剩余油富集区,斜面次之,负向微幅构造区形成高含水区[10,11]。

一般而言,处于微断鼻和微背斜上的油井,各个方向上均为向上驱油,剩余油相对富集,对油井生产有利。

另外,微幅构造的组合模式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研究和分析微幅构造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时,应特别强调砂体顶部和底部形态的组合模式对剩余油分布和油井生产的控制作用,而不是简单地依据砂体顶部或底部形态分析它与剩余油分布及油井生产的关系[12—14]。

喇嘛甸油田南中东一区的萨Ⅰ
组微幅度构造形态组合模式中的顶凸底凸的双凸型、顶凸底平型、顶平底凸型和顶底鼻状凸起型4种模式非常有利,剩余油饱和度及剩余油石油储量丰度相对较高、油井生产情况良好、累积水油比低;而顶凹底凹双凹型、顶凹底平型和底沟槽顶平
型的这3种模式油井见水快、累积水油比高、水淹程度高、剩余油饱和度及剩余
石油储量丰度相对较低。

因此,萨Ⅰ油层组存在多个断鼻式的正向微幅度构造(图4)。

以井L10—X3122的微幅度高点为例,结合地质预测认为,该构造高点在萨Ⅰ顶内砂岩呈井间尖灭型为主,井间微幅度高点砂岩发育,按照油水运移原理,易形成不可动型剩余油。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谢丛姣,刘明生,杨俊红.微构造与油气聚集关系初探.断块油气田,2001;8(04):4—7
2 朱红涛,胡小强,张新科,等.油层微构造研究及其应用.海洋石油,2002;(01):30—37
3 刘家铎,田景春,陈布科,等.东营通61断块沙河街组二段沉积微相特征及对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矿物岩石,1998;18(01):33—39
4 Knipe R J.Fault prediction:methodologies,applications and successes.Advances in Reservoir Technology,1997
5 Hesth Amm Er J.Evaluation of the timedip,correlation and coherence reaps for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data.First Break,1998;16(5):151—167
6 马涛.塔里木盆地速度场的建立及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31(3):382—393
7 马海珍,雍学善,杨午阳,等.地震速度场建立与变速成图的种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37(1):53—59
8 赵彦超,汪立君,彭冬玲.油层微构造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新疆石油学院学报,
2002;14(3):41—44
9 李兴国.对油层微型构造的补充说明.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20(1):83—89
10 李兴国.油层微型构造新探.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23(3):80—86
11 陈志香.高集油田高7区阜宁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海洋石油,2003;23(2):51—54
12 刘吉余.流动单元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00;15(03):303—306
13 尹太举,张昌民,王寿平,等.濮53块流动单元评价.石油学报,2005;26(05):85—89
14 Miall A D.Architecture-element analysis:a new method of facies analysis applied to fluvial deposits.Earth Science Review,1985;22(4):261—3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