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2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标
1.理解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关系,知道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

2.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不同的干湿状况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干湿地区的分布。

2.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
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读图法相结合。

教学媒体
中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出现在几月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则出现晴朗少雨的天气。

正值伏天蒸发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时恰值水稻生长旺期,极需水分形成伏旱。

【提问】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们同学也积极为灾区捐物捐钱,贡献了我们一份爱心,那么为什么1998年伏天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出现“伏旱”而出现了特大洪水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导致了这个地区的年降水量猛增,远远地高于往年。

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年与年之间并不相同,这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板书】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读图4.21】北京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北京在1951年至1980年30年间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59年约1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65年约250毫米。

【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2)为什么在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特大洪水?
【教师总结】上述现象的形成与夏季风的强弱相关。

若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若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

因为每年夏季风的强弱不同,所以北京的降水必然会出现年际变化。

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因为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7月、8月份雨带仍停留在长江流域所致。

我们现在知道了夏季风既影响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还影响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出示景观图】江南的稻田、西北的沙漠图。

【教师小结】南方以水田为主,西北以荒漠为主,二者的干湿状况不同、南方湿润而我国的西北干旱。

【提问】什么因素导致两地区干湿状况不同呢?
学生回答:降水不同。

【提问】是否降水量相同的地区,干湿状况一定相同呢?请结合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周,找出与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年降水量大致相同,但却分属于半湿润或半干旱的地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东北地区的东部属于湿润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蒸发量小,为什么蒸发量少呢?其原因是因为气温低。

所以决定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是要看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空气湿润;反之,则空气干燥。

科学家把我国划出四个干湿地区。

【板书】三、干湿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