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日月》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壶中日月》的教学反思
1、《壶中日月》的教学反思
《壶中日月》这一课学习“壶文化”和“中国画”,都是我们中
国的传统文化、文化魁宝,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重点对学生进行国画和泥塑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

我想,这一节课需要营造一种民族文化氛围,让同学们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走进“壶文化”和“中国画”,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

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有关“壶”的资料,同时我也收集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堂上,我与孩子们畅谈中国的“壶文化”,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中国文化之中……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联系
以及艺术与实用性的结合问题。

无论是古代的壶还是现代的壶,都具备三个特点,即“雅”、“朴”、“简”。

“雅”:精致美观;“朴”:朴素
美质;“简”:简练、大方、实用。

一把好的壶造型要淳朴美观、形
体悦目、轮廓周正、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装饰具美感。

认识了壶,再进行欣赏国画名家壶题材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式,缩短了学生创作的距离。

盘泥条是一种古老而基本的做陶方法,用泥条盘筑的泥胚厚薄均匀而且造型随意,适合学生进行陶艺的创造。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用搓泥条和盘泥条的方法制作壶,教材欣赏图片中选用了三件学生作品,粗犷朴实并充满童趣的作品不仅激
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还因是同龄人的作品而让学生有亲近感,在制作技法上给学生提示,启发学生思维。

这节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于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接触过水墨画,可是由于“水墨”的特殊性,很多同学表现得胆小、不自信。

主要是我在示范时没能恰到好处的讲解用笔用墨的方法,只顾尽快完成这个环节,为有更多的尝试体验时间留给学生,这样看来是有待调整的。

还有学生题款的问题,从学生作业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题款不规范,当然,这主要是我担心灌输太多的内容,让孩子们无法掌握。

以上的两个问题其实都只要稍稍注意就可以让我的教学更落到实处,也让这节课更完美!
2、《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反思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较好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在这节课中,有几处的设问非常好,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借鉴。

一、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问。

教学知识往往是在一个或几个旧知识的基础上推出新知识来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当原有知识经验和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会产生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所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问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在这节课上,当学生说,圆形的周长可以用尺子测量出来后,
我先进行了演示,后马上抛出问题:我们有的小区里有圆形的游泳池,我要知道它的周长,我怎么去滚呢?并用一根拴有小球的绳子不停的甩动,形成一个虚圆,继续问:这是一个圆吗?要知道它的周长,我怎么滚怎么包呢?如此一来,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中。

二、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问。

任何一节教学内容,总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数学概念或知识,如何指导学生去理解、掌握这些概念和知识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认为,平时所说的教学关键指的就是这一点。

为了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就要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问。

我在这节课上也体现出了这一点。

在师生共同得出应该可以通过计算来解决圆形的周长后,我还进行了提问:你们估计圆形的周长跟什么有关?学生回答出直径后又问:那么圆形的周长与直径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一简简单单的一句提问,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积极投入到实验当中去,并摸索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在探索规律中设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局限,他们在探究知识时是离不开老师引导的。

我在新授内容的探索规律部分巧设疑问,点拨学生思路,启发他们更快地发现规律,完整地概括出科学的结论。

为了确切地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为了使每一节课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了使学生思维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
过程中,我应结合教学实际,恰到好处地设问,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促进他们积极动脑,尽量使每节课都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初步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反思归纳”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力求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培养“做数学”的能力。

教学后留给我很深的思考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了本节课创新的舞台,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精彩的思维,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的过程显然对他们更适合。

有些问题虽然可以独立思考加以解决,但在时间和精力上是不允许的。

把不同的思维加以整合,并不断的加以补充、完善,这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训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课堂上的许多发言就是如此,有时候一个人说的并不完整,但经过补充,修改后就大不一样了,系统而完整,并且富有创造性,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成长也是必要的,有利的。

在学习中,他们必须学会合理分工、与人交流,倾听发言等等,这些正是老师希望他们学习和掌握的,可以看到:许多平时并不合群的学生在交流中也很活跃,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知道,这时候他们不再只是代
表自己,而是小组中的一员,他们会积极的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而团结在一起,而在获得肯定和表扬后那种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样的珍贵,学生会因此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去。

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追求的。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人人是可造之材,只要引导正确,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这节课上很多方法是那些中差生提供的,他们虽然在计算、表达、理解上有一定的问题,但他们生活经验并不缺少,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想出巧妙的方法他们一样出色,教师在此时趁热打铁的教育将是最好的契机了。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都给我提出了课题,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日趋进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素材。

4、《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并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

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境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为了突破难点,我这样设计教学:
一、对钓鱼这件事的理解
对捕捞开放日前一个夜晚发生的事情,我主要抓住问题,如:
1、找出描述“我”心境变化的词语
2、找出描述爸爸神态的句子等。

学生在找出这些句子之后,我让学生反复读,体会到“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之难。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也能很快地找到句子,能体会到父亲对我要求严格,但不能体会到这种严格其实就是一种爱。

直到我问学生:“父亲难道不爱我吗?他忍心夺
走我的高兴欢乐和依依不舍吗?”就势把课文的引到了“启示”部分。

二、对“启示”部分的理解
在学生理解了生活中诱惑人的“鱼”后,我让学生找出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很快找出: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学生齐读课文之后,我问学生:“结合课文,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我从课文到生活实际层层深入,这样,“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这句话的理解就很容易了。

课文讲完后,我认为还有两点做的不好:
一、没有学会等待
“对钓鱼这件事的理解”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理解“鲈鱼”这个
诱惑,在应对诱惑的时候,艰难的做出了决定。

我只顾自我教学进度,没有等学生细思量,就进行了下一环节的教学。

学生不能理解父亲严厉就是一种爱,我轻描淡写就过去了。

二、前后衔接不够恰当
还是上边所谈的环节,如果我能及时总结引导出这个“诱惑”,让学生明白在这个时候“鲈鱼”就是一种诱惑,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之后,问学生:“假如父亲没管他,这次受不了诱惑会怎样做?”“这样做之
后,他长大在遇到这样的诱惑会选道德这方面吗?”这样再理解父亲严厉就是一种爱就很容易了。

当然,教学就是一种遗憾的美,这篇课文还有很多值得需要深究的问题,由于时间自我急于要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处理好,期望各位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5、《对美术教学的反思》教学反思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二年级的'《色彩的情感联想》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粉颜料,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哪些颜色?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
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

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

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颜色能不能用颜料调出来呢?学生齐声回答:能。

我没有急于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颜色,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断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并久久回味。

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6、《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受“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教材观的影响,是以知识为本的,强调知识的传授,注重对知识的继承、传授和掌握。

中学地理教学一向使学生知道“在哪里”、“有什么”、“什么时间”、“怎么样”、“为什么”等作为教学目标,“知道”、“了解”、“熟悉”、“理解”等是常用的教学目标行为动词,其目标指向是“结果”,简言之即教学以“授人以鱼”为目标。

开放式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本的。

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注重使学生在知识、
技能、素质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它不再以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一些事实、事例或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独立开展探索,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策略。

开放式教学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目标,即达到教材的双基教学目标,为后一步教学打下厚实的基础。

二是弹性目标,即对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同学分别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三是发展目标,即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定位为“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形式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上述的三个目标层次。

所有“内容标准”都是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的。

“获得”、“学会”、“尝试”、“运用”、“形成”、“增强”、“养成”等是表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行为动词,其目标指向是“过程”,可见教学目标不仅要“授人以鱼”,
更要“授人以渔”。

开放式教学能很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7、《音乐教学的一点反思》教学反思
有视力残疾的儿童都喜欢声音的刺激,音乐课中有规律的节奏更受学生喜爱,所以在选材时,我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爱好,除选择节律性强的歌曲外,还尽可能多的选择一些打击乐,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乐器,一起配合演奏小小节奏乐。

多重残疾儿童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相互合作意识都非常地薄弱,他们很多时候都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既能让大家每个人都动起来,又能增强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我想就不失为一堂好课。

所以在节奏乐《小乐器吵架》、《我爱北京天安门》、《盆、碗、碟、杯在歌唱》等中,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分工,不同的分工就意味着自己的节奏型也是不同的,除记住自己的节奏型外,还要求要关注到他人的节奏型,只有这样才能在准确的时间敲击自己的节奏型,这有利于学生相互合作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

选材还要结合时令特点和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如:《水花花、泥花花》中,让学生在下雨时到院子中踩一踩水花花,听听声音是不是像歌里唱到的“噼啪、噼啪、噼啪啪”、“踢踏、踢踏、踢踏踏”。

我还重视多给孩子们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由组合,选择伙伴一起唱、一起表演等,同时还注重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课堂上采取比赛的形式看看谁唱得好。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前,我经常会对学生期望过高,总会不时地拿他
们跟正常孩子相比,现在,我已经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期望值,力争能更好地发挥期望的效应,教育目标的确立不要过大,根据教育学中提到的最近发展区问题,给孩子确立的目标应该是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音乐课中加如一些简单的动作更能满足盲生的需要,也有利于促进他们对歌词的理解,如《请你和我跳个舞》中根据歌词做动作:拉手、伸右脚、伸左脚、跺脚、拍手、转圈等。

8、第三《《圆的面积》教学反思》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特别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本节教学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旧引新,渗透“转化”思想
在学习新知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探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大胆猜测,激发探究。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这一内容是旧教材所
没有的。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预埋”。

三、动手剪拼,体验“化曲为直”
学生猜测后,再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片,将其中一个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学生动手剪拼好后,选择其中2~3组进行观察对比,发现如果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就越
接近图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再对比圆形和这个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通过剪、拼图形和原图形的对比,将圆与拼成图形有关的部分用彩色笔标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为后面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铺垫。

四、演示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又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探索活动中来,从而感受知识的形成。

五、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课本中的例题,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综合练习三个层次,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

第一,基础练习巩固计算公式的运用,强调规范的书写格式;第二,提高练习收集了身边的实际内容,让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联系生活,得到灵活运用;
第三,综合练习既联系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已知圆周长,先求半径,再求圆的面积),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每一道练习题的
设置上,都有不同的目的性,注重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

但本节课的新课时间过长,使得练习不够充分,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

9、《壶中日月》的教学反思
《壶中日月》这一课学习“壶文化”和“中国画”,都是我们中
国的传统文化、文化魁宝,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重点对学生进行国画和泥塑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

我想,这一节课需要营造一种民族文化氛围,让同学们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走进“壶文化”和“中国画”,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

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有关“壶”的资料,同时我也收集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堂上,我与孩子们畅谈中国的“壶文化”,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中国文化之中……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联系
以及艺术与实用性的结合问题。

无论是古代的壶还是现代的壶,都具备三个特点,即“雅”、“朴”、“简”。

“雅”:精致美观;“朴”:朴素
美质;“简”:简练、大方、实用。

一把好的壶造型要淳朴美观、形
体悦目、轮廓周正、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装饰具美感。

认识了壶,再进行欣赏国画名家壶题材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式,缩短了学生创作的距离。

盘泥条是一种古老而基本的做陶方法,用泥条盘筑的泥胚厚薄均匀而且造型随意,适合学生进行陶艺的创造。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用搓泥条和盘泥条的方法制作壶,教材欣赏图片中选用了三件学生作品,粗犷朴实并充满童趣的作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还因是同龄人的作品而让学生有亲近感,在制作技法上给学生提示,启发学生思维。

这节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于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接触过水墨画,可是由于“水墨”的特殊性,很多同学表现得胆小、不自信。

主要是我在示范时没能恰到好处的讲解用笔用墨的方法,只顾尽快完成这个环节,为有更多的尝试体验时间留给学生,这样看来是有待调整的。

还有学生题款的问题,从学生作业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题款不规范,当然,这主要是我担心灌输太多的内容,让孩子们无法掌握。

以上的两个问题其实都只要稍稍注意就可以让我的教学更落到实处,也让这节课更完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