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改造,建筑表皮技术新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胡同改造,建筑表皮技术新应用
建筑表皮新应用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改造符号。
老上海人都有弄堂情节。
到了老北京,
设计师们都会对胡同文化分外看重。
活化老建筑本身,
在保留中予以现代化的设计升级。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王大泉老师的
胡同改造案例——“把胡同改造成艺术馆”。
PART 1
把建筑表皮设计出装置感
设计师王大泉的改造项目位于板桥16号创意文化产业园位于北京板桥南巷的胡同里,改造后的它主要作为文化艺术中心使用。
这里原先是老北京最高自行车组装厂,人民美术馆恰巧就在它的正对面,而这里也曾是毛主席形象的主要制作地之一。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王老师尝试用装置艺术来重新主导建筑的表皮设计。
灯光的作用下,以胡同里的人民美术印刷厂为源点镜像拉伸投影,便形成新的建筑空间,设计师王在保留局部原有结构上,叠加新的结构次元,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见毛主席的头像出现在建筑表皮之中。
建筑表皮的再设计
这是国内首次使用的技术,建筑表皮采用法国高纤维水泥,并使用风洞式的参数化设计,设计出了“透明建筑表皮”。
整个形态如风吹动,坚硬的水泥仿佛在这一瞬间变得柔软。
世界知名十大透明建筑表皮
白天通过日光内部呈现光影效果,对外则是镂空的装置,装置本身就像如同中国的水墨画一般灵动。
PART 2
朝北入口,打开天窗,让阳光进入
进出口的位置,坐北朝向,很难有日照的进入。
为了将自然光线有效的导入到室内,东西朝向的外立面上做了滤光处理,日光映射在留白的墙面上,带动空间韵律,形成新的设计语言,光影流转,变化万千。
天光的引入
为了弥补室内的单调氛围感,设计师将景观绿植设计于墙体之上,将花园嵌入室内,充满生命的朝气与活力,并以此形成新的微缩景观。
花园嵌入室内
微缩绿植景观
胡同的附近独留一棵树,成为此地极珍贵的存在,房子便依此而建。
设计师借“景”成为院子中独有景象,玻璃幕墙外,郁郁葱葱的树木遒劲有力,作为室内、室外的过渡空间,迎接着不同时刻的太阳映射、季节的转换、阴晴雨雪,适应着不同的音节,进而转化进室内的交响节奏。
院中古树
PART 3
艺术作品萦绕着的美术馆
至二层,树枝雕塑艺术品首入眼帘,将树枝化为红色,成为空间吸睛的一笔,颜色的对比成为具象与意象的界限转换,具象则闻声声鸟啼,意向则寓生命不息。
门中的装饰性元素
雕塑中光元素应用
黑、白调极简风
光洗墙的设计概念将灯光元素,弱化在墙体的材质之中。
花草板
老砖墙中,嵌入灯光元素。
客厅休闲区域,最耀眼的装饰,当属这棵老木加工而成的灯具。
老木元素设计的灯饰
老木之上,点缀类似白鸟状的灯罩。
当灯光被点亮,整个空间便被活络了开来。
一个老自行车厂房到艺术空间的转化,最后时间被定格在了这些悄无声息的装饰品上。
除了灯饰的改造亮点外,空间中还加入了不少其他的老木元素,比如:
被保留的老木吊顶
以及墙面的装饰元素应用
还有茶几结合绿植的功能性家具
老木梁吊顶,被打开的天窗
PART 4
极简日式餐厅
此外,整个项目还包含一个日式的餐厅,设计师以极简的木色、白色作为空间的主色调,柔和、静谧,以细腻的肌理渲染空间氛围,氤氲出一股日式阴翳之美。
枯山水日式餐厅
以光影关系链接空间,将自然最大化的引入室内,三层室内的植物与天窗相接,日光倾泄而下,同时与假山石景相呼应,山水共生,空间互融。
餐厅内部呈现了日式的简约风、温润的木元素应用,从吊顶到餐厅,无一不是。
除此之外,还刻意留下了几面水泥墙,让一个艺术空间,在冷暖色调中,自由调换。
转自环球观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