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阳市2016—2017学年度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

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6页,
共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第Ⅱ卷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

”材料中所提的政权结构的表现形式是指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B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 《吕氏春秋·重己篇》记载大力士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dān,尽),而牛不可行,逆也。

使五尺竖子引其棬(juàn,牛鼻环)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与之大致同时代的是
A. 田庄手工业发达
B. 铁农具的使用
C. 曲辕犁得到推广
D. 郡县制普遍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使用,而和牛耕使用大致同时代的是铁农具的使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田庄手工业发达是在汉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曲辕犁得到推广是在唐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郡县制普遍确立是在秦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 对下图所示措施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利于汉初经济恢复
B. 促进自然经济的发展
C. 为秦国增强实力统一全国创造条件
D.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所示措施是指统一货币,而统一货币是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有利于秦初而非汉初经济恢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促进商品经济而非自然经济的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已经完成了统一,不可能为秦国增强实力统一全国创造条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 据统计,清初期江南地区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陶瓷业市镇有25个,纺织丝市镇44个。

这些市镇中手工工场较为发达。

这一现象说明
A.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C. 商品经济活跃,社会处于转型的前夜
D. 手工业发展迅速,社会分工明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商业市镇的出现说明了商品经济活跃,清初社会也处于转型的前夜,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清末而非清初,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松动以及对外贸易繁盛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商业的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5. 19世纪50年代初,在中国的一位英国人说:“我还没看见过一个靠劳作生活的中国人穿过一件用我们的布料做的衣服。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B. 外国的布料质量不如当地土布
C. 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进口
D. 中国农民生活贫困购买力下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商品,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外国的布料质量比当地土布质量更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6. 2015年国家考古部门确定2014年在黄海海域发现的沉船“丹东一号”为历史上著名的“致远舰”,并开始研究打捞的可行性方案。

“致远舰”打捞的重要意义是研究
A. 甲午战争的爆发
B. 丁汝昌的生平
C. 北洋舰队的覆灭
D. 中国的近代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致远舰”是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产物,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致远舰”和甲午战争的“爆发”无
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致远舰”可以研究邓世昌的生平,选项B 不符合题意,排除;北洋舰队的覆灭是和威海卫有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 1862年,四川总督骆秉章致函总理衙门说,习教(洋教)之人,“恃法国为其教主,常有赴衙门求见,干预公事。

拒之则在外喧嚷,接见则日不暇给。

”信函内容表明
A. 列强已经控制了清政府
B. 西方宗教势力深入到内地
C. 宗教势力影响地方行政
D. 地方官仇视洋教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习教(洋教)之人对政务的干涉,即表明了宗教势力影响地方行政,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862年列强尚未控制了清政府,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内地”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地方官仇视洋教的传播,只是强调宗教势力影响地方行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8. 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
A. 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
B.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
C. 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D. 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广州负责对外贸易的唯一商行,十三行是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所以D项在鸦片战争之前成为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但与题意时间特征要求不符,A B C三项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受西方物质文化影响的生动体现,故答案选D。

考点: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9. 1953至1960年,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内地与沿海分别占47.8%和41.8%。

交通运输投资,内地占60%多。

整个一五计划期间,内地工业产值平均年增长20.4%,比
沿海高出3.6个百分点。

表明当时
A. 沿海经济发展滞后
B. 注重协调地区发展
C. 工业区域分布合理
D. 计划经济弊端显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当时中国内地和沿海的协调发展,即表明当时注重协调地区发展,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沿海经济发展滞后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中国工业区域分布是不合理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计划经济的优点而非弊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 1971年6月,英国告知尼克松政府,英将撤出驻台领事馆。

后又明确表示不支持任何两个中国性质的方案。

澳大利亚总理麦克马洪表示澳方长期目标是对华关系正常化,要求美国重新考虑现实问题。

在此背景下,在对华问题上美国将会
A. 对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有所松动
B. “小球转动大球”进行民间交流
C. 迅速放弃两个中国的既定政策
D. 强硬控制盟友强化对华政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英国、澳大利亚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有所松动,而在此背景下,在对华问题上美国也将会对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有所松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对华问题上美国尚未发展到进行民间交流的阶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也未放弃两个中国的既定政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对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也有所松动而非控制盟友强化对华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1. 《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

……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以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

”小岗村的变化反映了
A. 合作社经济有持久生命力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废除
C. 农村生产关系的适时调整
D. 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材料说明的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说在新的形势下农民开始有走向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这一切变化的原因都是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做到了实事求是,从现实出发。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2. 下表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 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 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的“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的出现是由于体制改革的原因,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体制改革而非工业结构调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管理体制的改革而是所有制的改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市场经济形成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3. 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政治上的腐败。

唯有分权,才能使民主权利不致流于形式。

雅典人首开分权之先河,确实难能可贵。

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
A. 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相分离
B. 建立了权利制衡制度
C. 民主制度推广到各阶级
D. 陶片放逐法防止专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是直接民主,但雅典有十将军委员会、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实际上是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相分离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建立了权利制衡制度是美国而非雅典,选项B
不符合题意,排除;雅典的民主制度未推广到各阶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陶片放逐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4. 罗马诗人维吉尔指出:希腊人也许是更优秀的雕塑家、雄辩家和思想家,但唯有罗马人才懂得如何统治一个帝国。

维吉尔此言论基于
A. 罗马有更完备民主制度
B. 罗马法的适时调整
C. 雅典民主制不利于扩张
D. 希腊人尚浮华不务实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是靠不断的适时调整罗马法统治帝国的,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制度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对题意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5. 特别国会于1689年1月召开,辉格党人觉得只需宣布威廉成为国王就行了,但其他许多议员无法容忍君主纯粹由选举产生,所以希望通过王位继承由玛丽担任女王。

结果便是折中:王位由威廉和玛丽共掌。

材料从本质上反映
A. “光荣革命”胜利结束
B. 资产阶级与旧势力妥协
C. 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D. 王权受到议会的约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既有选举又有继承,这是资产阶级与旧势力妥协的产物,所以材料的主旨就是强调资产阶级与旧势力妥协,选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光荣革命”胜利结束是现象而非本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是现象而非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王权受到议会的约束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6.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以,各国人民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下列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权利法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分别反应了法国、英国、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B. 分别由国民议会、议会、全国人大制定
C. 分别体现三权分立、“议会至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D. 标志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社会主义分别在法、英、中最终确立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帝制而非共和制,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部法律的确分别反映了法国、英国、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三部法律也分别由国民议会、议会、全国人大制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三部法律也分别体现三权分立、“议会至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7. 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

阅读下图(单位: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A. 西班牙、英国
B. 葡萄牙、荷兰
C. 荷兰、英国
D. 英国、法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图反映了荷兰一开始是商业帝国,但很快被英国超过,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西班牙,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葡萄牙,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法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8. 下表信息不能支撑的观点
A. 德美两国主宰了世界
B. 交通取得革命性突破
C. 石油钢铁工业大发展
D.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未体现德美两国主宰了世界方面的信息,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表格涉及飞机、汽车,交通的确取得革命性突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表格涉及柴油机、汽车,二者推动了石油钢铁工业大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表格涉及法拉第等科学家,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9. 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等相关资料。

他们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A. 城市化进程
B.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 社会生活的变迁
D.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相关资料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资本主义市场不断的走向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城市化进程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涉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社会生活的变迁只适合“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0. 1952年中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
纪念”,全套4枚。

其中第一枚图案为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如下图)。

此套邮票成为新中国第一套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A. 邮票的名称
B. 周年纪念的时间
C. 第一枚的图案
D. 第二枚的图案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可知A可选。

十月革命发生时的俄国可称之为苏俄,但不能称之为苏联,苏联出现于1922年,因此A符合题意。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B正确,可排除。

C,D都正确,可排除。

综上,本题选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概况
21. 尼克拉・布哈林是列宁政策的支持者,他说“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

”下列最能体现其思想的是
A. 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B. 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C. 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现国有化
D. 农业和工业都成为中央集权经济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思想是利用市场、利用商品经济,而选A正是利用市场、利用商品经济,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 是否定市场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是否定市场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斯大林模式,也是否定市场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2. 罗斯福认为:“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

”为此,政府实施了
A. 整顿银行,保障存款人的利益
B. 调整农业,增加粮食生产
C. 发展工业,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D. 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罗斯福为了提高低收入工人的购买力而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银行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农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发展工业,降低生活用品价格方面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3. 下列关于二战后半个世纪日本发展情况的阐述,正确的是
A. 50年代中期后,确立起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模式
B. 60年代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C. 随着经济的崛起,追求政治大国的呼声日益强烈
D. 进入“泡沫经济”时代后,经济强国地位动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随着经济的崛起,追求政治大国的呼声的确日益强烈,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50年代中期后,确立起政府调节为主而非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模式,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80年代末均国民生产总值才过美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仍然是个经济强国,地位并未,故本题选C。

24. 有学者将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

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C. 欧洲联盟成立
D. 两极格局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界线分明”指的是两极格局,“世界变平”指的是多极化,而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非美日西欧三足鼎立,A不符合题意,排除;“界线分明”到“世
界变平”的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非欧洲联盟成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两极格局的形成只适合“界线分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第25题2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0分;共52分。


25. 多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生产技术的出现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二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时期的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

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从事商业性农业经营,棉纺织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副业生产。

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

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与1961年相比,1962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增长22.63%,达到116.5亿斤;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超过1959年水平;农用拖拉机增加2779台,达到9800多标准台;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

——据东北网《按照“八字方针”初步调整国民经济》整理(3)根据材料三,概括黑龙江的农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影响:提高了农业产量,发展了农业经济;改变了农业经营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模式。

(2)特点:农业技术进步和产量增加;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迅速;贫富分化明显;雇佣关系发展。

(3)状况: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原因: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中共中央实施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所示生产技术指的是铁器和牛耕,二者一方面提高了农业产量,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业经营模式,使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了中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模式。

(2)结合材料二的具体内容看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技术的进步、产量的增加、商品化化程度的提高以及雇佣关系的出现等均可以直接作为答案。

(3)从材料三的1962年等时间就可以看出本问是考查八字方针使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所以黑龙江的农业发展状况就可以概括为——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原因则要回答八字方针和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纠正即可。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并将全国书院改为学堂。

1902年,1903年清政府两次颁布学堂章程,即学制。

四川地方对此立即作出积极反响,四川总督岑春煊于1902年设立四川省学务处,以“督办全川学务事宜”。

四川近代学堂自此兴办。

锡良任四川总督后更是大力兴办各式学堂。

还派遣留学生赴日学习师范教育,令各州设师范学堂。

派员赴美日等国考察,学习外国经验,并聘请外教入川。

此外通过各种途径广筹学款,制定详细兴学计划,将兴办学堂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内容。

这些措施促进了四川近代教育的大发展。

到辛亥前,四川已经大量开办小学、中学、高等学堂、师范学堂、女子学堂,还开办各类事业学堂和政法、军事、藏文等专业学堂。

与此同时,英法美等国传教士也在四川各地开办教会学校,以西方语言、宗教、科技知识、价值观教育青少年。

1910年,美国等传教士即在成都开办华西协合大学。

——《四川近代史》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锡良在四川兴办新式教育进行评述。

【答案】评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民族危机空前深重;锡良积极响应清政府出于维护统治而实行的新政;四川地处西南内陆,开放较晚,经济滞后。

锡良善于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经验,既遵照了中央学制又兼顾地方实际,在四川建立起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