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人事制度改革看一流大学的学缘结构
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
![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14b673a417866fb84a8e45.png)
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 2003/07/07 14:59 中国青年报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宣称:“北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北大每个终身教授都是一流学者。
”按校方权威解释,北大改革方案提出的新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1)教员实行聘任制和分级流动制;(2)学科实行“末尾淘汰制”;(3)招聘和晋升中引入外部竞争机制;(4)原则上不直接从本院系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新教员;(5)对教员实行分类管理,教师岗位分为教学科研岗位和专任教学岗位两类;(6)招聘和晋升中引入“教授会评议制”。
这些名堂,博学多识的北大教师们可能一条都不陌生。
让他们感到陌生的,是这些在欧美大多数大学通行的制度如今竟要移植进中国大陆的校园里。
校方解释———所谓“聘任制和分级流动制”,是指在讲师和副教授岗位的教员都有定期合同,在合同期内最多只能有两次申请晋升的机会,不能晋升的将不再续约;副教授一旦晋升为正教授,则将获得长期教职(类似国外的终身教职)。
所谓“学科实行‘末尾淘汰制’”,是指:教学和科研业绩长期表现不佳的教学科研单位,学校将对其采取限期整改、重组或解散的措施;而在被解散单位工作的教员,无论有无长期教职,都得中断合约,但有些教员可能被重新聘任。
这里,“业绩长期表现不佳”的标准是该单位在国内大学的相对地位,如某学科教研室长期排名在国内10名之后,将可能被解散。
解散后,学校可能建立新的教研室,在此情况下,原来的一些教员有重新被聘任的机会,但不保证一定被聘任。
以上两条结合起来,基本上就是美国大学普遍实行的“tenure-track”制度。
这种制度也被称为“up-or-out”(不升即离)合同。
在方案的第一次征求意见稿中,对“分级流动制”还有这样一项具体要求:“讲师层面的流动比例控制在总量的1/3以上,副教授层面的流动比例控制在总量的1/4以上。
”因为反对的人太多,在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中被删除。
方案提出,今后,北大的讲师岗位要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尽量不留或少留本院系新毕业生;副教授和教授的空缺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晋升两种方式实现。
论高校人事制度引入竞争机制的必要性--从“北大人事制度改革”说开去
![论高校人事制度引入竞争机制的必要性--从“北大人事制度改革”说开去](https://img.taocdn.com/s3/m/b62934f2941ea76e58fa04df.png)
的 事业单 位 , 其人 事制度 也 主要 包含 了以 上内容 。 高等 院校人 和 行政 体系 内部试 点改革 , 0 即著 名的 “ 级 岗位聘 任制” 教授有 九 , 事制 度 改革 是高 校 内部管 理 体制 改革 的核 心 。改 革 的重 点是从 “ 才有“ 。 为” 位” 但是尽管教授在岗位上有升有降, 但是所有教员 单纯 管理转 到对人 力 资源 的开发上 来 , 即科学 地进行 人力 资源预 实 行 的依然 是 终身 制, 仅 是校 内聘 岗不 同。 改革 并未 触及 原 仅 该 测 和规划 、 培养 和使用 、 置与 管理 、 配 做到 人尽 其才 , 充分调 动 教 有 体制 的根 基 , 但是 却使 北 大人事 制度 的缺 陷 日益暴 露 。 职工 和各 方面 的积 极性 。因此 , 面对 新 世纪 的机 遇和 挑战 , 以及 在于 “ 念 的转 变” 观 。 著 名的北 大“ 园变法 ” 燕 的着眼 于 “ 员招聘 ” 教 的人 事改 革方 20 年 6 l 03 月 7日, 北京大 学在 自己的 网页上 正式公 布了 《 北 适 应社 会主 义市场 经济 发展 的需要 , 高等 学校人 事制度 改革 关键 京大 学教师聘 任和职 务晋升制 度改革方 案》 第二次 征求意见稿 ) ( ,
利等 方面 的 规章制 度 , 为 上层建筑 的一 部分 , 取 决并 服务 于 作 是 经济 基 础的 , 同时 对经 济基 础有 一定 的反 作用 。 等 学校 是国 家 高
二 、 京大 学人 事 制度 改革始 末 : 点 改革教 师聘 任制 度 北 重
北 大 的人 事体 制改 革在 9 年 已然 悄悄 进 行, 时 曾在教学 9 当
为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关键在于 ‘ 念的转 变” 引入市场机制有别于产业化。 ‘ 观 , 讹 大人事制度改革” 为重新思考新一轮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提供 了很好的实践经验。 关键 词 高校 人 事改革 竞争机 制 必要 性
北京大学实施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与效果
![北京大学实施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与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a84e786325c52cc58bd6be3b.png)
北京大学实施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与效果刘耕年戴长亮金和征等北京大学根据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具体要求,在1999年1月召开的第十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规划,正式启动实施岗位津贴制度,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的人事制度改革切入点。
一、岗位津贴制度实施工作的基本情况(一)目标和原则岗位津贴制度是一项重大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它旨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转换机制为核心,通过改革强化岗位、打破“铁饭碗”和平均主义“大锅饭”、废除职务“终身制”,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和充分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
该项制度的长远目标是:围绕高层次人才工程建设,在控制总量、择优扶重、优劳优酬、提高层次、稳定骨干、鼓励竞争、扬长分流的改革实践中,探索出一种平等竞争、良性循环、创造性人才不断涌现的用人机制,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人事政策框架和制度环境。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坚持“压缩总量、改善结构、加强管理、减员增效、优才优用、优劳优得”的方针,强化岗位、淡化身份,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以及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在岗位设置和人员聘任中,要做到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推动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走上教学第一线,使主干基础课、精品课等课程的教学力量得到明显加强;有利于推动教师通过竞争,承担国家各类重大、重点项目,激励科研人员在学术研究中协同攻坚、勇于创新,在获取重大学术成果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有利于学校和院系教学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以及学校各项改革的深入;有利于稳定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在队伍建设中建立竞争流动机制。
(二)实施过程1.深入调研,确定学校岗位设置和人员聘任方案。
北大校长许智宏谈人事制度改革
![北大校长许智宏谈人事制度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5d9829062f60ddccda38a0ea.png)
背景:2003年元月,北京大学校领导在寒假工作研讨会上作出进一步推进我校教师队伍的人事制度改革的决定。
2003年5月12日,北京大学人事改革领导小组,向各院系学术委员会和有关职能部门下发了,经过多次修改后完成的《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
这一改革方案在各院系产生强烈反响,教员们纷纷展开对这一方案的讨论,并提出各种意见与建议。
5月30日,人事部集中各院系的讨论结果,校人事改革领导小组随即多次召开各院系领导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参加的会议,听取和汇总意见。
在此基础上,北京大学人事改革领导小组对第一次征求意见稿作了修改。
6月17日,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在网上公布,进一步听取全校师生的意见。
6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就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接受了北大新闻网记者的专访……刚走进校长办公室,就看见了许校长慈祥的微笑,以及刚刚从手头繁重事务中走出来的那一丝倦意。
几句寒暄之后我们就进入了这次谈话的主题。
记者:许校长,记得您刚上任校长时就指出,北京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最大差距就在“人”,北大缺乏一批国际上认可的学术大师和有世界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在1999年至2000年间,北大已经进行过一次人事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那么谈谈您推动这次改革的原因和考虑?许校长:我上任转眼已经有三年半时间了。
98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211、985工程,给了北大很多支持。
这几年来,我一方面目睹了北大的发展,了解了她的许多优势,但同时也更多地看到了历史沉淀下来的问题和弊端。
静下心来反思,确实发现北大距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还相当远。
我记得对媒体说过,中国目前还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但是我们又不能因此而没有了理想、没有了目标。
创建一流大学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每个北大人长期努力奋斗。
每年北大从全国各地招收最优秀的青年学子,我们承诺给这些最优秀的学子最好的教育。
北大得到国家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理应为国家的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始末
![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始末](https://img.taocdn.com/s3/m/15a10523c77da26924c5b006.png)
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始末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始末自5月中旬以来, SARS在逐渐降温, 北大校园里却如同开了锅。
5月12日, 许智宏校长致信全校各院、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有关职能部门, 把学校管理层内部已经研究讨论了5个月、先后九易其稿的《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交付讨论。
意见征集截止日期是5月30日。
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以后, 6月16日, 校方又拿出了第二份征求意见稿, 再次提交全校教师讨论。
”第二稿是在第一稿的基础上修改的, 更加符合院系的情况, 更具操作性。
”许智宏说, ”当前的第二稿会更广泛地听取意见, 接下来可能还有第三轮征求意见。
”各种各样的意见都出来了。
”与其到处去挖40岁以上所谓‘有贡献’的学者, 不如留一些在北大呆了或者7年的学生。
”一位青年学子说, ”因为只有在这个园子里呆着, 才知道什么是‘问学’。
”一个在北大校园网上回应非常热烈的帖子指责: ”为了去掉近亲繁殖的虚名, 而把自己辛苦培养出来的大量优秀学生推到外面, 是一种最大的浪费, 无异于对北大的犯罪。
”马上就有人出来反驳: ”现在总体来说, 北大文科和理科在国内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可是具体到某个学科和专业, 有很多都并不是北大老大, 国内一些院校在很多学科方面能够和北大并驾齐驱。
从国内引进人从总体上应该不会降低北大师资的水平。
而且过了3年5年以后, 北大今年和明年毕业的一些人开始在其它学校崛起, 将这些本土人士(所谓‘100%的北大人’)再引进回来, 就更加不用担心没有优秀的师资了。
所谓拒绝本校毕业生留校会导致师资水平下降, 实际上是一种比较狭隘的观点, 这种观点的假设是: 高考优秀=本科优秀=研究生优秀=博士生优秀。
”改革方案的六大项内容, 几乎每一项都受到了激烈的批评, 也都得到了强有力的辩护。
反对意见最集中的, 是人文社科院系。
”难道要把我们的文史哲专业改造成美国大学的东亚系吗? ”一位教师质问道。
北大校长如何谈人事制度改革
![北大校长如何谈人事制度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f5d6b3b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c.png)
北大校长如何谈人事制度改革北大校长如何谈人事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各大高校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的高校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北大的发展,校长应当积极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首先,我们应当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
传统的人才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学术成果的数量和级别,而忽视了教学和社会服务等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
北大作为一所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应当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应当坚持综合素质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发挥人才个性的独特性。
校长可以组织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专题研究会议,邀请专家学者和学校内外的知名人士,共同研究制定符合北大特点和需求的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和方法。
其次,校长要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当前,我国高校存在学科之间的壁垒问题,教师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校长作为高校的顶层领导,应当积极推进团队协作制度改革,倡导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校长可以定期召开校内各学院的学科交流会,设立跨学科研究创新基金,鼓励教师们跨学科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授课。
同时,与国内外高校合作交流,互派教师和学生,加强学术合作,促进学校的整体实力提升。
第三,校长应当坚决打破学术园地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界限。
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重视学术研究,却忽视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结合。
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应当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校长积极推行实践教育改革,加强学术与产业、社会之间的合作。
校长可以推动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业等进行对接,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协同力量解决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校长要推行开放包容的选拔机制。
传统的高校教师选拔机制过于注重学历和学术成果,忽视了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校长应当建立多元化的教师选拔机制,鼓励留用既有学术造诣又有优秀教学能力的人才。
校长可以组织学术委员会对各学院的教师进行评审,注重综合素质的考量,同时开设更多的职位面向社会招聘,引进更多高层次、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
北大校长谈人事制度
![北大校长谈人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987db9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e8.png)
北大校长谈人事制度北大校长谈人事制度人事制度是一个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而言尤为重要。
近日,北大校长在一次座谈会上便北大的人事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校长指出,北大的人事制度是对优秀人才保持激励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校整体实力的一个重要措施。
首先,北大校长强调了人事制度的公正与公平。
他表示,北大在人才选拔、评审、升迁等方面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
通过公正的选拔、评价机制,能够保持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敢于创新、有着优异表现的人员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学校整体实力的提高。
公正、公平的人事制度还能够有效地避免人际关系的干扰,减少不公平的现象的发生,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发展环境。
其次,北大校长强调了人事制度的激励机制。
他表示,北大一直致力于建立一套科学且灵活的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励、提供良好的待遇等方式,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北大校长指出,在人事制度中,激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也能够更好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的长远发展。
北大不仅注重精英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也注重一线教师和职员的激励,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晋升空间和发展机会。
最后,北大校长还强调了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他表示,改革与创新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大一直致力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机制以及人事制度等方面,以适应和引领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人事制度方面,北大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加强制度的科学性与灵活性,更好地适应高校管理的要求,激发人才的潜能。
校长表示,今后北大还将继续加强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
北大校长的讲话充分展示了北大在人事制度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北大以公正与公平的制度体系,正确引导着优秀人才的发展方向;通过激励机制不断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同时,北大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从北大人事制度改革看一流大学的学缘结构
![从北大人事制度改革看一流大学的学缘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6277312b7360b4c2e3f64da.png)
到 了很 好 的认 识 , 虽 然这 一 方 案 最 终 并 未 完 全付 诸 实践 , 但 它 的 出现 却 开启 了中 国高 校 对 学缘 结构 改 革 的 先 河 。也 为教 育 研 究者 们 进 一 步研 究 中 国 大 学 学缘 结 构 的 改 革提 供 了 宝 贵 的 经验 。 关键 词 : 学缘结构; 一流大学 ; 北 大人 事 改 革
中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9 9 4 4 ( 2 0 1 3 ) 1 0 — 0 2 8 2 — 0 3
1 引 言
早在 2 0 0 3年 北京 大学 的人 事 制 度 改 革 已经 尘 埃 落 定, 但是 由此 引发 的对 于 大 学 学缘 结 构 的思 考 却 仍 在继 续, 北 大 人事 制 度 改 革 的 核 心 是 针 对 现 有 的 教 师 聘 任 、 晋 升 制度 , 以及 终 生 教 职 传 统 做 出 重 大 调 整 , 其 理 论 依 据 正是 避 免 大 学 中学 科 的 “ 近 亲繁 殖 ” , 保 持 学缘 结构 的 多 元性 , 促进大学不 断创新 、 不 断 发 展 。使 北 京 大 学 真 正跨 人 世 界 一 流 大 学 之 列 。 北 大 人事 制 度 改 革 所 提 出 的教 师 人 事 管 理 制 度 新 方 案 可 以 归 纳为 如 下 几 点 : 教 员 实行 聘 任 制 度 和 分 级 流 动制 ; 学科 实行 “ 末尾 淘汰制” ; 在 招 聘 和 晋 升 中 引 入 外 部 竞 争机 制 ; 原 则 上 不 直 接从 本 院 系应 届 毕 业 生 中 招聘 新 教员 ; 对 教 员 实 行 分 类 管理 ; 招 聘 和晋 升 中引入 “ 教 授 会 评议 制 ” l 1 J 。 “ 聘 任 制 和分 级 流 动 制 ” 是 将 短 期 合 同 和 长 期 教 职 相结合的产物 , 它指 担 任 讲 师 和 副教 授 职 称 的人 员 均有 固定 期 限合 同 , 合 同期 内他 们 皆 有 两 次 申请 晋 升 的 机 会; 副教 授 晋 升 为 正 教 授 以 后 , 就获得 长期 任 教资 格。 学 科 的“ 末尾淘汰制” , 指 的是 学 校 对 教 学 和 科研 业绩 表
《读书》杂志:北京大学人事体制改革争论综述
![《读书》杂志:北京大学人事体制改革争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0d070651ed9ad51f01df2ef.png)
《读书》杂志:北京大学人事体制改革争论综述(转载)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3年08月05日22:59:45 星期二), 转信【以下文字转载自PKUdevelopment 讨论区】【原文由 wolong所发表】/zhoukan/diyishijian/0307/0308041001.htm自今年5月下旬以来,围绕北京大学出台的《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在北大校内外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北京大学校方本着民主讨论的精神,汇总各种意见,目前已经修订了最初的改革方案,公布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校方并表示还可能再修订而公布“第三次征求意见稿”。
而从争论情况来看,目前也基本形成了两大争论焦点,即第一,关于我国大学改革的法律根据以及改革方案的合理性等问题的争论;第二,关于我国大学国际化的目标,以及华人大学理念与中国学术自主性等问题的争论。
北大改革方案“第一稿”的基本特点是:(1)维持北大现有教授不受改革影响,均转为终身聘任,但对现有副教授和讲师则实行“择优和分流”,并具体规定将有三分之一的讲师和四分之一的副教授会被解聘;(2)现有及今后聘用的讲师和副教授将采取三年合同制,其中讲师聘用最多两个合同,期间升不到副教授将解聘;理工科副教授聘用最多三个合同,文科副教授聘用最多四个合同,期间升不到教授将解聘。
(3)今后“空缺教授岗位 l/2以上对校外公开招聘,对外招聘名额不得用于内部晋升”;(4)除少数学科外今后新聘教授应能用一门外文教学授课;(5)原则上不直接从本院系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新教员。
(6)“院系学术委员会应有不少于l/3的成员由境外知名大学获得终身教职的教授担任。
”这个方案公布后首先在校内引发极大争议,北京“经济观察报”在5月31日以“北大震动:人事制度尝试改革成休克疗法”为题作了报道。
拥护者认为这是打破既有大学体制弊端,加强竞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良策;而反对者则认为此方案以市场竞争来取代中国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典型的休克式疗法,尤其青年教师认为这个方案主要针对无权无势的青年教师群体,是“挑软柿子吃”。
关注: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docx
![关注: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docx](https://img.taocdn.com/s3/m/8a8a7d0cbceb19e8b8f6bae3.png)
关注: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的人事制度改革,在平静的中国高校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清华大学:行胜于言记者段风华清华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目前也正在逐步推进。
7 月6 日,央视《对话》节目聚焦北大改革,在现场慷慨激昂的对话中,人们就听到了来自清华大学的声音。
一位清华大学教师的现身说法让人们从中获知了一些清华大学的改革进展。
这位教师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副教授,1985 年留学日本,1997 年年底回国被清华聘为讲师,2000 年8 月份晋升为副教授,到今年8 月份,正好是三年,第一个聘期结束。
今年5 月。
他接到校方通知不再续聘,并要求于8 月份聘期满后离开清华大学。
因此,当北大人对改革方案规定中青年教师在合同期内最多只有两次晋升机会感到竞争残酷的时候,他却很羡慕北大的老师。
因为按照北大的规定,副教授的聘期有三个合同期(每个合同期三年)。
所以他觉得北大的老师还是挺幸运的。
对北大改革中的另外一个规定,他也很是羡慕,那就是北大提前一年告诉被聘方来年不再续聘,为被聘方留出的缓冲时间较为充足。
从这位清华大学教师的境遇看,清华的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裴兆宏说,尽管如此,但在校内产生的改革振荡并不大。
早在1989 年,清华大学就开始与青年教师签订合同,合同期三至五年,签订合同的目的在于稳定教师队伍,深入考察了解青年教师的情况。
合同期满,双向选择,留下的转为非合同聘任,从当时的情况看,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
但是对那些合同期满不能继续留在清华的人来说,这样的合同制约束力并不强,清华大学也感到了这种方式的不完善之处。
于是,从1994 年开始,清华大学开始在教师中实行" 非升即走" 政策:初级职务在达到任职年限后三年内升不了中级;中级职务达到任职年限五年内升不了副高级者,非升即转或非升即走。
其目的还是希望通过末位淘汰提高教师质量,优化队伍结构。
1999 年开始实行有限期与长期聘用相结合的聘用制度,把非升即走的政策制度化。
北京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北京高校人事制度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6bb09710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2.png)
北京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北京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也逐渐深入到人们的视野中,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北京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北京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主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展空间。
因此,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术成果的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态度的评价等。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全面评价教师的综合能力,也能够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其次,北京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需要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
传统上,教师的职业发展主要靠考核晋升,但是由于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教师晋升的机会不多。
因此,应该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包括培训、进修、研究等。
通过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使其不断成长,为高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次,北京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关注教师的待遇问题。
传统上,教师待遇相对较低,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提高教师的薪酬水平,并建立绩效奖励机制,给予优秀的教师更多的奖励和荣誉。
同时,还可以通过优化工作环境和提供更多的福利待遇来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
最后,北京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加强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
传统上,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主要受到行政干预和学术界的束缚,导致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
因此,应该建立科研自治机制,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学术研究空间,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性研究,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
总之,北京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关注教师的待遇问题以及加强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可以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使高校真正成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高地。
北大人事制度改革1999
![北大人事制度改革1999](https://img.taocdn.com/s3/m/36f863e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ec.png)
北大人事制度改革1999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大学人事制度的改革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北大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也面临着人事制度改革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推动北大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人事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下面从制度设计、选拔机制、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要从制度设计方面入手。
北大人事制度应该建立在规范的法律和制度基础之上,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贯穿其中。
需要明确人事管理的权责边界,明确各级人事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各项决策和操作符合法制和规范。
另外,应该建立起科学的人员编制和职称制度,设立多层次的职称评定机制,确保人才的选拔和晋升程序公正透明。
此外,还应建立起健全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选拔机制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北大应该建立起开放、竞争的人才选拔机制,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潜力评价。
选拔工作应该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面试、考试、考察等多种手段。
选拔工作中应该注重选拔有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选拔环境。
第三,绩效考核机制是完善人事制度的必要条件。
北大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绩效考核包括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和管理表现等多个方面。
通过绩效考核,能够及时发现和激励优秀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发现和纠正不足之处,提高整体绩效水平。
最后,激励机制是促进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关键。
北大应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薪酬、晋升、培训等形式激励优秀人才,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同时,要注重建立起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团队氛围,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持和发展平台,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创新和实践。
综上所述,北大人事制度改革应该着眼于制度设计、选拔机制、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改革,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机制,确保人事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整体绩效水平。
北大 人事制度
![北大 人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f5196f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c.png)
北大人事制度北大的人事制度是指对于北大的人事管理与组织等相关规定和制度的总称。
北大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其人事制度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北大的人事制度注重选拔与激励。
北大注重选拔具有学术和教育理想以及潜力的人才,不仅考察教学科研能力,还重视学术道德、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评价。
北大对人才的选拔体现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上,通过面试、论文发表等多种形式进行选拔。
同时,北大还为教师提供丰厚的薪酬待遇、充足的科研经费和灵活的职称晋升通道,以激励教师积极投入科研教学工作,并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其次,北大的人事制度注重师资培养和职称评定。
北大重视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通过不断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北大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职称评定制度,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等职称的评定标准和程序,按照个人的学历、学术研究成果、科研项目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和考核,确保职称评定的公正和公平。
再次,北大的人事制度注重教师队伍的发展和稳定。
北大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北大设有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和项目,如“青年千人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通过资助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学术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此外,北大还注重提升教师的职称,鼓励有一定经验和业绩的教师参与职称晋升评定,提高他们的职业发展和工作积极性。
最后,北大的人事制度注重考核与激励相结合。
北大建立了一套科学、公正的教师考核制度,通过考核评价教师的工作表现和贡献,进而对教师进行奖励和激励。
北大设立了一系列的教师奖励制度,如科研奖励、教学奖励和师德奖励等,激励教师更加努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总体来说,北大的人事制度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在选拔与激励、师资培养和职称评定、教师队伍发展和稳定、考核与激励相结合等方面有着相应的规定和制度保障,为北大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北大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分析
![北大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d64c9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6.png)
北大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分析北大教师人事制度是大学教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教师权益、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现有制度的限制,北大的教师人事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因此,对北大教师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是必要的。
本文将对北大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改革教师选拔机制。
当前的教师选拔机制主要以学历、学术成果为主要标准,忽视了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要性。
因此,应该引入多元化的选拔机制,包括面试、教学示范等环节,综合评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此外,可以考虑设立教育教学状况评估和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更加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术能力。
其次,改革教师聘任制度。
目前,教师聘任制度较为僵化,教师职称评定依赖于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的数量,忽视了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要性。
因此,可以探索引入教学能力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将教学质量纳入教师聘任的评价体系中。
此外,可以适度放宽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的要求,鼓励教师更多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再次,改革教师绩效考核机制。
目前的教师绩效考核主要以科研成果为核心,忽视了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因此,应该建立以教学质量、教育教学创新和学生评教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可以探索引入教师互评和同行评议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最后,改革教师激励机制。
当前的教师激励机制主要以学术成果和科研项目的数量为标准,忽视了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因此,应该重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创新,设立教学质量奖励和教育教学创新基金,鼓励教师在教学上的努力和突破。
同时,可以适度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并建立培训机制,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和资源。
综上所述,对北大教师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是必要的。
通过改革教师的选拔机制、聘任制度、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北大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北大人事制度改革看一流大学的学缘结构作者:周敦文来源:《绿色科技》2013年第11期摘要:指出了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是优秀的教师资源,只有在拥有一批学术过硬的教师队伍以后,大学才会焕发出蓬勃生机。
学缘结构是对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种衡量标准,保持良好的学缘结构是维护学术创新的基础,也是保持一流大学旺盛生命力之关键。
学缘结构的重要性在北大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中得到了很好的认识,虽然这一方案最终并未完全付诸实践,但它的出现却开启了中国高校对学缘结构改革的先河。
也为教育研究者们进一步研究中国大学学缘结构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学缘结构;一流大学;北大人事改革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82-031引言早在2003年北京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尘埃落定,但是由此引发的对于大学学缘结构的思考却仍在继续,北大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针对现有的教师聘任、晋升制度,以及终生教职传统做出重大调整,其理论依据正是避免大学中学科的“近亲繁殖”,保持学缘结构的多元性,促进大学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使北京大学真正跨入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北大人事制度改革所提出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新方案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教员实行聘任制度和分级流动制;学科实行“末尾淘汰制”;在招聘和晋升中引入外部竞争机制;原则上不直接从本院系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新教员;对教员实行分类管理;招聘和晋升中引入“教授会评议制”[1]。
“聘任制和分级流动制”是将短期合同和长期教职相结合的产物,它指担任讲师和副教授职称的人员均有固定期限合同,合同期内他们皆有两次申请晋升的机会;副教授晋升为正教授以后,就获得长期任教资格。
学科的“末尾淘汰制”,指的是学校对教学和科研业绩表现不符合学校要求的的各个学院、各个系,会采取限期整改,重组或解散的措施。
这里,“业绩表现不符合学校要求”的标准是该学院(系)在国内大学的相对排名状况,比如某个教研室比较排名在国内10名以后,就会被解散。
这个被解散教研室的人员,不论有没有长期任教资格,合约都会被取消。
学校或学院则可成立新的教研室,原教研室成员虽有重新被聘之可能,但学校(院、系)不给于全员聘任的保证。
未被本院校(系)聘任的人员可以去其他院校(系)应聘。
因此,综上几点,改革类似于美国大学普遍施行的“tenure-track”制度,美国大学的这一制度是长期推行自由竞争的产物,在美国被视为卓有成效的。
欧洲各国大学过去并未流行类似制度。
但目前却开始仿效美国大学这一制度。
一般的英国高校,越来越少的人可以直接获得终身教职,担任讲师一职的人开始皆属于合同制。
正是由于担心教职人员缺少竞争压力而使英国大学逐渐落后。
近些年英国政府逐步引进大学评估制度。
根据各个大学科研评估的分数不同,政府进行不同的教育经费的分配,因此各高校不得不实行学科“末尾淘汰”。
我国高校的职务体系虽与美国相似,但教职人员的稳定性与过去的英国高校相似,情况则更加复杂一些[2]。
“在招聘和晋升中引入外部竞争机制”,除了讲师职位对外公开招聘、副教授和教授岗位也实行外部招聘和内部晋升。
从2003年起,教授不足的单位有1/2以上采取校外公开招聘方式,其名额不准许用于内部晋升。
“原则上不直接从本院系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新教员”,避免“近亲繁殖”现象,保障学缘结构的构成多元化。
而引入“教授会议评议制度”,则是保证教师招聘和晋升能在一个完全公正、公平的环境下进行操作[3]。
北大教改方案所针对的正是中国高等学校的痼疾,也就是想彻底改变高校教师结构中的“四世同堂”、“近亲繁殖”现象,借鉴外国经验对学缘结构做出合理科学的改革调整。
“聘任制和分级流动制”在内部现有教师结构中引入竞争压力,打破高校教师群体中存在的惰性。
公开对外招聘的“外部竞争机制”是企图用人才流动的市场冲击改变高校内部的低效率运作,引入国际化、多元化、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术体系中的教学研究型人才,丰富高校的学缘结构。
“原则上不直接从本院系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新教员”,这一点是对哈佛大学经验的借鉴,避免学术上的因循守旧。
2目前高校学缘结构的基本状况学缘结构是指教职人员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等在类型、层次、分布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中的学缘关系在教育学上一般是指在学业上具有传承因循作用的关系。
凡受业于同一老师、毕业于同一学校而形成的学术群体关系,均可称为学缘关系。
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中,学缘关系相当重要,甚至占有主导地位。
有资料标明,进入“211”之列的100多所中国高校的专职教职人员,约占50%左右的人是毕业于本院校,最高比例则可能占到70%。
某些学校从院、系直到教研室集合了某教授(院士)门生弟子数十人,呈现出学界“四代同堂”的特异景观。
“近亲繁殖”容易产生诸多不良后果。
首先,是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雷同的观点、狭隘的学术视野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有人把现在大学的内部治理形象地比喻为一种学术上的“家族制”:学生从本院校毕业后留校任职,从助教到讲师再到副教授、正教授,一级级晋升,工作直至退休。
新进教师与老同志基本上是师生、师兄弟的关系,于是院系或教研室俨然是个大家庭。
教职人员只进不出;职务一般以内部晋升为主,几乎没有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个别高校“近亲繁殖”严重到硕博士生80%以上留任本校。
学术问题上往往表现出师生观点相互呼应附和而缺乏应有的争论批判。
难以形成大学本该有的激发创新、创造而必须的百家争鸣的正常局面。
所以应该看到,中国的大学里少有学生超过老师的,这是学术发展上的一种悲哀。
然而,科学创新常常源于不同思想火花的撞击,不同的思想必定是在截然不同的学术体系、校园文化中形成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学术体系的学者聚在一起更能产生碰撞、争鸣。
同出师门的学长学弟,往往在思维方式、学术兴趣上有诸多共同性而缺乏差异性,相互之间难以产生激烈思想撞击、观点砥砺。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继北京大学之后逐步开展人事制度改革,上述状况有所改观。
但我国高校学缘结构仍显得比较单一化。
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我国“211”之列和一般高校教师招聘程序是:由教研室向系、系向院逐级填表汇报教师缺编情况,院经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预备引进人才名额和要求。
再向学校要编制。
经学校同意批准后,发文向国内(或国际)公开招聘。
但是,这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方式。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和学校知名度不高,除了像北大、清华及进入“985”之列的大学能够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之外,一般高校较难招聘到满意的人才。
(2)一般高校比较倾向于招聘本校毕业生,认为对本校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学术水平了解透彻,所以使用起来比较放心。
另一方面本校毕业生比外界的学生更有优势,他们对于学校的环境、组织机构更为熟悉,能够更快进入角色所需的状态。
(3)现在更多优秀的学生并不倾向于留校担任老师,特别优秀的学生更倾向于当公务员或到大公司任职。
另外,我国各高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平衡导致学校所在区域位置和办学条件的不同,老(区)少(少数民族)边(边疆)远地区学校,一般办学条件也较差,就难从区域位置较好、办学条件也较好的大学吸引比较优秀的学生来校任教。
所以导致了很多学校更倾向于任用自己的毕业生。
(4)中国高校较少聘请兼职教师,即使有一些高校有校外聘请兼职教师也通常是党政机关的在任领导。
他们自身工作繁忙,对兼职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很少了解和参与其中,所以无法从根基上动摇高校学缘结构单一,“近亲繁殖”的痼疾,即使是重点院校,教师来源国际化程度仍然很低。
3美国大学学缘结构的经验美国一些位列世界一流的高校对学缘结构极为重视,非常推崇“远缘杂交”优势,强调科研原创活力。
因为若本校毕业的人员过多留任,对形成本校或本专业的科研特色或学术传统虽然有利,然而同校毕业的毕竟同质性高于差异性,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式都可能相互影响而类似,这样必然缺少相异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渗透和融合,最终导致人们思想僵化。
一流高校任教的人员多要求非本校毕业生,即使是本校毕业的,必须有其它高校或科研机构、企业求学工作之经历,若有名牌大学工作经历更佳。
位列世界一流的美国高校极为重视学术研究,所以本校毕业任教者所占比例不到全体教师总数的1/3,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这一比例是6.7%,哈佛大学本校留任人员比例是36.3%,但他们并非毕业后直接留任,而多是先到其它高校或大公司从业再回校的。
美国一些位列世界一流高校学缘结构的优化组合主要表现为教师招聘的国际化上,特意留出一定岗位招聘不同国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来校任教以期共同交流、研究。
世界排名约为前30之列高校获得国外学位的全职教师比例平均是8%,其中6所大学拥有国外学位的教师超过10%,兼职教师国际化比例是6%,拥有全职教师国际化程度高达14%比例的是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则以拥有兼职教师国际化程度高达17%受人瞩目。
希望教师拥有跨国学习背景的哈佛大学,9.4%教师最高学位是国外授予的,高达34.9%教师有留学背景,个别专业甚至超过50%的教师拥有跨国学习经验,古典文学专业77%教师拥有跨国学习经验。
至于比较文学专业高达100%教师拥有跨国学习经验显然不足为奇。
4科学学缘结构应该具备特征(1)教职人员毕业院校应当具备层次高、类型多、区域分布广、比例合理。
教师队伍中有国内各个层次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还要有拥有国外大学游学经历的海归人士,并且还应有来自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
(2)教师队伍成员所学专业门类多、层位高,具有一定的交叉性。
有基础专业、应用学科,传统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交叉学科,两个以上专业的。
(3)教职人员的知识体系类别齐全、涵盖面广。
应有理论性知识体系,还要有应用型知识体系,并且涵盖综合性知识体系。
从而形成教职人员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体系相融和交织,多层次、多种类的知识序列互补互撑的良好局面。
高校建立具有的“远缘杂交优势”的来源广泛的学缘结构,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高校自身学科建设的紧迫需要,更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对高校教师的更高素质要求。
我国一流大学必须优化学缘结构。
构建合理学缘结构的高校,才能促进学术气氛活跃、防止学术思想僵化。
优化教师知识能力结构,摒弃论资排辈的教师晋升制度,加快青年人才成长。
促进公平竞争、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
使高校成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5改善我国高校学缘结构的建议来源单一化的教师队伍,即缺乏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学术碰撞和交流,必然会使学术气氛沉闷、思想僵化;教师教法呆板乏味缺乏吸引力、教师不思进取导致专业知识老化、科研能力退化、学科建设和发展缓慢落后,不适应社会发展、市场竞争、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如何改善学缘结构成为了现阶段国内大学争创一流大学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