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课稿
山丹一中金玉满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内容,本框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熟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掌握自治机关和自治权;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三段材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大的生命力,教育学生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自治权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二、学情分析:
由于我省不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对本节课的内容特别是自治权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加强引导。

鉴于学情分析,在设计教学时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

比如通过多媒体播放两段视频加强课堂活动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三、说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及团结合作精神;例如导学案的设计及地图展示及信息归纳。

2、渗透教学法:本节内容将大量融入历史、地理、知识,通过渗透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将大量运用案例,例如西藏的今昔对比,内蒙古经济的发展;通过案例可使讲授内容更加通俗易懂,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影音资料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说教学过程
一、地图展示,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导课: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离不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

二、讲授新课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1949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
1984民族区域自治被载入宪法
2001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自学指导(P75-P78)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P75 重点)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是什么? (P75 )
3、民族区或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及其含义是什么?(P76 重点)
4、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P76 )
5、实行民族区或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P77—P78 )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
1、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1)前提和基础:国家统一、领土完整
(2)自治地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自治区(5个)省一级
自治州(30个)设区的市一级
自治县(旗)县一级
注: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3)自治机关(重点精讲)
(1)含义: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不包括党的机关和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2)双重地位:既是地方国家机关,又是民族自治机关。

(3)双重职权: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行使自治权
①凡是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都设立自治机关。

②民族自治机关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一府两院”.
③民族区域自治就是由少数民族人民自己管理自己。

(4)自治权
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含义: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内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了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三)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一: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早在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就实现了国家的第一次大统一,随后建立的汉朝进一步发展了统一的局面。

此后,无论是汉族建立的隋唐、宋、明等朝代,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清等朝代的中央政权,都以中国的“正统”自居,把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最高政治目标。

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不断增进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

也是我国实行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原因。

结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材料二: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国。

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且主要居住在广大边疆地区,但在内地县级以上行政区域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结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材料三: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间,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族人民深切体会到:伟大祖国是各民族的共有家园,各族人民只有更加紧密地团结和联合起来,才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结论: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三)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小结)
(1)根本上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
(2)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
①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②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材料:宪法规定,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先后6任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和7任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均为藏族公民。

此外,还有一批西藏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有的还在中央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北部.总人口84。

7万,其中:藏族占52.3%,羌族占17。

7%,回族占3.2%,汉族占26。

6%,其他民族占0.2%。

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

在抗震救灾中各族人民,亲密团结、和睦相处,建立了水乳交融、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深厚情谊。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材料:伊利、蒙牛打造起中国最响的两个乳业品牌,并带动了数百万农牧民脱贫致富,同时还带出了中国最大的餐饮连锁企业“小肥羊”。

喝了奶,吃了肉,剩下的羊毛资源也编制成“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蒙古王”、“绒王"等一系列羊毛衫品牌.草原特色资源,让内蒙古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④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团结合作精神
四、巩固练习:略
五、效果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典型误区:
(1)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

(2)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自治机关。

这两个误区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加以澄清。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欢迎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