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复习主题二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与结论】 环境 现象
结论
明亮(B)处
阴暗(A)处
鼠妇数量少少
鼠妇数量多多
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
影响鼠妇的分布
1.减小误差的措施 (1)实验中选取多只鼠妇,而不是 2 只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 差。 (2)计算全班各组第 10 次数据的平均值,目的是避避免免偶偶然然性性,使实验结 果更准确 。
(B )
3.(2023·官渡区一模)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C )
4.[传统文化](2023·资阳)民间素有“惊蛰雨雷,小麦成堆”的农谚。
农谚中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
(A )
A.水分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5.[传统文化]以下谚语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 )
4.(2018·曲靖)生物世界多姿多彩,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湖泊中的倒影 B.沙漠中的骆驼刺 C.战胜世界围棋冠军的阿尔法狗(智能程序) D.五颜六色的珊瑚
(B )
5.(云南真题组合)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③⑦(多选)。 ①蝴蝶翩翩起舞(2021 昆明 1A) ②小树发出新芽(2021 昆明 1B) ③雨水滋润大地(2021 昆明 1C) ④鸟儿高声鸣叫(2021 昆明 1D) ⑤铁树开花(2020 云南 1A) ⑥蚂蚁搬家(2020 云南 1B) ⑦阳光灿烂(2020 云南 1C) ⑧猫捉老鼠(2020 云南 1D)
(C )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以鼠妇为例) 某班级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提出问题】光光会会影影响响鼠鼠妇妇的的分分布布吗吗? 【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制订和实施计划】 (1)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将生长状况相近的 10 只鼠妇平均分为两组, 分别放入铁盘两侧的中央。 (2)设置对照:在铁盘内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黑纸板,另一侧盖上 玻璃板,在铁盘内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3)观察记录:静置 2 分钟,待鼠妇安静下来后,每隔一分钟统计一次明 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 10 次,计算全班各组第 10 次数据的平 均值。
明了
(D )
A.环境影响生物,但不受生物影响
B.生物能适应环境,但不影响环境
C.环也能影响环境
8.[22 版课标情境素材改编]我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累计营造防风固沙
林 788.2 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 33.6 万平方公里。下列现象体现出与之
不同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中除光照因素不同外,鼠妇的生长状况相近以及土壤湿度等条件保 持相同且适宜,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3.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判断及对照原则 实验中 A 侧阴暗,B 侧明亮,这样处理可起到对照作用,形成一组对照实 验,其中阴阴暗暗((或或AA))侧是对照组。 4.实验完成后,小明不知怎样处理鼠妇,请你给他一条建议:放放回回适适合合它 它们们生生存存的的自自然然环环境境中中。
(C )
8.(2018·曲靖)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要除草,农作物与草之间的关系是 (A )
A.竞争关系 B.合作关系 C.寄生关系 D.共生关系
9.(2018·云南)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准备了 10 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意见,
正确的是 A.10 只鼠妇太多了,用两只就可以 B.纸盒上面应该全部用玻璃板盖住 C.纸盒底部两边都应该是细湿土 D.没有错误,不需要修改
(D )
6.[地方特色]云南滇池生态环境逐渐恢复,很多几乎绝迹的水生植物又
重新生长。这种现象说明
(A )
A.环境影响生物
B.环境适应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影响环境
7.[22 版课标情境素材改编]人们将凤眼莲(又叫“水葫芦”)引种到昆明
滇池后,凤眼莲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
(A )
A.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
B.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
C.森林中空气湿度大
D.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
9.(2023·眉山)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是生
物的特征之一,下列不属于该特征的是
(D )
A.向日葵的花盘受太阳影响会向日转动
B.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C.人进入寒冷环境时,会发生“颤栗”现象
1.[22 版课标情境素材改编]绿孔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海
拔 2 000 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在中午阳光强
烈时,会躲到树荫里休息,几个小时之后才会出来四处活动。这体现了
绿孔雀
(C )
A.生活需要营养
B.能进行繁殖
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能进行呼吸
2.(2023·临沧二模)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苹果树开花结果 B.钟乳石逐渐长大 C.雏鸡破壳而出 D.母牛哺育小牛
(2)【制订并实施计划】本实验的变量是温度。选取马铃薯时,A、B 两组
数量、大小、品质、芽眼数相同;其他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观察记录
每个马铃薯上的第一个芽眼开始萌发所需时间,统计并计算各组的平平均均
值,得出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马铃薯
芽眼开始萌发
组别
实验处理
数量(个)
所需时间(天)
A
20 25 ℃(常温)
D.晒干的大豆种子浸在水中会膨胀发软
10.[创新实验](2023·广西)马铃薯是由地下匍匐茎膨大形成的,马铃 薯芽眼萌发会产生毒素,致使马铃薯不宜食用。为了更好地储藏马铃薯, 减少浪费,广西某中学研究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某种食用马铃薯 储藏期的影响,实验方案及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提出问题】温度对马铃薯储藏期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温温度度对对马马铃铃薯薯储储藏藏期期有有((或或没没有有))影影响响。
1.(2023·文山一模)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珊瑚 B.核酸 C.珊瑚虫 D.电脑病毒
(C )
2.(2023·五华区一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鸣、抱
对、产卵,反映了生物基本特征中的
(D )
A.营养
B.呼吸
C.生长
D.繁殖
3.(2023·昭通一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这个美好的季节
命题点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6.(2023·云南)雷鸟的足部完全被羽,甚至趾底也生有羽毛,有利于其
冬季行走于冰雪上。这体现了
(C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适应环境
7.(2019·云南)下列现象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 B.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 C.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 D.骆驼的尿液非常少
主题二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
境
命题点 1:生物的特征 1.(2023·云南)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A.滇金丝猴 B.机器人 C.草履虫 D.绿孔雀
(B )
2.(2022·云南)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蜻蜓点水 B.蜜蜂采蜜 C.桃树开花 D.冰雪消融
(D )
3.(2021·云南)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里,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B )
A.流水潺潺
B.绿草如茵
C.阳光灿烂
D.春雨绵绵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方法指导】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判断 (1)若是环境的改变影响了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活动及分布,则判定为 环境影响生物。 (2)若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表现出与环境相适应,则判定为生物 适应环境。 (3)若是生物自身的活动引起周围环境的改变,则判定为生物影响环境。
3.变量转换(光照→土壤湿度) 该小组把实验装置中透明玻璃板下面一侧的湿土换成了干土,其他条件 不变,你认为这样的设计是否科学,为什么?不不科学。因为实验装置中 有光与湿度两个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合理即可)。
生物的特征 【方法指导】 1.生物与非生物的判断: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生物的所有特征,而不是 只有其中的某一两个特征。 2.生命现象的判断:若该物体属于生物,则其表现出来的这一现象为生 命现象,否则就是非生命现象。
12
B
20 4 ℃(低温)
22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低温条件下马铃薯的储 藏期更长。从呼吸作用角度分析,该条件下马铃薯储藏期更长的原因是 低温条件下,呼吸作用受到抑制,,消消耗耗的的有机物减少 。 (4)【进一步探究】除温度外,影响马铃薯储藏期的因素可能还有水分(或 氧气浓度、光照等,合理即可)(答一点即可)。
1.实验拓展 光照强度属于影响鼠妇生活的非非生物(选填“生物”或“非生物”)因 素。
2.实验结果异常后的操作 小瑞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实验结果是光照处鼠妇数量多 于黑暗处。小瑞对实验结果持怀疑态度,若进一步探究,下列做法不可 取的是 AA 。 A.实验开始时,将鼠妇都置于暗处 B.重新设计实验 C.进行多组实验,取实验结果的平均值 D.查阅相关资料并分析原因
4.生活在南极的企鹅所产的卵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糖蛋白,使其很抗寒,
不容易冻坏。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C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5.(2023·昆明一模)捞渔河湿地公园里,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红水杉构成 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水经过红水杉林的净化后变得清澈了,这体现了(A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改变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