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试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试题附答案
一、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
1.阅读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
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
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他的果子都是原装。
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
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
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枇杷。
夏天卖瓜。
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卖马牙枣、卖葡萄。
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
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
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
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
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
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
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
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
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
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
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
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
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
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
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
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
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
季陶民死了。
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
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
叶三说:“不卖。
”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
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
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1)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作者在文章开篇却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2)根据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这句话是前后矛盾吗?为什么叶三一开始“连大气都不出”,后面却“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小声地惊呼起来”?)
②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
(能否把“只得”去掉,为什么?)
(3)请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叶三的性格特点。
(4)对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论是绘画艺术,还是在性情上,鉴赏家叶三和大画家季陶民都可谓是惺惺相惜。
B.文中画线句子“唔!你怎么知道?”中,“唔”表示惊讶,从这一句的“!”和下文的“对极了!”中可看出季陶民的惊讶之情。
C.这篇小说语言华丽,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樱桃,还写了各个节令的不同果子。
D.这篇小说的情节没有什么大的波澜,只是交代了叶三卖果子、看季陶民作画、不卖画三个情节,平淡却自然熨帖。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
陈铭
①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陈铭,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父亲》。
既然要说父亲,当然得从我女儿芷诺说起。
女儿芷诺推出产房的第一瞬间,我就问护士:“是不是拿错了,为什么长得这么丑?”(爆笑)护士看了我一眼说“女儿都是随爸爸的呀!”我就释然了很多,然后还是没有欢喜,心里充满的是很仓惶的感觉。
为什么会仓惶呢?我一直在问自己,我到底做好了一个做父亲的准备吗?什么样的父亲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呢?这个问题我完全没有头绪,所以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去问我的父亲。
(评委点头)
②他是一名四十多年的老警察,在隐蔽战线工作。
这就意味着他不仅很少回家,而且他在哪儿,他在干什么,我和我的母亲都不可能知道,也决不能去问。
③1981年元月2号,湖北省铁山区一座军火库失窃,我父亲被组织迅速召回。
④那一天,他和两名干警在山中排查摸底时,发现一可疑点。
我父亲在屋外一看,窗户里人影重重,他觉得有些奇怪,便跟另外两个同事说;“这样,你们在门口稍微帮我把一下,我进去探探什么情况。
”
⑤见我父亲一走进去,团伙头目的手便慢慢地挪向枕头下方。
父亲一个箭步钻到他的身后,右手先一步把手枪从枕头下面抽出来,左手手臂锁喉,右手手枪抵头,然后对着所有人说:“不要动!全部都不要动!把枪放下!”
⑥情况万分危急。
怎么办?
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父亲松开了左手,把枪和警官证一起推了过去。
我父亲从我小时候起就跟我说,战士的生命就是枪,任何时候枪不离手,但是在那一个瞬间,他把他的生命推了过去。
⑧我父亲还是笑着说:“你是老大吧,我来是跟你聊聊天的,你今天偷的枪支弹药的数量被法院抓了怎么判都是死刑。
我来是因为我这儿有条活路。
如果今天你放下枪跟我走,我就敢用我的命保你这条命不判死刑,你信我,把枪放下跟我出去,有活路;你不信我开枪,一起死。
你选!”
⑨我父亲后来说,这是他人生中最漫长的两分钟。
⑩两分钟之后,老大放下手枪,坐上吉普车的后座。
三名警员一枪未开,滴血未流,所有嫌疑人抓捕归案,所有的军火完璧归赵,震惊全国的铁山1·2特大枪支弹药失窃案至此彻底告破。
(掌声,欢呼声)
⑪我讲的特别像一个小说或者像一段故事,但这是历史,这是我手中的这一枚军功章背后真实的历史。
(掏出军功章)
⑫在之后的岁月里,卧底、潜伏、枪林弹雨,我都已经无从知晓了。
作为儿子,我能看到的只有他身上的枪痕弹眼,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痕迹,还有你问他的时候,他的沉默和微笑。
⑬我父亲最喜欢的一首歌是刘欢老师的《少年壮志不言愁》,那是电视剧《便衣警察》的主题曲:“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博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掌声)
⑭各位,我们目力所及的、习以为常的平静和安宁的背后,到底由多少鲜血和生命铸就?每当我想到这些连声响都没有的逝去,连丰碑都没有的牺牲,我只能从我自己内心最深处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掌声雷动)
⑮父亲之于我早已不再是榜样的地位,已经有一点类似于信仰的味道。
很多时候他的照片我一看到,就觉得安心和踏实。
看到他的样子,我就仿佛看到了忠诚,看到了勇气,看到了奉献。
⑯每当我彷徨无依的时候,我就会问自己:如果是我爸爸,他会怎么做,当我睁开眼睛,我就可以看到方向,我就可以感受到从心底深处那股无尽的力量。
⑰父母是孩子永恒的生命范本,到底该怎么做一个合格的父亲,也许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⑱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先做一个那样的人给他看。
芷诺,我的女儿,虽然你现在还听不明白你父亲的这篇演讲,但我希望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提到你的父亲,你也可以有好故事可以说,你也可以自豪地微笑,你也可以由衷地骄傲。
(选自《超级演说家》陈铭的演讲,有删改)(1)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结构图。
(2)陈铭的演讲一开头就抓住了观众们的心,请结合第①段,说说他是怎么做到的。
(3)演讲在技巧上要注重语气、语调、重音、节奏、体动作等方面。
请至少选择其中两个角度,对第⑧段划线句进行演讲设计,并说明理由。
(4)小林同学班上将要开展以“榜样的力量”为题目的演讲比赛,请借鉴上文开头的写法,帮小林撰写一个80字左右的演讲开头。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手
林少华
①父亲病倒了。
突然之间。
脑溢血。
②急救室。
我坐在他的病床前。
他闭目合眼,昏迷不醒。
但他的手仍在动,似乎只有手是清醒的。
我握住他的手,叫了声“爸爸……”他的手明显回握了我一下。
我再叫一声,他又回握了一下。
③我低头看着我手中的他的手。
毕竟父子,他的手和我的手差不多。
④不是典型的男人的手。
手掌不宽、不厚。
手指不粗。
手背没有老人斑。
青色的血管在又白又薄的皮肤下十分清晰。
整只手暖暖的、软软的。
⑤我看着、攥着、抚摸着。
忽然察觉,我还是第一次接触父亲的手——自懂事以来的半个世纪时间里我居然从未接触过父亲的手!我感到惊愕。
事情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因是父子,见面或分别固然不至于握手,但此外就没有接触的机会吗?没有,没有,是没有。
我疏远了父亲的手。
想到这里,我心疼地把父亲的一只手捧在怀里,注视着,摩挲着,眼睛随之模糊起来……
⑥尽管生活工作在乡下,但父亲这双手几乎没做过农活,更没做过家务,也不会,甚至侍弄房前屋后的小菜园都不太会。
但我必须承认父亲是个很聪明也很努力的人。
父亲解放初期只念到初一就工作了,由乡供销社到县供销总社后来转到人民公社即现今的镇政府。
⑦同样这双手,却打得一手好算盘,写得一手好钢笔字和好毛笔字,写得一手好文章,下得一手好象棋。
别说十里八村,即便在整个县当时都是有些名气的。
⑧可惜他脾气不好。
同样一句话,从他口中出来往往多了棱角,尤其让领导听起来不大舒坦。
所谓手巧不如口巧,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辈子都没升上去。
⑨我继续搜寻记忆,搜寻父亲的手在父子感情之间留下的痕迹。
记得大学三年级那年初夏我得了急性黄疸性肝炎,住在长春偏离市中心的传染病医院里。
“文革”尚未结束,物资奇缺,连白糖都凭票供应,平时喝口糖水都不容易。
而对肝炎患者来说,糖是最基本的营养品。
⑩一天中午,我在医院病床上怅怅地躺着。
几个病友都睡了,我睡不着,想自己的病情,想耽误的课,想入党申请能否通过。
正想着,门轻轻地开了。
进来的竟是父亲。
依旧那身半旧的蓝布衣裤,依旧那个塑料提包,依旧那副清瘦的面容。
⑪我爬起身,父亲在床沿坐下。
父亲平时就沉默寡言,这时也没多说什么。
只是简单问了问病情,然后一只手拉开提包,另一只手从中掏出一包用黄纸包的白糖,又一个一个小心摸出二十个煮鸡蛋,最后从怀里摸出二十元钱放在我眼前的褥单上。
⑫父亲一个月四十七元五,母亲没工作。
八口之家,两地分居。
作为长子,我当然知道这二十元钱意味什么。
我说钱我不要。
父亲没做声,一只手把钱按在褥单上。
而后打量了一下病房,又往窗外树上看了片刻,说:“我得走了,你好好养病。
”说着,拎起完全空了的塑料提包。
我望着他走出门时单薄的身影,鼻子有些发酸。
⑬我家在长春东边,他工作所在的公社在长春北边,各相距一百里——父亲是从百里外的家赶来,又赶去百里外的公社的。
他在那里做公社党委宣传委员。
我更紧地握着自己从不曾握过的父亲的手。
我知道,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双手再不会为我做什么了。
⑭是的,父亲是个不善于用话语表达自己正面感情、尤其对子女感情的人,这双手也就给了我更多的回忆。
⑮时间迅速向后推进,也就在一年半以前,父母在我所在的青岛生活了两年,两人的身体都还好,我就在市区较为热闹的地段租了房子给他们单住。
每星期去看望一两次。
⑯客厅有个不很长的长沙发,父亲总是坐在沙发一头看电视、看报。
我去的时候也坐在长沙发上,有时坐在另一头,有时坐在稍离开他的中间位置。
一次无意之间,我发现原本父亲靠着的靠垫正一点一点往我这头移动。
细看,原来他用一只手悄悄推着靠垫。
我佯装未见,任凭靠垫移到我的身旁。
显然,父亲是让我靠这靠垫。
但他没有说,也没有直接递给我,而是用手慢慢推移,生怕我察觉……
⑰如今,父亲的手永远地去了,去了三四个月了。
化为青烟,化为灰烬,留在了一千多公里外的故乡一座荒山坡上。
那里已经飘雪了,风越来越冷。
⑱世界上还会有一双男性的手为我从塑料提包里一个一个摸出煮鸡蛋、一点一点往我身旁推靠垫吗?
(1)诵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父亲的手”的妙处。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⑤段画线句。
想到这里,我心疼地把父亲的一只手捧在怀里,注视着,摩挲着,眼睛随之模糊起来……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⑯段中划线词语。
细看,原来他用一只手悄悄推着靠垫。
(3)文末说“世界上还会有一双男性的手为我从塑料提包里一个一个摸出煮鸡蛋、一点一点往我身旁推靠垫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女的侵害。
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好处?
(2)第①段“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中划线词语形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请结合第⑥段内容,具体说明该段的说明顺序。
5.阅读《卖栗子的老王》,回答各题。
卖栗子的老王
许思雨
小镇不大,一条笔直的街道,挤着各路生意人,老王的店也在其中。
老王卖栗子,他一人负责炒,收了个小徒弟替他卖,生意十分红火。
老王的手艺好,方圆几十里都知道镇上有个卖栗子的老王。
后来老王竟被传称为“栗子王”。
老王也知道自己炒的栗子好吃,这手艺可是他琢磨大半辈子才得来的秘招,旁人都不晓得。
要说能有啥名堂,说到底还不就是个吃物,只是老王的栗子炒熟后,任意挑出一个,那顶端都有五道裂纹,不长不短,状似梅花,令人惊奇!
生意人相聚,三句话不离本行,总要谈收入的多少。
大家都知道老王的生意好,进项多。
据那小徒弟透露,老王的店两天就能卖出一卡车的栗子。
那些运卸栗子的人也说,老王的店后面连着一个大大的院子,可以装好几大车的栗子。
于是,生意人便估摸老王的收入,少说一年也有三四万元吧!这可是笔不小的收入。
按理说,老王的日子应当是过得滋滋润润的,可是老王的光景比一般人还要差。
小镇上的人有喝下午茶的习惯,也是休息休息的意思。
三两个人聚在一起,或是一碗三鲜面,或是一笼肉包子,再次一些也是各式小点心,这是习俗。
老王每日下午也来,只是他的下午茶比较简单,吃烧饼,他与徒弟每人一块,天天如此。
烧饼店就在老王的店的旁边,也方便,当然主要是便宜。
而且,生活中每遇婚丧嫁娶,大家都随份子,但老王不。
逢年过节,大家都祭祖买花烧纸钱,但老王不。
老王的店门上贴着“僧道无缘”,于是,连化缘的僧道都难以登门了。
于是,生意人间又多了一项话题:老王抠门,这似乎给他们的谈话增添了很多的乐趣。
一天,老王的店里来了几个年轻人。
他们戴着眼镜,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倒是老王显得有些局促,口里不停地说着:“是你们呀!真好!”
镇上的人纷纷来看热闹,左右打听着。
那烧饼店的老板直接拉住几个年轻人中的一个,
问他们是谁,来干什么。
那年轻人笑了笑说:“我们是王大爷资助的贫困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王大爷一直资助我们读书,从未间断。
如今我们大学毕业了,想来看看他老人家,也想报答他老人家。
”
众人听到这话后瞠目结舌。
几天后,老王资助的那些学生中的两位来到小镇,做了镇上的小学老师,其中就有那位被烧饼店老板拉住的年轻人。
他第一次站上讲台,颇有些激动,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人性的光辉”,再转过身来时,眼中竟有了泪光。
这一切,老王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了恐怕也认为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老王依旧炒栗子、吃烧饼,依旧不顾人情,僧道无缘。
(《意林》2017年6期)(1)老王为什么会被人传称为“栗子王”?
(2)老王的哪些表现,让别人觉得他的光景比一般人还要差?
(3)“他们戴着眼镜,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如果把外貌描写的这句话删掉可否,为什么?
(4)“众人听到这话后瞠目结舌”,透过瞠目结舌这一神态描写,能读出当时众人有什么样的心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跑得快的秘密
路小虫
①2009年,尤赛恩·博尔特以37千米/小时的速度冲过跑道,而在2014年丹尼斯·基米托以20.6千米/小时的速度成为马拉松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到底是什么使得博尔特和基米托跑得如此之快?科学家们的研究为我们揭开谜底。
②人们在跑步的时候,都用了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完成迈步和抬腿这两个动作,但短跑运动员却能够在每一次向前奔跑的时候让自己跑得更远,秘密就在于他们的抬腿技巧上。
优秀的短跑运动员赛跑时,都能把膝盖抬得足够高,好让腿部拥有一定的速度,这样在向前迈步时就能够从地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力。
所以,要想跑得更快,首先要让后腿用更快的速度离开地面,等到脚步着地时,后面的一条腿的膝盖就要抬到和前腿膝盖相对水平的位置。
其次,在脚着地时要保持身体各部分直立,不要弯曲,这样才不会让力量流失。
③在耐力长跑中,要想跑得快,能量供给是个关键因素。
跑得太快,体能同样消耗得快。
所以,在长跑过程中要学会节省体能,在跑得快的同时把能量消耗速度降到最低,才能跑的远。
有两种方法能够在一定速度的耐力长跑中保持体力:第一种是提高身体肌肉的最大摄氧能力。
最大摄氧量一定程度上靠基因决定,但也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来提高,比如在平时的锻炼中可以先热身,然后用力跑3—5分钟,再慢跑2—3分钟,再继续用力跑,并一直重复这个过程。
另一种方法是降低自己的体能消耗速度,例如做一些提高跑步速度的练习,补充营养,制定比赛策略或者是买一双自己喜欢的跑鞋,都能够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接近目标。
④人的肌肉纤维分成两种:快缩肌和慢缩肌,而且每个人的肌肉里这两者都存在,尽管肌肉纤维的种类与数目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但是后天的训练也会对此产生改变。
快缩肌有利于在奔跑时做爆发力强、速度快的冲刺运动,它们能快速收缩但是也很快就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