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时唱的乞巧歌歌谱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夕时唱的乞巧歌歌谱介绍
七夕时唱的乞巧歌歌谱介绍
一、两句调
调一:
1=D 《礼县志》曲谱
2 3 2│2 16│2 2 1│6·1│2 23│2 1 6│2 21│6·1│
一盆水儿,清涟涟,我给巧娘娘洗白眼。

头上青丝如墨染,两股子眉毛弯上天。

杏核眼睛圆又圆,线杆儿鼻子端又端。

窝窝小嘴一点点,糯米白牙尖又尖。

两只耳朵赛牡丹,鸭蛋儿白脸真稀罕。

上穿红来下穿蓝,身体端的象竹杆。

好一个娇娇女天仙,叫人越看越喜欢。

调二:
6·1 6 53│6·1 6 5 3│6 5 6 5 6 5 3│2 12 3 5│321 61 │6 6│
巧娘娘教我绣呀一针呀,一绣南天一朵的云呀。

巧娘娘教我绣呀二针呀,二绣天上北斗的星呀。

两句调,节奏较自由,是乞巧歌中最流行的唱曲调。

不管一首歌词再长,总是由上下两句组成一节,一般是以七字句为基础的较自由的句式。

不过,有时可以根据演唱实际需要,自由增添衬字和衬词。

至于副歌配主歌,后面将专门谈及--因为顾忌会给下面的介绍带来混乱。

二、三句调
1=B 苏有元记谱
2 2 1 6│2 2 1 6│6 2 2 1 6│5 1 6│2 2 1 6│2 2 1 6·5│
一洞神仙汉钟离, 赤面长须大肚皮,阴阳宝扇手里提(格)。

二洞神仙李铁拐,手拄铁拐降妖怪,身背葫芦闹东海(格)。

三句调多为叙事,三句为一首。

每句七字,结构比较整齐,结奏规整。

一般句末都讲究押辙韵,但不怎么严格。

有时为了表达一个完
整的内容,常常把许多首连在一起,用同一曲调进行演唱。

三、四句调
I=G 华杰记谱
6 6 7│6 5 3│2 3 5│3 · 5│3 6│6 5 3│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
6 5 5 3│3 —│6 5 6│6 5 3│2 3 5│3·5│
下凡来;玉体飘飘驾彩云,
6 5 6 7│6 5 3│6 5 5 3│3 —│
飞到人间度佳节。

以上曲调是中速。

主要是用来演唱四句为一首的歌词。

曲调明快、有力、气氛愉悦,既适合于叙事,也适合于抒情。

除独首演唱外,往往很多首连在一起用同一调演唱。

一般讲求节奏鲜明,琅琅上口,音乐性较强。

但在句末押韵上,难以一韵到底,常常中间换韵。

四、数板调(也叫舞曲调)
1=G 4/4
3 6 3 3│6 i6 i6 56 53 6 53 3│i 66 i6 66│
泼又泼呀, 百草的芽儿熬油汤呀, 大锅里熬到
56 53 3 3│3 6 3 6│6 3 6 0│6 3 6 0│6 3 6 0│
小锅里呀, 咯噔咯噔载着来,载端了,扭偏了,
i 66 i6 66│56 53 6 0│3 65 3 3│67 7 3 3│
可惜了巧娘的手段了. 抽匣里呀, 取线哩呀,
35 3 6 53│67 7 3 3│3 6 3 6 53│
扎花要扎扣线哩呀, 扎下的花儿
6 7 3 3│……
动弹哩呀;
扎花要扎大红哩,我和巧娘有情哩;扎花要扎茄子色,我和巧娘亲姊妹;扎花要扎真样景,扎下的花儿四条腿;扎花要扎老金黄,扎下的花儿渗蜜糖;扎花要扎水上莲,扎下的花儿打旋旋;扎花要扎金绛哩,要扎天上的哩;扎花要扎麻叶哩,要扎十朵莲花哩;十朵莲花九朵开,只有一朵没开开;一朵没开没关系,放到院里风吹开。

以上曲调较长,除前面歌词外,后面省略部分的曲调,通常和所记的最后两句曲调重复,曲调上有变化,但不大。

其实,细一分析,其实是《泼又泼》和《扎花调》的揉和。

调二:
1=G 2/4 苏有元记谱
45 22│ 45 22│ 565 56│45 22│42 42│
泼又泼呀,泼又泼呀,白绫子缠脚乐又乐呀。

用心梳妆
泼又泼呀,泼又泼呀,姊妹几个乐又乐呀。

泼乱了,
6 2 5│ 565 655│5 2 5│ 4 2 52│4 2 52│ 4 2 422│62 5│
打扮哩,红绸子鞋上绣花哩。

前一跳,后一摆,咯噔咯噔泼起来。

泼端了,绣下的花鞋拐偏了,泼端了,泼乱了,绣下的花鞋拐烂了。

数板调自由灵活、欢快,节奏感极强,也叫舞曲调。

数板调以数板、说唱而得名,从调二里可以看出,它的这种特色非常鲜明。

数板调所演唱的歌词,一首中行数不定,每句字数不定,一般以七字句为基础,短的只有三个字,长的也超不过十个字;句子结构看其复杂,其实比较规整。

数板调演唱时,往往配合群体姑娘整齐划一的舞蹈。

姑娘们边唱边舞,阵容庞大,蔚为壮观。

其狂欢娱乐之情,溢于言表,可见一斑。

"乞巧歌"为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和传播力?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丰富多彩的"曲调"?在多年的采录、收集、整理、调查分析和研究交流过程中,通过大量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样一种现象,它因句式的多少和长短因素,产生了许多"子母调"(有些原因,我已在别的文章中已详细论述过,在这里不再重述)。

这些"曲调",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象细胞裂变似的新陈代谢着,不断派生变异出了许多斑谰夺目、相揉相生的曲调;再加上各自独具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乡土风格,以及越来越丰富的唱不完"乞巧歌",群星璀灿的乞巧群体与群体间,"曲调"上也发生了变异。

以上介绍了"乞巧歌"演唱中的四类六个曲调。

实质上,如果将数
板调中的.调一前后分开来看,可以说是七个曲调,因为此调前部分可以独立成调,后部分的三个乐句里先是三句调,后是两句的重复调,也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曲调。

不管是几个曲调,它基本上代表了"乞巧歌"曲调的主旋律。

另外,还有一种"跳麻姐姐"的数板古调,因"巫"的成分太浓,且很难以记全,在此暂略、待记。

不过,"跳麻姐姐"之举,如今的姑娘观念变了,大多没人愿意跳唱。

话不宜繁复。

以上曲调之多,从一斑而窥全豹,可见女儿"乞巧节"活动场面是如何热烈!内容是多么丰富!这只能说是"乞巧歌"的主歌调(也可以称正歌调),其实,还有它不可割舍的独具风格的"副歌调"呢?如果只注重主歌调,而忽略副歌调,那就使"乞巧歌"演唱黯然失色,成了"残疾之体"。

下面再谈谈副歌调及副歌的作用。

先看曲调
调一:
1=D 2/4
6 6 5│5-│6 5 4 2│2-│
巧娘娘,想你着,
6 6 5│6 6 5│5·4│2-│
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调二:
1=G 2/4 华杰记谱
53 31│2-│2 16│6 6│
巧娘娘,想你(哩呀)
53 32│53 31│2·1│6-│
请快到我的家中来。

这两个曲调大同小异。

副歌调是配合主歌调而续唱的曲调,通常有两个乐句。

时至今天,还未发现有其它类型的曲调出现。

在西、礼两县的十九个乡镇里,有近千个乞巧点,此曲调一直未曾变异,看来是传统定型了的。

乞巧活动中歌舞是并存的,有歌便有舞,有舞便有歌。

副歌也常
常伴舞伴歌,几乎是用来群唱。

副歌和副歌调从来不单独演唱,往往频繁有机地和主歌搭配起来一起演唱,才算完整。

一般规律如下:
不管两句调、三句调、四句调,还是数板调,每首主歌唱完都要唱副歌。

有多少首主歌,后面就搭配重复多少次副歌。

这样以来,原来的两句调就变成了四句调;三句调就变成了五句调;四句调就变成了六句调;数板调唱完主歌后接上唱副歌,中间不加副歌。

副歌曲调仅上面两例,但歌词不限于一种。

从多年不时出现的研究者的资料里发现,大多数都以《礼县志》收录的一例副歌歌词为准,其实这是一种"尽信书"式的机械的理解(见副歌调一中的两句歌词)。

说白了,根源在于深入调查不够彻底,或研究者第一手资料不足所所致。

如果在每年一度的乞巧节活动中,你到各地的乞巧群体现场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就会惊异地发现,副歌歌词有好多。

主要的有下列七例:
①巧娘娘,想你哩,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②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③巧娘娘,象样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④巧娘娘,祥云端,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⑤巧娘娘,祥云端,我把巧娘娘送上天;
⑥巧娘娘,想你哩呀,一请请到我家里;
⑦巧娘娘,象样的,我把巧娘娘送上天。

【七夕时唱的乞巧歌歌谱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