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凤翔年画在数字媒体上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凤翔年画在数字媒体上的应用
□李勤华
摘要:凤翔年画是我国特有的年节艺术装饰品,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凤翔年画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

该文从凤翔年画的艺术特征、文化內涵等內容出发,探究其与数字媒体艺术结合的开发与运用手段,旨在借助当下流行的艺术手法,为我国传统民俗艺术增添新的发展活力,唤起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

关键词:传统民俗艺术凤翔年画数字媒体
一、凤翔年画
1凤翔年画的概述
凤翔地处渭北高原,在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独特的民俗艺术一一凤翔年画。

据记载,凤翔年画起始于唐宋时代,在明清时期发展达到鼎盛。

在距今500多年的明朝正德二年(1507),邰氏家族已经有多户人家从事年画生产活动。

凤翔年画全部是纯手工印刷并填染,具有强烈的色彩对比、饱满夸张的人物造型,保留了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数百年来一直流传于西北地区,深受西北地区民众的喜爱[1]o凤翔年画是一种贴近大众生活的艺术形式,许多专家学者以凤翔年画为载体研究古代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民俗传统。

2006年,凤翔年画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凤翔年画的艺术特征
凤翔年画的人物造型特点是夸张、粗犷、饱满,在总体造型上注重轮廓和画面的整体感,创作者善于使用平面化的处理方式对画面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排布。

人物造型夸张,头部较大,腰部粗壮,看起来十分威猛。

创作者对人物面部线条的 掌握也十分到位,人物面部的立体感较强,主次分明,神形兼备。

凤翔年画中的人物气宇轩昂,显得威严又忠诚、稳重而雄伟[20o在凤翔木版年画中,方弼、方相、秦琼、尉迟敬德以半侧身的造型为主,具有十分立体的装饰效果。

在构图上,凤翔年画采用传统的平面化构图方式,视角大多为平视。

画面中的物体互不遮挡,创作者可以自由地将主题物排列在同一平面中巴如,将不同季节、空间中的人物、景物排布在同一画面中。

在门神题材中,凤翔年画多采用中心对称的构图形式,将门神置于画面中间,左右辅以童子或灵兽,背景多为一扇屏风,以此使画面协调统一。

在神话故事题材中,由于故事宏大,画面元素十分丰富,创作者常常采用中心式构图,以主角为中心,让山水风景、植被、怪石围绕主角展开布局,刻画细节以区分画面的主次,突出视觉中心。

创作者会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变换构图形式,同时遵循画面完整、圆满的特点,让人物或景物填满整个画面,避免造成大面积的留白。

凤翔年画的色彩风格独特,创作者常常利用墨色、紫色、大红色、翠绿色、土黄色等色彩进行创作,在颜色纯度方面,经常利用纯度较高的颜色,使画面呈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和鲜明的风格。

由于题材风格的不同,凤翔年画的用色也不尽相同。

在以门神和历史典故为主的画面中,创作者使用对比强烈的互补色,如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以此为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同时,创作者善于使用黑色勾边,由此使人物的轮廓清晰、骨架硬朗。

在风俗画题材、写实类型的作品中,创作者善于使用大面积的留白构建空间结构,使用明度较高的粉色、橙色、蓝色等,突出鲜艳亮丽的画面,增强画面色彩的丰富度。

凤翔年画中还有纯线稿,多利用黑色或红色线条描述神话故事等内容。

凤翔地区的艺术种类多种多样,在同一种地域文化下,各种民俗艺术相交融。

凤翔年画在人物造型上融合了当地独特的秦腔脸谱、社火以及马勺脸谱等元素。

秦腔是陕西地区的特色戏剧曲种,凤翔年画的许多门神造型汲取了秦腔脸谱的造型特点,如凤翔年画中秦琼的脸谱造型,创作者将花样纹饰用于人物的印堂周围,以线为基本元素,注重笔法上的虚实与疏密。

在创作门神尉迟敬德
图1
图2
68
理论研究
时,创作者使用的回旋图纹也是借鉴了秦腔脸谱的绘制技法。

二、代表性元素与数字媒体的结合
凤翔年画除了艺术特点独特,其题材内容也十分丰富,可以分为历史典故、风俗民情、戏剧故事等如何将凤翔年画的题材元素与现代媒体技术相结合,值得创作者深入思考。

为此,笔者探索出了相关策略。

其一是提炼凤翔年画中的代表性元素,将其与时下流行的插画、动画、短视频等相结合,以此传承与发展凤翔年画,让年轻人了解凤翔年画不同的艺术形态与文化内涵,喜欢上凤翔年画;同时,这一手段可以使凤翔年画适应当前的文化环境,获得更好的发展,继续保持独特的艺术韵味。

其二是以新兴科技展示凤翔年画的艺术形式、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内容,进而实现凤翔年画的长远发展。

1.门神形象元素
年画形象与动漫的结合可以追溯到1956年《骄傲的将军》,其中的将军形象深入人心,具有浓郁的年画气息。

凤翔年画中的相关形象可以为动画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

如P,门神系列共有40多种人物形象,人们将历史上的秦琼、尉迟敬德等武将统称为武门神;将天官、财神、状元等统称为文门神。

门神的服饰搭配多样。

凤翔年画中的人物多膀大腰圆、腿部粗壮、两腮饱满,人物形象融合了秦腔和社火戏剧脸谱的特点。

当前,我国的一些动画电影形象设计借鉴了年画中的门神形象,如2016年上映的《小门神》(图1)的主角.2017年上映的《大护法》(图2)中的大护法,22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的造型等。

凤翔年画中门神形象的品牌价值也十分突出,创作者应深入探究凤翔年画中的门神形象的艺术特点,并加以利用。

2.图案元素
除门神题材外,凤翔年画中还有一些表达美好生活的喜庆题材。

这些题材画面中的图案元素丰富。

女P,讲述女性从妙龄到暮年的《十美图》中有山茶、兰草、寿字纹等吉祥图案,年历节气的题材中有丰富的装饰图案,创作者可以对其加以提炼,将其运用于大型网络游戏的建筑、物品贴图中,或加入动态效果,将其设计为流行的动态标志,作为装饰图案运用于线上海报、创意包装。

3.色彩元素
“国潮”插画作为近些年来流行的插画风格,其用色风格大胆奔放。

“国潮”插画常常利用高饱和度、高明亮度的色彩和黑色的粗线条进行创作,为观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与凤翔年画的用色方法颇为相似,凤翔年画善于利用互补色制造视觉冲突,如对于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的运用凤翔年画对于互补色色块的位置排列、面积大小的安排十分巧妙,创作者常用黑线将互补色隔开,由此使其色彩对比更加明显。

三、凤翔年画与数字媒体结合
目前,凤翔年画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当下的市场对于年画一类的手工艺需求不大,凤翔年画中的相关题材难以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如果创作者只是一味地强调其中的历史意义,将难以让凤翔年画获得现代人的认同,获得更好的发展。

笔者认为,创作者应该将凤翔年画与数字媒体相结合,以此促进凤翔年画的长远发展。

1.静态转化为动态
近年来,一些创作者着力将平面手工艺品由静态转化为动态。

笔者认为,创作者可以利用科技手段以数字软件呈现凤翔年画的画面,将凤翔年画改编成动画,丰富观者的感官体验,为观者带来视听享受。

创作者可以提炼凤翔年画中的元素制作短视频,发布到相关短视频平台上,让观者随时随地在不同的移动端上都能欣赏到相关视频,以此扩大凤翔年画的影响力。

2019年,中国手艺网联合四川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创作了年画动漫贺岁广告《回家过年》,获得热烈好评和广泛关注。

2.数字化交互
凤翔年画之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民俗艺术,不仅在于其鲜明的艺术风格,而且在于一代代匠人对于其工艺的传承。

将凤翔年画的制作过程呈现给大众,成为创新与发展凤翔年画的有效途径。

随着网络交互技术的发展,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科技进入大众的生活。

交互动画、交互游戏的数字化方式为展示传统工艺制作过程提供了便利。

中国美术学院有关人员设计的交互游戏《中国古典家具》,将明清家具的制作工艺通过富有趣味性的互动游戏加以展示。

笔者认为,创作者可以利用R技术展示凤翔年画制作工艺,利用三维模型与光影效果将制作工艺中涉及的物品、场景等在程序中呈现,体验者可以通过握柄的按键,以及推、拉、摇、移等动作一步步地完成制作凤翔年画的步骤。

这类交互程序可以充分地展示凤翔年画制作工艺中的全部细节,用户利用R技术可以亲身体验刻版、上色、印刷以及彩绘等工艺流程。

交互程序的最大优点是让用户身临其境地参与工艺流程,交互动画是让用户通过交互设备进入动画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的新兴数字化动画表现形式。

《广东醒狮一一狮头彩扎工艺》采用交互动画的形式,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制作工艺,用户在观看的同时利用鼠标与动画中的人物互动,并能在此过程中了解相关的制作工艺。

交互动画同样适用于凤翔年画,创作者可以在介绍凤翔年画制作工艺的动画中加入交互设计,如加入问答题目等,用户回答正确可以进入下一步骤。

交互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除了鼠标,创作者可以使用手势、动作、按钮等形式增强观者的体验感。

结语
随着社会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实例越来越多。

通过与新技术的结合,凤翔年画会重新焕发活力,现代人也有机会了解与感受凤翔年画的魅力与价值。

笔者希望将凤翔年画与数字媒体相结合的探究,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M4]邰高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邰立平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
[4][4]陈红.近代以来凤翔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探析4]装饰,2012(2):112-113.
[5]王丽莉,李霖波,冯东,等.凤翔年画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4J.价值工程,2013,32(13):281—282.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编辑张瑞
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