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5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5条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发热,寒已成热也。

汗出不解,表和而里病也。

吐利,心腹濡软为里虚;呕吐而下利,心下痞硬者,是里实也,与大柴胡汤以下里热。

清·吴谦《医宗金鉴》
下利之「下」字,当是「不」字,若是「下」字,岂有上吐下利,而以大柴胡汤下之之理乎?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表尚未已也;心中痞,大便不利,里病又急矣。

呕吐,少阳、阳明兼有之证也。

少阳、阳明两急,心中热结成痞,故以大柴胡汤,外解少阳发热未尽之
表,内攻阳明成实痞之里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下利不呕吐者,此表里俱虚,桂枝人参汤证也。

若呕吐不利者,此表里俱实,大柴胡汤证也。

彼则脉微弱,此则脉必有力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汗出不解,蒸蒸发热者,是调胃承气证。

汗出解后,心下痞硬、下利者,是生姜泻心汤证。

此心下痞硬,协热而利,表里不解,似桂枝人参证。

然彼在妄下后而不呕,则此未经下而呕,则呕而发热者,小柴胡主之矣。

然痞硬在心下而不在胁下,斯虚实补泻之所由分也。

故去参、甘之甘温益气,而加枳、芍之酸苦涌泄耳。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伤寒表证发热,汗出当解,乃汗出不解,是内有阳明里证。

热自内发,非关表寒,汗去津亡,则燥热愈增矣。

心下痞硬,是胆胃两家之郁塞也。

呕吐而下利者,是戊土迫于甲木,上下二脘不能容纳水谷也。

吐利心痞,自是太阴证,而见于发热汗出之后,则非太阴而阳明也。

大柴胡汤,柴、芩、芍药,清少阳之火,枳实、大黄,泻阳明之热,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者,病机已属阳明。

心脏本实,虽胃系脉道所属,为营气出纳之所,但容积甚隘,心中正不当有痞,可知所谓心中痞者,特虚气为胃中实热所迫,阻遏于心之部位而不能散,故转似心中痞硬,实即后文胸中痞耳。

胃中胆火上僭,故呕吐(太阳传阳明,颇欲吐,胃气逆故也)。

胃中胆汁善泄,不能容留水液,故下利(此与少阴篇下利色纯青同例),此证不去阳明之燥,则痞必不除。

于柴胡汤解外降逆药中,加攻下之枳实、大黄,使热从下泄,即气从上解,而痞已无形消灭矣。

愚按此方当用大黄 ,陈修园乃阿附张隐庵,以为宜用大柴胡汤之无大黄者,吾正不知其何所取义也。

今更以处方大法言之,柴胡发太阳郁陷之气而使之外出,是为君。

黄芩苦降,以清内热之上僭,芍药苦泄,以疏心营之瘀结,是为臣。

生半夏、生姜,以去水而涤痰,大枣和中而补虚,是为佐。

枳实、大黄排胃中浊热而泄之,在上之郁结自开,是为使。

此则用大柴胡汤之义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是讲 少阳兼有阳明里实 的证治。

本条大柴胡汤证主要的症状有三个:第一个是 发热
,这个发热还汗出不解;第二个症状是 心下痞硬 ;第三个症状是 吐利
,呕吐而又下利。

大柴胡汤证我们讲过了。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属于大柴胡汤证 ,当时我们强调了一个问题,这个人应该有大便秘结,不通,是少阳和阳明的并病,少阳的阳热之邪影响到了胃,阳明胃肠燥热就出现那样的一些证候。

这一条是从伤寒来的,有发热恶寒这些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发过汗,汗后病未解,底下就说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不提恶寒了,只提有发热、心下痞硬、呕吐下利,看起来这个病和以上介绍的泻心汤证有一些相似,但是又不同。

不同在什么地方?一个是发热,一个是心下痞硬。

大柴胡汤证讲心下急,这一条说心下痞硬,心下痞硬和心下急联系起来,可见这个心下痞硬就不是一般的,不是一般的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那样的程度,这个心下痞硬非常严重,不严重怎么能用大柴胡?第二个是呕吐,把呕吐放在前面,说明呕吐重,呕吐而下利,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所以这条的呕吐也要重,也不是一般的。

以上那些泻心汤证只说呕,不加吐字,这个是呕吐。

心下痞硬很急,呕吐也很重,又下利,事实上还有一些发热,这就不是脾胃气虚、升降不利的寒热痞证。

这是什么症状?这是 肝胆气火迫挤肠胃 ,逼迫肠胃,导致胃气上而逆,就呕吐。

因为它是有热,不是有寒,所以而又下利,变成热利,显而易见,这种下利就不是一般的腹泻了,而是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痢疾,大便虽然是下泄,而又有一些不痛快,下重难通,是痢疾之利了,而不是腹泻的那个利。

这样的症状不是脾胃气虚的里气不和,而是肝胆气火交遇的逼迫肠胃的一个实证,所以才用大柴胡汤。

古人认为大柴胡汤有两解的作用,既解少阳,又解阳明,所以叫两解之法,既能够退热,也能够治疗心下痞硬和呕吐下利的气火凝滞。

这个心下痞硬是个实证,不是虚证。

是不是也可以出现疼痛?是不是也可以用手按一按这个心下痞硬,按之而痛?这都是可以的。

读古人的书得要举一反三,联袂发明,观其前而知其后,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才能够突出辨证的意义,否则的话这就不好理解了。

有一些注家说应该改个字,这个下字政成不字,呕吐而不利者,大柴胡汤主之,这是错误的。

他说了理,既然是下利了,焉有用大柴胡汤治里乎?其实正是下利,才用大柴胡汤。

胡希恕胡老治疗痢疾就用
大柴胡汤,例子很多。

因为痢疾病和肝胆的疏泄不利有关系,有肝胆的疏泄不利的里急后重, 大柴胡汤有大黄、芍药、枳实、黄芩,既能够疏肝利胆,也能够清肠胃之热,所以它能够治下利。

因此不要改,一改反倒错了。

我在一个医院带俩同学实习,一个病人下利,里急后重,脉跳得也快,滑数,我就告诉进修的同志,说你给开个白头翁汤,因为它是热利。

吃了白头翁汤以后,这个人又来了,说是吃药见好,怎么见好?拉的似乎有点儿轻了,一摸他的脉,脉还是滑数,我看他舌苔,舌苔黄了,跟着我的这位同志就说刘老师,是不是再给他开白头翁汤?
我说得加大黄,他就问我什么道理?我说你看一看,吃白头翁汤为什么舌苔还发黄?就是说肠子里有滞热,光用清法不行的,白头翁汤有黄连、黄柏、白头翁、秦皮,非泄不可的,一泄这热就有出路,才能好,所以开了小承气,加上一点儿其他的药,吃了一拉就好了。

下之黄自去,一泻下以后舌苔的黄就掉了。

我们在临床治疗下利用通因通用,下利而用大黄、枳实
并不新鲜。

张洁古、李东垣都有芍药汤。

芍药滞下便脓血,腹痛芩连芍药归 ,芍药汤有一个加减法,就是大便频数,而下重难通者,加大黄,它也得加大黄。

因为湿热凝结成利,不加点儿大黄,肠子里的凝结是去不掉的,所以大柴胡汤治呕吐而下利,属于实热性的,这个不足为怪的。

这一条和桂枝人参汤证互相作个比较。

一个是以扶正为主,是虚寒为主,外边有发热恶寒,里边下利不止,表里不解者,用桂枝人参汤。

这个它有发热未恶寒,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这也是以祛邪为主,不能补,一补就坏了。

所以它的脉搏是有力的,脉弦滑而有力,舌苔要发黄,舌质要红,这些意在言外,一定是这样。

呕吐而下利,呕吐比较重,而且还有下利。

那心下痞硬还有发热不解,肝胆的火气逼迫肠胃,胃肠不和,上边呕吐,下边痢疾,要用大柴胡汤。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心中”不对的,是“心下”,把它改过来,这个心中呀常指心脏说的,这个心下指的胃说的,就是在心口这位置,心下痞硬,呕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形似太
阳伤寒,汗多
发热,但是他没有畏寒啦,所以汗出不解,心下痞硬,这个 心痞硬是个实证 ,不是我们说的人参那个心下痞硬,这个就是心坚满,呕吐而下利者,同时呕吐与下利,这个大柴胡汤主之,那么个病指的是什么呢,就 急性痢疾
,这个很多呀,这个急性痢疾呀,他
来他也发热, 但是有恶寒呢,我们用葛根汤就对了
,这个要注意,
这一段啦,应该与葛根汤有个鉴
别,咱们头前讲了,“ 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那个绝对的纯粹是太阳病,还有恶寒脉浮,他这个有下利,解表下利就好,那么如果也是发热汗出,也恶风或恶寒,但是脉缓弱,那是桂枝汤证,所以我们在后头有,到
太阳病篇有,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那个跟用葛根汤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种痢疾呀,如果有表, 实痢可用葛根汤发汗,虚痢可用桂枝汤解肌 ,这个表解,他这个痢疾呀,大致就可以好,就是不好,也减去凶势,你再治疗也比较容易。

那么这个呢?他不是伤寒发热,他没有恶寒,那么这也就是给误治了,所以发汗不解,同时马上这个病就来了,心下痞硬按之也拒按,也疼,也准疼,呕吐而下利,上头呕吐,下边下 利
,这个病很多,我曾经,这个急性痢疾如果有热的话,或者恶心、呕吐,这个柴胡汤,这个心下急呀,咱们头前已经讲了很多了,心急,他这个痞硬与那个是互词,急就是这个位置觉得弊得痛,这个急,不宽楚嘛,这个李东垣,他注的就是不宽快,不宽快就是紧,同时这块他搁个“ 痞硬
”,里头有东西了,痞硬,呕吐而下利了,这个很多,开始就用大柴胡汤,那么如果要有口臭感,也可以用大柴胡加石膏,急性痢,也很好使。

我还记得,那会我还在北新桥,就在大街上,我没到东直门医院,我私人开业,有一次我出诊了,后来店里来了一个人,大概就是这种痢疾,有一个学生跟着,我回来问他,有病人没有,他说有呀,我问是什么,他就说是这种病,他说一个闹痢疾的,我说闹痢疾的,你开了方子吗?他说我开了,我说开什么,他说大柴胡加石膏,哎呀,我不放心,他这个病离我家不远,我说得了,我看看去吧,完了他带着我看去了,这个病人正来茅房里,完了他出来了,我说怎么样,他说挺好,现在我肚子也不疼了,也不发烧了,大便也见正经粪便了。

所以这个方子很好,我怕他全弄坏了,特意去看。

这个有很多的,
那么假如说,他这个心下不痞,不
是这样子而拒按,
原来这种痢疾也发热,呕吐下利,这个呕吐不好哇,这个痢是 噤口痢
呀,就是呕吐,什么也不能吃,这个痢疾死亡比例很大呀,一般用 小柴胡加石膏
也可以。

我用小柴胡加石膏汤,这个人现在还活着了,他的弟弟前天上我家串门来了。

所以他这个痢疾用柴胡证的机会很多,尤其大柴胡汤,痢疾开始呀,没有古法,那么这个大柴胡汤的泻下作用不大的,只是,现在我们用大黄10g或三钱,我自己闹痢疾也
子恒试注
患太阳伤寒,主证是恶寒发热无汗,正治当是发汗解表。

但汗后热不退,是邪有入里之势。

紧接着出现胃脘部痞满而硬(“心中”即胸中,胸中满布骨骼,不言自硬,所以“心中”当是“心下”之误),伴有呕吐和下利。

呕而发热,是小柴胡汤证,说明邪已入少阳。

心下痞硬且下利,与泻心汤证十分类似,然后并没有“谷不化”、“腹中雷鸣”等证,心下痞硬是有实邪凝结,辨证当属阳明热利,少阳阳明同病,主方选用大柴胡汤两解之。

对于刘渡舟教授、胡希恕教授等应用本方治疗热性痢疾,十分认同。

痢疾的主证也多见发热、腹痛、下利、呕吐等,与本方证十分契合。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

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第 145
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

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第 146 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第 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第 148 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第 149 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第 150
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第 151 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第 152 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第 153 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

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

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第 154 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第 155 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第 156 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

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第 157 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第 158 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第 159 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

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第 160 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

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第 161
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第 162
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第 163 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第 164 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

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自我测验
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 心中痞硬 , 呕吐 而 下利 者, 大柴胡汤 主之。

复制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