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水珠的形成与水蒸气和低温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装有冰块的塑料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判断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2、探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教学准备:
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塑料杯、自来水、冰块、餐巾纸、毛巾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出示杯子。
谈话:老师在各组的桌上放了一只装满碎冰的杯子,请帮我把杯壁上的小水珠檫干净,放置好。
2、认真观察一分钟,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3、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探
讨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水珠从哪里来)
(设计意图:通过擦拭杯壁上的小水珠,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情景再现,引出要研究的问题:水珠从哪里来?)
二、课堂探究。
(一)学习猜测。
1、小组讨论:请你们猜测一下,这些小水珠可能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预测,鼓励越多越好)
(板书预设:1、可能是杯壁渗出来的。
2、可能是从杯口漫出来的。
3、可能是加冰时,冰碰到杯沿化成水流下来的。
4、可能是空气中来的……)
2、这些假设合理吗?我们怎么知道猜测是否正确呢?
通过讨论、设计验证方法、实验来验证。
(二)验证3种猜测的正确性。
多媒体出示实验的3种猜测
1、“杯壁渗出来”观念转变。
有反对意见的同学说说你的理由?
支持的同学也说说你的理由?
那到底谁对,我们需要设计实验,怎么设计好呢?
谁有办法?
【出示】有颜色的冰块,有得到启发的同学说说你想到的办法?
【出示纸巾】用来擦拭杯壁外侧
【学生实验】音乐控制,填写实验报告单。
【汇报结果】结论:装冰的杯子外壁上的水珠,不是从杯壁里渗出来的。
2、“杯口漫出来”观念转变。
我们又该怎么设计实验,来验证?
【出示】饮料瓶子,有得到启发的同学举手说说你的方法?
【讨论】把冰块装到瓶子里去,关紧瓶盖,还要擦干净瓶子外面的水珠,观察一段时间,发
现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
【汇报结果】装冰的杯子外壁上的水珠,不是从杯口漫出来的。
3、“冰碰到杯沿化成水流下来”的观念转变。
【问】这个又得如何证明呢?
师:小心翼翼的再加一次冰,好不好?
【提示】加到杯子里面后把被子外壁擦干净了。
【观察】2分钟,看看有没有水珠在被子外壁上。
【结论】不是加冰的时,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结论1】: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
(板书)
(三)作出新的猜测。
【思考】杯内的冰与水珠的形成有关系吗?
【出示】两个杯子,水、冰
【对比试验】一个杯中加水、一个杯中加冰。
【现象】加水没有水珠、加冰有水珠。
【结论2】冰与水珠的形成有关系,冷热相遇。
三、拓展延伸
1、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但是,与杯内的冰又有关系。
那么小水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形成的?
2、现象回忆:夏天的冷饮从冰箱中拿出来的时候,很快就有小水珠,这个小水珠是哪里来的?
3、冬天窗户玻璃上的水珠又是从哪里来的?
生:杯外、空气
师:很好,到底是不是从空气中来,怎么知道的,这个是下一次课将要继续讨论的问题。
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三、板书设计
水珠从哪里来
一、不是杯内冰融化形成
二、与冰又有一定的关系
教学反思:
90学时的这一堂课终于上好了。
上完《水珠从哪里来》一课。
我的感触颇多,其中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自主学习、坚忍不拔的科学态度培养至关重要。
本课的引入是装冰块的杯子直接引入学生观察到杯子外壁上的小水珠自然就揭题“水珠从哪里来”。
学生猜测各种可能的原因,教师同时动态板书记录学生的猜测。
课堂就围绕学生的猜测进行逐一的验证,推翻,在验证,在推翻。
让学生否认自己原先认为是正确的观点,这对学生的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这也是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情感、态度教育,既怀疑和验证。
本次课就设计以下三个观念转变的“杯壁渗出来”观念转变、“杯口漫出来”观念转变、“冰碰到杯沿化成水流下来”的观念转变。
每一个观念的转变我都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纠正。
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工具和语言提示,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的猜测正确性。
我观察了学生发现自己猜测的是错误的时候脸上掠过的失望的表情,也有学生“死不承认”马上调转方向,解释说刚刚那个错误的猜测不是自己的,自己是猜的是第二个,可是当他发现自己猜第二个也是错误的时候,那个表情就更僵硬了,可见让一个孩子面对自己认为是正确实际却是错误的事情,是件困难的。
但幸运的是:在课结束的时候,当孩子们终于找到正确答案,水珠是来自空气中时,很多孩子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经过重重困难得到的答案让他们更加珍惜这堂课的成果。
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培养学生面对失败和困难的勇气,这是科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科学态度。
二、科学课实验正确的实验材料选择可以事半功倍。
这堂课的实验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验材料的选择很重要,“杯壁渗透”出来的实验,我先后用了三种方法,先是把有颜色的水结冰,结果发现这个不好操作;接着我改用在冰块中加颜色,开始为了方便我选用已有材料碘酒,发现碘酒现象不是很明显,还有气味;最后改用红墨水,可是现在市面上红墨水竟然都不好买,最后来到一家超市让我买到刚好剩下是最后一瓶的红墨水。
“杯口漫出来”的实验,刚开始我想用烧杯加盖,可是烧杯有个缺口根本不行,后来想用其他被被子代替,但是都没有办法做到密封,最后我想到用饮料瓶。
但是我发现一
般的饮料瓶瓶口都太小,去超市找了很久才发现,只有营养快线的瓶口够大但是我要12个这样的空瓶子,一下子也不好找,最后我就在学校附近一家一家的找,动员班上的学生帮我一起找,好不容易凑了10瓶子,还缺两个,我只好自己到超市买了两瓶喝掉,终于凑齐了12个瓶子。
这一路下来,真觉得科学课实验材料的准备科学老师而言真的是一大挑战。
不过,我很欣慰,上课的时候,这两个材料都发挥了直观重要的作用,让我的课堂效果不错,有效实现了我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次培训,我觉得当一个科学老师需要很大的耐心和责任心,还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我深刻体会做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到有太多的知识需要我去学习,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我去探究。
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工作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做好小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