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试卷(一)(1.不进位不退位)(B)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试卷(一)(1
一、填空题(1-4每题2分, 5-9每题3分, 第10小题6分, 共2 9分)
1.
2.
3.
4.
5. 在□里填数.
6.
7.
8. 20 ( )=50 ?40 ( )=51 31 ( )=37
9. 6 ( )=26 ? ( ) 10=48 ( ) 30=39
10.
①( )个正方形和圆同样多
②○比□( )
③□比○( )
二、口算题(第1小题6分, 2-3每题10分, 共26分)
1. 72 (50-30)= 60-(90-50)=
28-(15-9)= 41 (12-7)=
33 (20 20)= 50 (6 7)=
2. 52 7= 92 6=
20 37= 60 13=
30 8= 89-8=
4 44= 78-4=
63 5= 30 25=
3. 76-2= 59-5=
59-7= 5 41=
34-3= 40 25=
75-4= 38
FONT size=3-7=
48-6= 2 90=
三、文字叙述题(每道小题4分共16分)
1. 一个加数是5,另一个加数是82,和是多少?
2. 40与57相差多少?
3. 83比60多多少?
4. 两个加数差不多上40,和是多少?
四、应用题(1-2每题3分, 3-4每题4分, 5-7每题5分, 共29分)
1.
2.
______________
3. 看图列式运算.
4. 看图列式运算.
5. 二年级有男生40人,女生50人,二年级一共有学生多少人?男、女生人数相差多少人?
①算式:__________口答:二年级一共有学生______人.
②算式:__________口答:男、女生人数相差______人.
6. 一只大象能够活69年,一只长颈鹿能够活30年,大象比长颈鹿能够多活多青年?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大象比长颈鹿能够多活_______年.
7. 小松鼠采了38个蘑菇,小兔子采了20个,小兔子比小松鼠少采多少个?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
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因此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差不多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专门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要紧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要,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不管是“博士”“讲师”,依旧“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差不多概念都具有了。

答:小兔子比小松鼠少采( )个.
“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