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TIAS互动分析系统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ITIAS互动分析系统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研究
作者:岑斐斐马玉慧周洺羽
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年第11期
摘要: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ITIAS)是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的改进,在原来的编码基础上增加了沉寂行为和技术的使用,通过应用该方法能真实客观的记录、分析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行为。
研究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相关研究,使用ITIAS分析方法,使用编码系统、记录规则、分析矩阵三个分析步骤,选取一节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为研究对象,通过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特征,以期为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提供有效教学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弗兰德斯互动分析;ITIAS;互动分析;信息技术;师生语言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1-0084-03
1 引言
21世纪以来,为推进教育和课程改革,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及学者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新型的教学模式也随之出现,例如慕课、翻转课堂、微格教学等。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如何评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行为。
在出现的多个评价方法中,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被广泛应用且影响范围大。
其目的在于记录教室中师生互动的重要事件,以分析教学行为,了解发生在教室互动情境中事件的影响,以帮助教师了解并进而改进其教学行为[1]。
它把课堂进行分解,对客观的观察数据进行分析,能真实、精确地反映课堂教学特点,深受教育研究者的关注。
2 弗蘭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概述
2.1概念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是一种师生语言互动评价分析系统。
这种互动分析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对研究者和新手教师来说都比较容易掌握。
它由3个部分组成:用来描述师生互动的编码系统、记录师生互动编码的准则表格和用来分析数据的矩阵。
这种观察技术能增加课堂记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使教学过程的研究更加简便快捷,颇具影响力且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阶段的课堂教学研究中。
2.2相关研究
弗兰德斯教授采用质性方法进行课堂观察及编码,通过矩阵计算得出结论,形成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2]。
它把课堂中的互动行为分成教师言语和学生言语共10种类别,使课堂观察更容易被记录。
但是随着教学媒体的不断演进、教学设计不断完善,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行为也更加丰富,FIAS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鉴于此,Amidon将FIAS中10类行为细化为24
类,形成了更全面的编码系统,但由于编码类别过多,在实际应用中很少被使用[2];为了更好地评价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互动行为,我国学者顾小清和王炜提出了新的编码系统ITIAS,将课堂行为分为18类,新增了技术因素[3];在ITIAS的基础上,方海光、高辰柱进行了简化和调整,将18类编码整合为14类,形成了改进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FIAS)[4];之后,我国学者进行了此方面的诸多研究。
马勋雕,朱海等在原有FIAS和ITIAS的基础上,总结出基于电子白板的课堂互动分析系统,并提出几种会影响白板教学互动行为的因素,后来被广泛运用[5];温雪、崔允漷基于FIAS,将师生与学历案的互动融入课堂互动分析系统[6];张屹、祝园等人设计了基于智慧教学环境的课堂互动行为编码系统,提出智慧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7]。
2.3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存在的问题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能较为客观的记录教学中师生的行为,对各种行为根据编码进行分类之后,再通过分析矩阵得到课堂互动数据,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但是该分析系统在实际运用中发现了诸多问题。
首先,FIAS以编码列表作为观察基础,观察课堂的过程中记录者需要牢记各种编码类别,并且在3秒内做出判断将互动行为对应的编码填入表格。
其次,FIAS主要分为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仅仅反映了师生在语言方面的互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交互行为是很丰富的,因此FIAS不能全面地表示出师生之间的行为交互。
再者,FIAS中把课堂沉寂行为简单分为无有效语言,观察者在记录课堂情况时,可能会忽视课堂中的有利沉寂,例如学生思考或练习时产生的沉寂。
最后,FIAS缺乏对信息技术课堂的编码分析,多媒体计算机如今已经广泛应用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中会使用技术支撑教与学行为,原有的FIAS无法很好地反应这类课堂中师生的交互行为。
3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改进
ITIAS互动分析系统,即基于信息技术的交互分析系统,是我国学者顾小清对FIAS互动分析系统的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课堂中的沉寂行为和使用技术的行为描述,并且把课堂中师生的互动分成: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沉寂、技术四大类,一共18项编码。
ITIAS由三部分构成:描述教学行为的编码系统、观察和记录编码的准则、用于显示和分析数据的矩阵表格[8]。
3.1 ITIAS编码系统
编码系统是ITIAS互动分析系统的核心,它把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情况分为18种,分别用代码1-18表示。
代码1-8表示教师的言语行为,其中代码1-5代表教师对学生施加的间接影响,代码6-8代表教师对学生施加的直接影响。
代码9代表学生的被动反应,代码10代表学生的主动反应,前者为了回应教师所讲的话,后者是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外,学生言语还包括主动提问和与同伴讨论,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存在的行为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ITIAS对课堂中的沉寂进行了细分,代码为13-15,课堂中的沉寂时刻不仅仅只有混乱,还可能是学生思
考问题或做练习而产生沉寂。
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代码16表示教师操作技术,呈现教学内容;代码17代表学生操作技术进行课堂实验;代码18表示技术作用于学生。
ITIAS的编码系统更加重视学生在课堂行为中的表现,更有利于记录课堂的实际情况。
3.2观察和记录编码的准则
ITIAS互动分析系统对观察记录有详细的规定:它要求观察者在进行观察时,每隔3秒对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行为进行一次记录,选择最符合的编码填入记录的表格。
表格中的图2中的横行表示每隔3秒记录的一种课堂行为,横行可记录1分钟内的20个行为,课堂观察时从第1横行顺次向下记录[9]。
每一列竖行表示一节课的40分钟,实际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行为是极其复杂的,一节课大概要记录接近600个代码。
表格中的每个代码都是记录者通过观察课堂得出的,因此编码情况会比较主观,可以由2~3人共同记录,在记录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熟记编码系统中的每个代码,在观看过程中能够迅速判断3秒属于哪种编码,以便得出准确率更高的课堂记录。
3.3分析矩阵
在观察记录课堂互动行为后,需要根据记录表建立一个分析矩阵。
具体操作为:第一,将表格中的两个连续编码构成一个“序对”。
例如一行编码为6、10、7、9,就要把每个编码与它前后两个数据组成一对数据,即6-10,10-7,7-9。
观察记录表中若有n个记录值,应该产生n-1个序对。
例子中有4个编码,就产生了3个序对。
第二,统计产生的所有相同序对,并填入矩阵中的对应位置,相同序对出现的次数表示了某一行为出现的频次[10]。
例如,6-10的序对一共有15次,就在矩阵表格中的第6行第10列位置填入15。
以此类推,10-7若出现19次,就在第10行第7列填入19的数字。
第三,对矩阵中的数据进行合计与分析。
把矩阵中每行每列的数据相加,得到合计值,再进一步计算出教师言语、学生言语等等相对应的比率。
可以采用比例分析、时间线分析和矩阵分析三种方法得到最终的结果。
4 教学案例分析——图形处理工具与方法一课
本文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对网络上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实录进行筛选,选择汪雨婷老师的图形处理工具与方法一课。
通过网络反复观看课堂视频,对汪老师及学生的课堂互动进行分析如下。
4.1具体的教学过程
汪老师的讲课风趣生动,课堂氛围好,课堂中的互动及提问较多。
在讲解新知识时,过渡自然,引用的例子恰当合理,信息技术课中操作性的练习较多,汪老师通过自己操作演示,然后在学生模仿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实时的指导,而不是一次性全部演示结束再让学生进行全部模仿。
4.2利用ITIAS分析并形成矩阵
本人在网络上反复观看录制的教学视频图形处理工具与方法,然后按照ITIAS编码系统和记录准则做出了完整的观察记录,观察记录表格一共有40行20列,经过编码相连构建出多个序对,统计后将得出的值填入分析矩阵并进行了分析,图2是生成的互动分析矩阵图。
本人对生成的矩阵使用了比率分析法进行分析,表格前8列为教师言语, 9-12列为学生言语,13-15列为沉寂时刻,16-18列为技术使用时间。
得出的结果为:1)教师的语言比率占44.14%,学生的语言比率占30.69%,课堂中使用技术的比率达到了24.14%,其中学生使用技术占所有技术使用的68.57%,与实际的课堂观察是完全相符合的,很好地反映了课堂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信息技术操作;2)课堂中的沉寂行为较少,与实际观察是相符合的。
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很少出现沉寂时刻,仅占整个课堂的1%,并且在沉寂比率中,100%是学生思考教师的提问,没有出现无效语言行为,说明教师对课堂的各方面把握得很好,课堂效率高。
3)教师的提问比率为33.59%,与实际的课堂观察符合。
视频中,教师演示技术和进行讲授时,大部分时间用提问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防止走神等问题的出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课堂互动分析小结
通过观看本节课的课堂视频,可以看出汪雨婷老师的教学水平较高,能够充分调动课堂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識的积极性。
课堂中汪老师恰到好处的运用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实际操作强化新知。
课堂语言富有感染力,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交融[11]。
教师语言中饱含情感与激情,可以引导学生感情的波动,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讲课过程中提问语言较多,教师用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更好地抓住重难点。
使用提问还能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进度,提升教学效果。
5 总结
本文通过使用ITIAS互动分析系统对教学视频进行分析,总结了信息技术教师汪雨婷老师的教学特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入提问能促进学生把握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通过演示操作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使用软件的能力。
相较于传统课堂,如今的教学更注重学生言语的发展,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技术应用、课堂氛围、教学结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呈现出更丰富多样的课堂互动。
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逐渐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但依然存在一些可以
提升的空间,望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有更高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提升,为教学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和教学技巧。
参考文献:
[1] Flanders system of interaction analysis and science teacher effectiveness[EB/OL].[2020-06-20].http:///fulltext/ED05909 4.pdf.
[2] 杨光,吴军其.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互动课堂案例特征分析——基于改进的弗兰德斯分析系统[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9):10-13.
[3] 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8-21.
[4] 方海光,高辰柱,陈佳.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109-113.
[5] 马勋雕,朱海.改进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及其教育应用——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课堂[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7):38-43.
[6] 温雪,崔允漷.基于学历案的课堂互动研究——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改进与应用[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Z2):62-68.
[7] 张屹,祝园,白清玉,等.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特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6):43-48,64.
[8] 李白桦,张晓艺.基于ITIAS的课堂教学视频分析软件设计与实现[J].软件,2019,40(1):46-50.
[9] 张露丹,汪颖,潘玉霞.信息技术专家教师课堂教学特征案例研究——基于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J].电化教育研究,2011,32(7):83-88.
[10] 张海.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方法与特点[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6(2):68-73.
[11] 宁虹,武金红.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的改进运用[J].教育研究,2003,24(5):23-27.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