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尼斯与现代社区的发展
现代社区的功能
![现代社区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7a1dd2ba76c66137ef0619a6.png)
11人,社区内拥有社区办公大楼一幢,有小学、幼儿园、卫生所
二处,内外海机动渔船450艘,滩土养殖面积7000多亩。对台贸
易码头一座,文物保护单位二处。
浔埔社区又是泉州市三大渔港之一,现有外海捕捞渔船100艘 (其中钢质渔轮15艘),年产量36.98万担,产值1.58亿元,内 海以流刺蚵株养殖为主,“浔埔蚵”久负盛名,深受广大市民喜 爱,是泉州地区的特产品,经济价值高,产品辐射全市每个市场, 为繁荣城乡商品市场作出贡献。渔业生产历史以来是浔埔经济的 重要产业支柱,其生产总量占全区农业产值的4.7%。
思考:怎样的社区才称得上和谐社区?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区?
▪ 1.2现代社区的构成要素
▪ 1.2.1人口要素
▪ 社区的人口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区人口的数量、 社区人口的结构和社区人口的分布。
▪ 社区人口的结构就是指社区人口的构成。它主要包括: 人口的性别、年龄、种族、职业、教育程度、宗教信仰 等。
▪ 1.1现代社区的含义
▪ 1.1.1社区一词的由来
▪ “社区”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由德国社会 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1855-1936i早在 1887年的成名作《社区与社会》提出来的。
▪ 社区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 社会共同体,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 相助、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 关系。
▪ 1.2.2地域要素
▪
社区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实体,一定的地域是构
成社区的要素之一。
▪ 社区的地域要素包括社区的地理位置、社区的自然 环境与社区的生活环境等三个方面。
▪ 社区的地理位置对社区的影响,可以在社区的区位 结构中反应出来。
社区警务
![社区警务](https://img.taocdn.com/s3/m/b736f50eeff9aef8941e060c.png)
社区警察公共关系2011本科治安学一区姓名:刘洪博学号:20113101140135在我们了解社区警务之前,先来看看什么是社区。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或亲密的伙伴关系。
最早将社区一词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
他在1881年首先使用Gemeinschaft(同Community,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公社、社区等)一词。
1887年他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进一步将社区与社会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社区一词表示一种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
人们加入这个团体,并不是根据自己的意志所作的选择,而是因为他生长在这个团体。
社区一词从滕尼斯提出到现在,其涵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各家所下的定义竟有140多种。
据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教授杨庆坤研究,从140多种定义的出发点来看,不外两大类:一类是功能主义观点,认为社区是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另一类是地区性的观点,认为社区是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
警务又是什么呢警务(Policing)泛指警察行为,具体指警察工作。
社区警务是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世界第四次警务革命的成果。
在几十年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各国历史背景、基本国情与警察实践的强烈反差,再加上不同的国民文化心理因素,对社区警务的认识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因此 通过社区与警务的关系便构成了社区警务。
一、社区警务概念及内涵社区警务是警察机关依托社区,即依赖社区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实现警察与社区组织、社区公众的有机结合,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
它不仅是一种警务方式,更是一种警务理念与思想。
其基本内涵是: (1)警察立足于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以提供全方位警勤服务为先导,改善与密切警民关系,实现警民携手、并肩合作,治理日益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社区社会工作(0281)复习题
![社区社会工作(0281)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0bc92dd360cba1aa811dad3.png)
“社区社会工作”(2010)复习题 0281 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认为,在研究社区问题时最旱提出“社区发展”这个概念是(A)1--2A.F.法林顿B.孔德C.斯宾塞D.滕尼斯2.最初,联合国的社区发展计划侧重点在于(D ) 1---3A.发达国家的发达地区B.发达国家的落后地区C.发展中国家的城市D.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3.开创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社区共同体先河的著作是(C )1---8 A.《社会的共同体的本体论》B.《论社区的逻辑》C.《共同体与社会》 D.《中镇》4.美国社会学界芝加哥学派运用的主要概念之一是(C )1---12A.社会工作B.社会团体C.社区D.社会问题5.在社区研究方法上发展出了人文区位学的是(B )1---12A.托克维尔B.芝加哥学派 C.威廉·怀特D.林德夫妇6.20世纪20年代开创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社区动态研究的成功范例是( D) 1--13A.《共同体与社会》B.《街角社会》C.《江村经济》D.《中镇》7.社区工作正式被认可为社会工作的第三种专业方法是在(B) 1----18?A.1862年B.1892年C.1962年D.1982年8.1884年在英国建立起第一座社区睦邻中心—汤因比馆的是(B ) 1---19A.汤因比B.巴涅特C.怀特D.帕克9.1884年,英国建立起的第一座社区睦邻中心是(B) 1---19A.霍尔中心B.汤因比馆C.汉堡中心D.关爱之家10.美国建立的第一座社区中心是(A)1---19A.霍尔中心B.汤因比馆C.亨利街区中心D.汤姆之家11.汉语“社区”一词的译名主要归功于(C )2---30A.吴文藻B.吴景超C.费孝通D.林耀华12.由一定社会交往关系联结起来的人类集体生活的共同体是(A) 2---34A.社会群体B.社区C.国家D.城市13.社区内各个类型的居民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属于社区人口子要素的(C ) 2---38A.人口质量B.人口数量C.人口结构D.人口密度14.下面不属于社区文化的是(D) 39A.历史传统B.生活方式C.精神状态D.人口素质15.社区类型的划分中,最常见最通用的划分法是(B) 2---42A.功能型划分法B.地域型划分法C.文化区分法D.社会变迁区分法16.注重家庭与邻里关系、注重血缘与宗族关系、排外和保守,这些属于哪种社区的文化特征(A ) 2---44A.农村社区B.集镇社区C.城市社区D.乡镇社区17.人口方面具有数量多、密度大、流动性大的社区是( C) 52A.农村社区B.集镇社区C.城市社区D.乡镇社区18.数量最少、结构最简单的社会群体与组织多存在于(A) 2---44A.农村社区B.集镇社区C.城市D.乡镇社区19.类型结构复杂、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体制科层化是哪种社区社会组织的特点(C ) 2---55A.农村社区B.集镇社区C.城市社区D.乡镇社区20.不属于“亚社区”基本特征的是(D )3---78A.高度单一的行政化B.社区自组织萎缩、发育不良、功能异化C.居民与社区缺乏积极耦合关系D.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很高21.“亚社区”形成与运作的历史基础是( A ) 3---81A.计划经济体制B.资本或市场经济体制C.经济体制改革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2.社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A) 3---84A.社会组织职能的分化B.经济体制改革C.亚社区的终结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3.社区规划的总纲、社区发展实践的指南是BA.历史与现状分析B.发展目标规划C.基本要素规划D.支持体系规划24.社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A) 3---84A.社会职能分化B.亚社区的终结C.经济体制改革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5.社会职能分化的核心是( B ) 3--88A.政企分开B.政社分开C.政企合一D.政社合一26.近年来,我国城市的社区建设与管理中,重视不够的是(D) 3---942A.公共设施B.卫生C.绿化D.社区的功能开发27.现代社区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B ) 3---962A.人的社会化 B.社区服务C.社会参与D.社会民主28.对于刑满释放人员实施社区帮教属于社区承载的哪种社会化功能(C ) 3---97A.早期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后期社会化29.比较社会发展状况、衡量社会发展水平指的是社会指标的哪种功能(A )4---127A.评价功能B.监测功能C.预测功能D.诊断功能30.专业性的社区服务不包括A.社会工作者助人自主性服务B.法律工作者提供的维权服务C.医护工作者提供的医疗服务D.志愿者提供的清扫服务31.与理论、方针政策和发展目标相比,社会指标最大的特点在于其( A ) 4---129A.具体性B.可计量性C.综合性D.关键性32.社会指标具有的一种特有的“指示器”作用是指它的(B) 4---130A.具体性B.可解释性C.可计量性D.综合性33.人均收入增长率、教育经费增长率等属于(A ) 4---131A.肯定性指标 B.否定性指标C.中性指标D.主观性指标34.犯罪率的高低、青少年犯罪等的比例指标属于(B) 4---131A.描述性指标 B.诊断性指标C.监测性指标D.肯定性指标35.人们对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运行某些领域、方面之利弊得失进行诊断或分析的指标是( B ) 4--131A.描述性指标 B.评价性指标C.监测性指标D.肯定性指标36.下面指标中,不属于社区生态环境指标的是( D ) 4--136A.人均绿地面积B.空气质量指数C.垃圾的文明化处理D.物业管理服务的满意度37.下列属于社区社会服务指标的是(B ) 4---136A.人均绿化面积B.每万人拥有的的社区服务专业人员数C.每万人口商业服务网点数D.防火措施落实率38.不属于社区社会服务指标的是(C ) 4---136A.每万人拥有的福利设施床位数B.每万人拥有的的社区服务专业人员数C.每万人口商业服务网点数D.社区社会服务机构的数量及专业化程度39.下面属于狭义的社会转型的是( D ) 5---151A.经济转型B.文化转型C.科技转型D.社会管理变革40.现代社区管理的三个主体指的是居民自治组织、介入社区事务的专业机构以及A 5---157A.政府B.个人C.家庭D.社区居民41.属于政府“越位”行为的是(D ) 5---158A.培育社区组织B.为社区提供政策指导C.为社区专业性社团提供资助D.直接组织承办社区的文化、慈善活动。
社区基础理论知识
![社区基础理论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8db2e29bd64783e09122b7c.png)
社区基础理论知识一、什么是社区?它由哪些要素构成?社区的类型有哪些?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的关系。
最早将社区一词做为一个专有名词提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社区一词从滕尼斯提出到现在,其涵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我们所谓的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
具体而言,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做为一个社会实体,社区由以下一些基本要素构成:1.它有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
2.它有人们赖以从事社会活动的具有一定界限的地域。
3.它有一整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
4.它有己特有的文化。
5.它的居民对自己所属的社区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了一种认同感,即“我是某一个地方的人”的观念。
社区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按照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可划分为发达社区、不发达社区;按照社区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可分为工业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等;按照社区的地理环境,又可分为平原社区、山区社区、牧区社区等。
总之,社区的分类不一而足。
社区研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是以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和人口聚集规模的多元标准,把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
二、社区发展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社区发展的工作准则有哪些?社区发展的目标分为直接目标和终极目标两种。
直接目标为:(1)认识社区居民的共同需要;(2)改善社区物质、文化生活条件;(3)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4)开展社区各种服务及支援互助工作等。
终极目标包括:(1)经济发展,即提高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2)社会发展,即建立良好的社区内部人际关系和合理的社会结构;(3)政治发展,即发展社区居民的民间团体和组织,培养居民的民主意识和自治、互助能力;(4)文化发展,即提倡有利社区进步的伦理、道德;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
社区发展若想实现这些目标,需遵守一些重要原则:(1)民主自治原则;(2)基层自发和由下而上的原则;(3)大众参与原则;(4)社区合作原则;(5)有针对性满足需要原则;(6)重视预防原则;(7)全面规划与注重社区发展的顺序原则;(8)切实解决问题的原则;(9)注重教育与社区动员的原则;(10)自力更生原则;(11)注重培养社区领袖原则;(12)物质与精神发展并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13)坚持以改进社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与状况为原则的社区发展方针。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314e23bd64783e09122b98.png)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Tonnies提出,其含义是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
20世纪30年代初,以费孝通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系的学生根据滕尼斯的原意首先使用中文“社区”一词。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社区概念的界定并不一致,参照西方社会学家对社区的定义,所谓社区,就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构成这种共同体的要素包括:社区的主体,即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一定的地域,即主体的社会活动条件和活动场所;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一定的社会群体和组织;一定的文化和意识,即社区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等。
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因而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
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必然选择。
是扩大民主、促进城市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同时也是巩同国家政权的基础。
' 一、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现状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日益复杂化、动态化、多样化,单位体制逐渐萎缩,其所具有的社区的功能也逐渐淡化,而政府行政机构、市场、非营利性组织逐渐成为部分社会资源的主体。
为此,政府提出“社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城市社区的发展对于深化城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强化城市基层基础工作,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和促进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或改善。
一、现状推进城市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社区管理体制的不断理顺。
201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一件》。
各个城市社通过建立健全和且有力的社区组织体系、共享公平的社区保障和救助体系、利益协调的社会稳定体系、服务便利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有利的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
社区建设,社区发展
![社区建设,社区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4006fd9b9f3f90f76c61b09.png)
1.社区建设的主体:政府、社区组织 和社区成员三位一体。
上级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如街道办事处) 是社区建设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它为社区建设提 供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并对社区建设进行监 督、评价和经验推广。 社区组织一般指各种类型的社区自治组织和 社会服务机构。我国常常是作为社区自治组织的 居民委员会担负起推进社区建设的重任。居民委 员会的功能定向是满足政府和居民两方面的需求。 发展方向是不断地增强其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多 地偏向为居民服务。
——
• 我国最早由费孝通在20世纪30年代引进这一概
念 。「当初,community这个词介绍到中国来 的时候,那时的译法是‘地方社会’,而不是 ‘社区’。当我们翻译F. 滕尼斯的community 和society两个不同概念时,感到community不 是society,成了互相矛盾的不解之词,因此, 我们有感‘地方社会’一词的不恰当,那时, 我还在燕京大学读书,大家谈到如何找一个确 切的概念。偶然间,我就想到了‘社区’这么 两个字样,最后大家援用了,慢慢流行。这就 是‘社区’一人格和社会
心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倾向和特征: 第一,乡土主义。具体表现为安土重迁、 重本轻末的土地依赖意识,而安土重迁不流 动进一步造成乡土社会村落之间的孤立与隔 膜; 第二,特殊主义。重视地缘和血缘关系, 讲究人伦和家族至上,并且还有对血缘和家 族的重视连带产生了“重男轻女”、“多子 多福”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一系列 与生育和家族传承有关的传统观念;
2、法定社区、自然社区、专能社区、 虚拟社区(横向:按社区的空间特征是否明显 )
法定社区:即地方行政区,它们是为 了实施行政管理而人为划定的,有明确的 界限,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自然社区: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自 然形成的聚落。
社会学概论-- 社区
![社会学概论-- 社区](https://img.taocdn.com/s3/m/9ef52f265727a5e9856a61d7.png)
农业社会中的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农业社会中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农业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农业社会中宗教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农业社会中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军事的职业化也促进了城市的扩大。 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工业化带来了贵族城市向市民城市的转变
四、社区分析的理论视角
伯吉斯的“同心圆区”模型把芝加哥城市划为相继连续 的五个同心圈,每个同心圈包含各自独特的人口和活动 方式。 城市社区的概念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被丰富了,出现了郊 区化的理论。 根据西方社会的发展,城市社区的研究者提出了后现代 城市的理论。 虚拟社区理论工作者出现在互联网时代。
第二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一、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特征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在经济活动的类型与方式上的差 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在地理和人口方面的差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上的差异 城市社区成员和农村社区成员在文化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差 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发展
社区发展是社区研究的重要内容,指社区居民在政 府机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 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 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社区建设是联合国文件中所倡导的“社区发展” 的体现和深化,都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 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 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 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社区服务就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 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服务活动。主要包括:社 区养老服务、社区助残服务、社区家政服务、社区医疗 服务、社区就业服务等。
社区概念与社区发展
![社区概念与社区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de948386c175f0e7cd1378b.png)
第一章社区概念与社区发展第一节1962年,美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课程委员会正式承认社区工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社区”这一概念有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先提出。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帕克是最早对社区下定义的社会学家之一。
社区的定义:所谓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结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单或多)社区的特征:区域性、共生性、聚集性、多样性。
第二节经济生活功能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社区服务概念所谓社区服务。
是指在社区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运用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以社区为单位,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群众的自我互助服务为基础,突出重点对象,面向、全体社区具名的、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专业性社会服务活动。
(多)社区服务的特点:①社区服务的非盈利性②社区服务的“地域性”③社区服务的专业性④社区服务的综合性社区服务的原则:①理论指导原则②全面规划原则③突出重点原则④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原则。
老年人服务:根据联合国1982年第97届决议规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的国家或地区,便是老年型国家或老年性地区,即“老龄化社会”。
社区发展和社会发展建设对社会现代化具有极为深远的积极意义:(一)协调社会有序发展(二)调动社区成员积极性(三)发展与服务、建设与排忧的统一如何定位社会发展,大部分国家的实践大体上经历了两种发展战略:(一)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的“传统发展战略”,基本点是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看做社会发展的首要的甚至唯一的目标,因此这种战略又被称为“增长第一战略”。
(二)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第一战略”。
(单)一个研究城市问题的学派,芝加哥学派就应运而生。
在社区研究上做出最大成就的当属费孝通先生。
他的《江村经济》被其导师马林诺斯基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
![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https://img.taocdn.com/s3/m/6d8e4990daef5ef7ba0d3c85.png)
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一、Gemeinschaft概念的翻译难题:“社区”还是“共同体”社会学研究者们认为,“社区”概念进入学科领域,当从1887年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发表《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undGese11schaft)一书算起。
德文Gemeinschaft一词可译作“共同体”,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
滕尼斯提出“社区”与“社会”相比照,主要是用来表示一种理想类型,引用他的话就是:“关系本身即结合,或者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这就是共同体的本质,或者被理解为思想的和机械的形态——这就是社会的概念……一切亲密的、秘密的、单纯的共同生活……被理解为在共同体里的生活。
社会是公众性的,是世界。
人们在共同体里与同伙一起,从出生之时起,就休戚与共,同甘共苦。
人们走进社会就如同走进他乡异国。
”[1]对此,吴文藻的解释是:“‘自然社会’与‘人为社会’的区别,乃是了解杜尼斯(即滕尼斯——引者)社会学体系的锁匙……由这‘本质意志’而产生了他所谓的‘自然社会’……反之,‘作为意志’(林荣远译本作‘选择意志’——引者)形成了杜氏所谓之‘人为社会’……试将人为社会与自然社会来对比:自然社会是本质的,必需的,有机的;人为社会是偶然的,机械的,理性的。
自然社会是感情的结合,以齐一心志为纽带;人为社会是利害的结合,以契约关系为纽带。
”[2]滕尼斯在提出与“社会”相区分的“社区”(Gemeinschaft)这一概念时,旨在强调人与人之间所形成亲密关系和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对Gemeinschaft的归属感、认同感;而且他强调得更多的是一种研究的路径、一种“理想类型”。
因此,在滕尼斯的视野中,Gemeinschaft 的涵义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地域共同体,还包括血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人与人之间具有共同的文化意识是其精髓,所以Gemeinschaft译作“共同体”应该说更贴近滕尼斯的本意。
滕尼斯与现代社区的发展
![滕尼斯与现代社区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acc26de195f312b3169a5dc.png)
“ 共同体与社会 ”、 “ 同体与联合体 ” ,更 多的人则根据英 的社 会 过 渡 ,是 历史 发展 的必 然 趋 势 。 共 “ o u i ”翻译成 “ 区”的费孝通 ,在这里却 没有遵循 视 ,直 到第一次世界大 战以后 ,由于人们开始厌恶 资本 主义制 C mm nt y 社 英语世界的译法 ,他将这 对概念 ,传神地译 为 “ 礼俗社会 ”和 度造成 的人际关系 的冷漠 、疏 远 ,才 回过头来对滕 尼斯 的 “ 社 “ 法理社会” 。当然 ,无论 我们现在怎样翻译这 对社会生活 的 区” 的概念发 生 了兴趣 。 随着西 方 国家T业 化 和城市 化 的推 理想类 型 ,可 以看 出滕尼 斯希 望能 够用 社 区~一社 会这 样一 进 ,许 多农 村 和 外 来 人 口进 入 了 城 市 ,城 市 人 口的 高 流 动性 和
【 关键词】滕尼斯 社 区 社会
社 区 是社 会 学 的一 个基 本 的概 念 ,也 是 现 代社 会 越 来 从滕 尼斯 阐述的社区和社会 的概念 中 ,我们可 以看 出 ,社 越 普及 的一个 名词 。那 么对 于社 区这个 概念 最早 是谁 提 出的 区是 由那些有着相 同价值观的 同质性人 口组成 的 ,关系密切 、 呢 ?社会 学界 一般认 为 ,最 早对社 区进 行研 究 的是德 国社 会 守望相助 、疾病 相抚 、服从权威且具有共 同信仰和共同风俗 习
学 家 滕 尼斯 。
惯 、具有人情 味的社 会团体 。人们加入这样 的团体不是 自己有 目的的选择结果 ,而是因为他们生于斯 ,长 于斯 ,是 自然形成
1 8 年 ,滕 尼 斯 在 其 著 作 《 区和 社 会 》 中提 出 了 7 8 社
G m ish f eelcat e en e a 和G sl h f t s 这样 一对概念 。尽管英 语世界 现在 的 ;这样 的团体不是 社会分工的结果 ,而是 由传统的地缘 、血 通常将 其译 “ o C mmu i ”和 “ oit” ,但大 多数 人还 是认 缘 、文化等 自然造成 的 ,其外延主要 限于传统 的乡村社区。社 nt y S cey 为 :滕尼斯社会学 的那两个关键概念 ,尚处 在未翻译 的状态 , 不定的意味 。在汉语世 界 ,最早社会学家吴 文藻主张译成 “ 自 然社会 ”与 “ 为社 会 ” ;后 来有 人译 成 “ 社与 社会 ” 、 人 公 文 的译 法译 成 “ 区与社会 ”。值得 注 意的是 ,最 先将 英文 社 区这种团体逐渐 向由异质 人 口组成的 团体过渡 ,即社会 。社会 中的人 际关系往往表现 为 自私 自利 、 目的性强 、缺 乏感 情交流 和关怀 照顾 。从社 区向社会 的过渡是一种缺乏感情 和关 系疏远 对于滕尼斯关于社 区的概念 ,在 当时并 没有引起人们的重 因为将 它们翻译 成 “ o u i ”和 “o it”仍 然带有模糊 的概念不 同于社 区 ,它总是和社会分_ C mm nt y S cey 丁和契 约联 系起来 ,社会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区精神重建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区精神重建](https://img.taocdn.com/s3/m/a54bea25b4daa58da0114a77.png)
第 3 卷 第1 3 期
现代化 进程 中的社 区精神重建
王
佳
000 ) 3 0 6
( 山西大 学 , 西 太原 山
[ 摘要 ] 随着现代 化进程的加速 , 传统社 区赖 以维系的“ 区精神 ” 社 日趋 失落, 中表现为初级群体 的衰落 集 和次级群体的发展 。重建社 区精神一要树 立“ 以人 为本” 的社 1/.  ̄t务理念 , 1 I 二要培育社 区居 民的互助精神 , 三要增
强社 区居 民的 公 共 意识 。
( 关键词 ] 社区失落; 区精神 ; 社 以人 为本
[ 中图分类号 ]9 6 [ C1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 9 10 (0 0 0 — 0 9 0 10 — 2 3 2 1 )1 04 ~ 2
在人类社 会的长期 发展过程 中 ,共 同体 是其存在 的主 要形 态。德 国著名 社会学家滕尼斯 在《 同体与社会 》 共 一书 中将 人类共同体划分 为两种对立 的基本类型 ,即传统 “ 社 区” 和现代 “ 社会 ” 。滕尼斯 提 出, 区是持久 的和真正 的共 社
( ) 区精神 的 失 落 二 社
( ) 一 初级群体 日趋衰落 , 次级群体迅猛发展 首先 , 社会分化加剧 , 初级群体 原有 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 如在传统社 会 , 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这个初级群体 中 [ 收稿 日期] 09 1— 8 2 0 — 1 2
现代 文明在给人类 带来解放 与 自由的同时 , 也使 “ 人类
[ 作者简 介] 王
佳(9 5 , , 18 一)女 山西晋城人 ,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2 0 07级硕士研究生。
4 9
共 同体” 关系 日趋式微 。在社会生活层面 , 个人 日常生活孤立 化 的城市生活方式使得现代 社会逐步丧失 了传统社 区所蕴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e26b092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d.png)
Add the author and the accompanying title
生活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评价:
• 主要贡献: 发现并深刻阐明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用 二分法的概念,从人类结合的现实中,抽象地概括出这两种 类型;共同体与社会,
• 局限性: 1.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不能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做出全 面的解释, 2.其理论暗含对共同体的偏爱和理想化,为各种怀古复旧的 浪漫主义运动在他的理论中寻求根据留下借口,
浪漫主义运动:
• 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 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 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 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 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
• 浪漫主义有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之分,积 极浪漫主义者,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 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 封 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 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 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 主义,
共同体的基本形式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读后感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f1afa4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b.png)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读后感滕尼斯一上来就把“共同体”和“社会”这两个概念甩在我面前,就像变魔术的人突然掏出两只兔子一样。
共同体呢,给我的感觉像是那种充满温情的老村庄,大家都互相认识,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错综复杂又亲密无间。
在共同体里,人和人的联系是自然而然的,就像流淌的小溪,顺着地势就汇聚到一起了。
这里有共同的习俗、传统,大家都默认遵守,没有人会去多问为什么,仿佛这些习俗就是村子里的“魔法咒语”,维护着这个小世界的和谐。
比如说,村里每年的丰收节,大家都会自发地凑在一起,一起庆祝,那场面热热闹闹的,没有谁是被强迫来的,都是打心底里乐意。
而“社会”就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了。
这就像是一个超级大都市,每个人都在忙碌地奔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契约关系。
就好比我去超市买东西,我给收银员钱,她把东西给我,我们之间有个很明确的交易关系。
在这个社会里,大家更多的是按照各种规则、法律来行事,少了那种共同体里的“人情味”。
不过呢,社会也有它的好处,它很高效。
大家各干各的事儿,分工明确,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任务,整个机器就能高效运转起来。
读着读着,我就开始思考我自己的生活。
我发现我既身处一些小的共同体之中,也离不开这个大社会。
我和家人、好朋友之间就是那种共同体的关系,我们可以互相包容彼此的小缺点,不需要什么利益交换就能对彼此好。
但是当我出去工作、学习的时候,又不得不遵循社会的那一套规则。
有时候还真有点纠结呢,就像脚踩两条船,不知道该更偏向哪边。
而且啊,我觉得滕尼斯真的很厉害,他在那么早的时候就能把这两种关系剖析得这么清楚。
这就好比他提前给我们画好了一张社会关系的地图,让我们能更好地看清自己在哪里,周围的人又和我们是什么样的关系。
不过呢,这张地图有时候也有点复杂,我得反复琢磨才能明白。
比如说,在现代社会里,很多社区也在努力营造一种共同体的感觉,但是又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的属性。
这就像是一个混血儿,既有共同体的温暖,又有社会的那种理性。
tonnies社会学基础
![tonnies社会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e591953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4.png)
tonnies社会学基础费迪南德·滕尼斯的社会学基础有机主义和机械主义滕尼斯区分了有机主义和机械主义两种社会学方法。
有机主义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体,其中各个部分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机械主义则将社会视为个体的集合,这些个体通过契約或強制而联系在一起。
群体和社团滕尼斯以“群体”(Gemeinschaft)和“社团”(Gesellschaft)这两个概念来描述社会类型的差异。
群体是一种紧密团结的社会单位,基于亲密关系和共享的价值观。
社团则是一种松散的社会单位,基于利益或理性的考量而形成。
传统和现代性滕尼斯认为,社会从群体向社团的转变是随着现代性的产生而发生的。
传统社会以群体为特征,而现代社会则以社团为特征。
传统社会强调共同性、和谐和秩序,而现代社会则强调个人主义、竞争和变革。
社会发展滕尼斯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从群体到社团的单向进程。
群体代表着社会的原始形式,而社团代表着其现代形式。
这一转变是不可逆转的和不可避免的。
社会问题滕尼斯认为,现代社会的社团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包括:原子化: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减弱。
异化:个人对自己的劳动和社会角色感到疏离。
道德衰落:传统价值观的削弱。
社会改革滕尼斯认为,这些社会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加强群体纽带:鼓励人们建立人际关系并参与社区活动。
促进个人参与:赋予个人在社会中发挥主动作用的机会。
恢复传统价值观:强调道德、责任和社区精神。
滕尼斯的遗产滕尼斯的思想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有机主义和机械主义的区分以及群体和社团的概念至今仍被用作理解社会结构和变革的工具。
他的关于现代性的思想也预见了当代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和挑战。
社区是社会学家使用最多的词
![社区是社会学家使用最多的词](https://img.taocdn.com/s3/m/ac82a4d97375a417876f8fad.png)
社区是社会学家使用最多的词,同时,也是概念上最复杂、歧义最多的词之一,这可以从该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看出来.学者们普遍承认,社区这个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著作,他因此而被誉为社区理论的创建者。
1887年,他出版了社会学名著G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
此书被译成英文时,成为Community and Society,中文将其译为“社区与社会”。
费孝通先生在谈到“社区”这个术语的翻译时指出:社会是人际关系的综合,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个社会,而社会却不是社区,“这个词实际是指在一个地方共同生活的人,……是指一群聚集在一个地方分工合作的人,它是具体的,这群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构成社会。
”滕尼斯使用的gemeinschaft和gesellschaft这两个概念,通常也被中文译为“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他强调的是这两种理想类型的对立。
礼俗社会的特征是“亲密无间的、与世隔绝的、排外的共同生活”,其成员由共同的价值观和传统维系在一起,他们有共同的善恶观念、有共同的朋友和敌人,在他们中间存在着“我们”或“我们的”意识。
而法理社会的特征是更多的理智与工于心计,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私利,契约和个人主义至上。
但是,当用Community来表示“礼俗社会”这个概念时,特别是对Community进行实证的社会学研究后,就出现了混乱与麻烦。
一方面,在英文中.Community的语义很复杂,包括社会学、经济史、社会史甚至政治学的各种用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在社会学研究的操作上,这个概念很难把握,因而出现了无数个关于社区的定义,而每个定义都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不同的解说。
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收集了有关社区的94个定义而做出结论:“除了人包含于社区这一概念内之外,有关社区的性质,没有完全相同的解释”.为此他进行了归纳分类,通过统计分析,他认为大多数社会学家同意社区应当包括社会互动、地理区域、共同关系这三个特征。
北京大学 社会学考研 滕尼斯
![北京大学 社会学考研 滕尼斯](https://img.taocdn.com/s3/m/0bf35e35dd36a32d73758164.png)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公社与社会一、滕尼斯的生平及著述滕尼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代表作有《公社与社会》,其思想以以“公社”与“社会”两个概念建立起来的社会学体系而著称。
其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个人和社会之间各种纽带、关系的性质;2、导致欧洲社会进入现时状况的发展的性质。
此外,他还探讨了关于价值中立、社会形态等基本问题。
对于德国社会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思想来源:霍布斯与斯宾诺莎的哲学与自然法学说。
二、公社与社会(《公社与社会》)(一)、社区和社会概念的来源:英国19世纪的法学家曼恩(身份社会-契约社会),以此来描述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类共同生活,或者说建立一种从社区到社会的以变迁为主题的社会学。
滕尼斯是在继承与批判理性主义与历史主义的基础上形成公社与社会观点的。
在他看来,理性主义只注重概念的纯粹连接与过渡,完全排除经验对象;而历史主义只讲归纳拒绝逻辑演绎的方法同样是有缺陷的。
他认为,概念的系统是必需的,但是概念论需要经验的证实与校正,它必须不断修正其概念。
此外,有机与机械的概念也对其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1、公社:在情感、依恋、内心倾向等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密切的有机群体,包括亲属、邻里、友谊,从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
它基于生活的统一性原则,整体的统一是有机的,具有亲密性、依赖性与排他性。
2、社会:建立在外在的、利益合理基础上的机械组合的群体,包括股份公司、大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市民经济和正在展开的工业社会,它基于常规、政策、公众舆论和特殊利益的联系。
其聚合程度比较低,呈现复合型,整体的统一是机械的。
3、他的观点的最大意义在于企图去综合有关人类社会的理性主义和有机体论两种观点,前者认为社会是一个由期望获得特定的目的的理性行动的个人组成的群体;而后者把社会看作一个非理性的集合体。
滕尼斯认为他们仅看到社会现实两大层面中的一个,将其视为人类社会的全部本质,人类既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是完全非理性的。
【精品文档】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精品文档】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https://img.taocdn.com/s3/m/1ee5debecc22bcd126ff0c45.png)
人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的机械组合的群
体。社会的形式是诸如股份公司、大城市、民族
国家以及整个市民经济社会和正在开展的工业社会。
社区按其本质是有限的,聚结性程度高; 呈密
集型,整体的统一是有机的(活生生的有机体)
社会按其本质是无限扩展的,聚结性程度 低, 呈复合型,整体的统一是机械的(机械的聚合,是 一种人造物)。
意志的基本种类必然决定了人类相互联系的可能方
式。
人们的共同意志: 1. 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情感动机,指的是
人们
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 融洽。[自然意志]
2.选择意志: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
那种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的目的
性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考虑。[理性意志]
(一)社区与社会的比较
社区 意志类型 意志取向 行动方式 互动表现 生活范围 本质意志—情感动机型 整体意志 传统的行动 本地网络,呈密集型 家庭、乡村、城镇 社会 选择意志—目的动机型 个人意志 合理的行动 超本地网络,呈复合型 都市、国家、世界
维护手段
结合性质
和睦感情、伦理、宗教
有机的方式
常规、法律、公众舆论
概念立一种从社区到社会的以变迁为主题的社会学
第三章 滕 尼 斯
一、生平与著述
1855-1936,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以社
区与社会两个概念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学体系而著称。 《社区与社会》(1881,1912)
《社会学研究与批判》(3卷本,1925-1929) 《社会学引论》(1931)等
二、社会学的划分
霍布斯的前社会状态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区分, 巴克 芬的母权社会和父权社会,曼恩的身份社会和契约社会 等两分法给他直接的启发。
国内外社区现状及比较分析
![国内外社区现状及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51ce4ca58da0116d174911.png)
国内外社区现状及比较分析社区的概念是1887年由法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的。
滕尼斯认为社区是由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同情味的社会团体。
人们加入这种团体不是有目的的选择,而是自然形成的结果。
是以共同利益和共同目的,以及亲戚、邻里、朋友等血缘或地缘为纽带;是家庭、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福利、娱乐及社会保障等主体构成的一个整体。
结合我们国家历史和现实情况看,社区是与整个社会密切相连的、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
在这样的社会群体里,人们具有共同的生活空间、共同的权利义务、共同的文化特质,利益相连、感情相依、守望相助、危困相抚。
一、国外社区现状及主要特点社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在西方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英美等国,社区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社区工作已成为城市行政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社区主要形成了“自治模式”、“行政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模式。
(一)“自治模式”。
“自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相对分离,社区内的具体事务完全实行自主自治,与政府部门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去规范社区内不同集团、组织、家庭和个人的行为,协调社区内各种利益关系并为社区成员的民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和北欧国家的社区。
1.美国的社区。
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
美国的社区是政治制度下一个最小的单位,它是一个高度民主自治的机构。
社区自治组织不仅享有社区发展规划与目标、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决策权与管理权,还享有对政府的社区行政管理以及专业机构的社区服务管理的建议权、监督权。
社区委员会(又称社区董事会)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任期,他们大都是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社区服务。
第四章腾尼斯德国社会学的先声本章学习要点社区与社会社会生活
![第四章腾尼斯德国社会学的先声本章学习要点社区与社会社会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ec67ec9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8.png)
第四章腾尼斯:德国社会学的先声本章学习要点●社区与社会●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腾尼斯的社会学体系教学重点与难点:社区(共同体)与社会课时安排: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内容:腾尼斯(1855-1936)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西方社会史上,他以围绕“社区”和“社会”两个概念建立起来的社会学体系而著称。
是在德国历史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建构解释社会学大厦的第一位“设计师”。
一、生平与著述腾尼斯1855年7月26日生于石勒苏益格州的奥尔登沃尔特附近的里普教区,1936年4月11日卒于基尔。
从1872年起,先后在耶拿、莱比锡、波恩、柏林和图宾根等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1875年在图宾根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881年起,他开始在基尔大学任教,讲授柏拉图、休谟、康德、叔本华的等人的学说。
或许由于工作的不顺利,三年后腾尼斯停止了在基尔大学的教学工作,游学于英伦。
就在此时,他开始对社会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研读了霍布斯、马克思、亚当·斯密、孔德和斯宾塞等人的著作。
1887年,他出版了后来被称为“社会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社区与社会》。
此后,既因为当时的社会学在德国的学界毫无地位,也因为他激进的政治倾向,腾尼斯从返基尔大学的努力一直到1913年才实现。
在1887年至1913年间,腾尼斯除了协助友人纳托普编辑《社会学出版年报》,还发表了《霍布斯:生平与著述》(1896年)、《社会学问题的发展》(1907)和《习惯》(1908年)等著述,并于1909年与桑巴特、韦伯、齐美尔一起创立了德国社会学学会,担任第一任主席(1909-1933)。
腾尼斯教学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只持续了三年左右,1916年他又再度辞去教职,全身心的投入社会学的研究工作。
直到1923年才三返基尔大学。
但是,由于他积极支持魏玛共和国,反对纳粹主义,1933年腾尼斯被解除了教职。
从1913年到他去世的1936年的23年间,腾尼斯激情洋溢,先后完成了《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1921年)、《公众舆论的批评》(1922年)、《社会学的研究和批评》(三卷本,1925,1926,1929年)和《社会学导论》(1931年)等大量的著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的概念,也是现代社会越来 越普及的一个名词。那么对于社区这个概念最早是谁提出的 呢?社会学界一般认为,最早对社区进行研究的是德国社会 学家滕尼斯。
l
从滕尼斯阐述的社区和社会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社 区是由那些有着相同价值观的同质性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 守望相助、疾病相抚、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 惯、具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样的团体不是自己有 目的的选择结果,而是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是自然形成 的;这样的团体不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是由传统的地缘、血 缘、文化等自然造成的,其外延主要限于传统的乡村社区。社 氏这种团体逐渐向由异质人口组成的团体过渡,即社会。社会 的概念不同于社区,它总是和社会分T和契约联系起来,社会 中的人际关系往往表现为自私自利、目的性强、缺乏感情交流 和关怀照顾。从社Ⅸ向社会的过渡是一种缺乏感情和关系疏远 的社会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滕尼斯关于社Ⅸ的概念,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 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人们开始厌恶资本主义制 度造成的人际关系的冷漠、疏远,才回过头来对滕尼斯的“社 区”的概念发生了兴趣。随着西方国家T业化和城市化的推 进,许多农村和外来人口进入了城市,城市人口的高流动性和 异质性导致人际关系的淡化和感情的淡漠,这就使T业化的城 市越来越远离滕尼斯原有意义上的社区。另外,T业化和大量 的新增人口,也使得城市中逐步形成了各种功能的聚集区,而 当代后下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来临,逆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又 造就了新的乡村社区。不论是城市化的居民区也好,后T业时 代的新兴乡村社区也好,居民无不渴望感情的交流、人际关怀 和社会支持。这也就是说,社区的原初价值即滕尼斯赋予社区 的最初的含义并不因丁业化、城rff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丧 失。也正因为如此,对社区研究的重视成为了各国社会学界的 一个传统。 虽然对社区的研究的发展,人们对于社区的界定也并不一 致。根据社会学家杨庆垫1981年的粗略统计,关于社区的定义 已有140多种。由于社会学家们所持的观点和研究社区的角度不‘ 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社区理论,其中,人文区位说、地理和 社会实体说、同质说等理论学派关于社区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 表性。人文区位学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帕克于1921年首先. 提出的,它是借用生物学进化论原理,研究都市环境的空间格 局及其相互依赖的学说,又称人类生态学。地理和社会实体说 强调地理与社会因素在社区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同质说则 强调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行为,认为社区是社会生活同质性较 强的地区。 美国社区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桑德斯在总结归纳了500余项 社区研究的经典文献基础上,提出了传统社区社会学的三大理 论观点,即社会场域论、社会体系论、社会冲突论。 首先.将社Ⅸ视为一种互动的场地,只要我们专心思考社 区的种种行动计划,我们就能透彻了解它的意义。每一种行动
{
堡兰生!塑!室!堂盛煎鲨1 滕尼斯与现代社区的发展
卢宁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的功能、价值以及社区的研究变得愈发的重要。社会学家滕尼斯希望能够用“社区一~社 会”这样一对概念,来描述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类共同生活,或者说建立一种从社区到社会的以变迁为主题的社会学,来说明社会 变迁的趋势。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社区的研究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状态。 【关键词】滕尼斯社区社会
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T制品,社会的基础是个人、个 人的思想和意志,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社会的类型晚于社区 的类型”。
・248・
万方数据
必须采用下列的观点予以分析:①涉及的人;②采取行动的社
团;③时间过程中的阶段。此类分析的方法有助于了解一个 社区如何动员起来,以满足某些人的需要。在讨论这i种都 强调相巨依赖形态的社区理论之前,我们要先观察某屿影响 社区生活的环境因素.不论一位社区社会学家采取哪一种方 法:社会体系、社会冲突或社会场域,他都应该考虑到这些 环境因素。
文的译法译成“社区与社会”。值得注意的是,最先将英文 “Community”翻译成“社氏”的费孝通,在这里却没有遵循 英语世界的译法,他将这对概念,传神地译为“礼俗社会”和 “法理社会”。当然,无论我们现在怎样翻译这对社会生活的
理想类型,可以看出滕尼斯希望能够用社区——社会这样一
对概念。来描述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类共同生活,或者说建立 一种从社区到社会的以变迁为主题的社会学,来说明社会变 迁的趋势。 滕尼斯认为,社区的类型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 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历 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 师徒关系等)里实现。他认为,社区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 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的记忆之上 的。社1)(根源于情绪、恋念和内心的倾向,并由于遵循传统而 自觉地保持着本身的自我同一性,又由于受情绪的支配和共同 语占的统一影响而不自觉地保持着这种同一性。血缘共同体、 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作为社区的基本形式,它们不仅仅 是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合,而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 一起的整体。 “社区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 “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体 现社区生活的现实性是有这么i种:家庭、乡村以及凭借和睦 感情、伦理和宗教而建立起来的城市。 与此相反,社会产生于众多的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有计划 的协调。个人预计从共同实现某一种特定的目的会于己有利, 因而聚合在一起共同行动。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也是一 种“人的群体,他们像在社区里一样,以和平的方式相互共处 地生活和居住在一起,但是基本上不是结合在一起,而是基本 上分离的”,不存在自然且牢同的联结纽带。 “社会应该被
其次社会体系论,将社区视为以某一地方为中心而比较待
久的互动系统。它以功能结构的观点来分析这种体系,认为这 种体系由许多零件组成而可以运转自如。人的身体也是一个体 系,一个由生物组成的体系,其各都分零件均能实施特定的功
能,而且持续不停。但为了了解一个社会体系,我们并不需要
用上述情况来求助于机械学或生物学的比喻,我们只要观察家 庭如何发挥它的体系功能。就可以得到答案。人类社区的行为 就好像本来就是一种体系一样。当然,家庭与社区有很多不同 的地方。甚至它们作为体系的方式,也迥然不同。 第i、互动论者观察社区的方法,是透过社会冲突。社 会学家应用这一重点,将社氏视为一种分配不均的阶层形态, 其中资源、财富、权利及威望的分配都是不平等的。他们在分 析中常使用辩证法,力求说明这些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他们研 究这些差异情况的增减;他们注意到社区中出现的派系敌对情 形,认为这螳均出现在社区互动的形态中。这是一种公认的局 部方法,但是它的拥护者声称:就社会学而言,社会冲突最能 说明社区的重要层面。 当前国际社区发展研究主要盛行于欧美等国,在近20年, 西方社区的理论研究呈现出i方面的变迁趋向,即: (1)社Ⅸ研究主题的转变:从静态研究趋向于动态研究。 区位探究法是从社区的空间关系上观察一个社区的社会经济结 构分布。人口探究法是从社区的人口特质上分析一个社区的一 般特质,两者对于社区结构与功能的分布都是静态的,而对于 居民的心理态度、生活情操及互动关系的分析都是不够的。的 互动关系,则此种研究,一如空军飞行员之凌空而视,只见社 区的外貌面不见社区的行为。近年来,对于社区变迁情形、社 区冲突行为、社区心理卫生、社区少年犯罪及社区行动计划等 之研究。均趋向于动态方面发展。因此可以说,目前社区研究 的主题已从对社区结构与功能的静态分析,趋向于对社区变迁 与过程的动态研究了。 (2)社I)(研究目标的转变:从求知日标趋向于求用目 标。社氏研究起源于社会改革者的社区调查丁作,其目标本来 是求用的。所以社会科学家希望以客观具体的资料,透过研究 社区的本身,来分析人类社会行为,从而使社区研究走上理论 的研究路线。其中尤以人类学家对于社区生活方式的分析,社 会学家对于社区区位关系的探究,政治学家对于社区权力结构 的分析最为明湿。他们企图以社氏为研究单位,提}H一套关于 社区生活及人类社会行为的理论。其结果使理论派与哲学派一 度成为社区研究的主流。近若干年来,由于社区发展运动的兴 起与社区互动概念的提出,使一部分的社Ⅸ研究T作又回到与 社会改革相结合的路线。社会学家华伦指出:社区行动的研究 即社区发展过程的一部分。社会学家桑德斯也指出:要给社区 带来变迁与发展,必先研究社区的冲突与行动。因此,对于社 区心理、社区问题T作方法或T作过程,其研究应以事实的发 现、理论的应用、问题的澄清等三者为目标,所有的研究设计
报告,均应不止于了解社区,了解问题,并应根据调查研究 的所得透过人员的专业知识,加以判断,提出建议,以求达 成一面了解社区、一面有助于社区发展,或一面了解社会、 一面有助于社会进步的双重目标。因此,求知即所以求用, 或求知与求用的密切配合,似亦为现代社区研究T作的新的 方向之一。 (3)社区研究方法的转变:从质的描述趋向于质的最 化。社区研究的方法,自社会学家葛尔宾、林特、华纳以来, 一向注重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深度访问法、全面参与法或实 地T作法等。社会学家们将以上这蝗方法统称之为质的方法, 以及别于量的分析,认为应用质的方法是采取内在与外在两种 透视法以接近实际的经验世界;质的方法是深入的、洞察的。 但是他们都承认目前质的方法已经不占重要地依,继之而起 的。是一种具有高度统计性的与经过系统设计的调查方法。此 种方法,注重数字和餐度,其所得资料,具体而易于比较。因 此,运用此种方法的研究,不注重于文件的或文字的描述,而 着重于数字的或量化的分析。简言之。它是一种质的量化,是 一种可以用作比较观察以表达事实情况的方法。白欧美等国推 行社会指标运动以来,对社Ⅸ质变的量化研究,大有裨益。因 为这种量化指标既可以度量社会与个人的客观情况,如犯罪、 流动、卫生等,也可以度餐生活经济中的主观感觉.如满足、 愿望、疏离等。加以现在电脑科学的兴起,使得研究者对于描 述社区生活在质的量化方面,更有进展。但目前仍有人认为. 社区研究不能等靠量的分析,因为事实毕竟不具备同定的含 义,必须与研究者的理论观点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因此,他 们主张在社区研究中观察与体验仍是不可或缺的。 中同社会学者们在20世纪后期蓖建社会学理论中,并没有 停留在对社区定义、特征、类型、功能的一般性探讨上,而是 很快结合对城市化、小城镇建设、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等莺大 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向世人奉献r不少有益而且有中同社 会主义特色的社区理论成果。其中,社Ⅸ建设概念的提出和应 用,以及社区建设理伦体系的逐步建立便是突出的代表。 不论是西方的社区理论探索,还是当代中国的社区建设需 要,对于社区的理论研究都已日益显现出一系列重要价值。首 先通过对社区研究,可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从而把握人类社 会的变迁和发展规律;通过社区研究,可以为社会规划和社会 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社区研究.可以为社会学的学科建 设提供丰富的材料和信息。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功 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学所 要研究的概念、范畴和规律,都町以在一个社区罩找到丰富的 原型。通过对社区的实地调查和研究。积累大量而丰富的材料 和信息,科学的概括、提炼和修正才有可靠的基础。只有这样 形成的理论,才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才能对人类社会 实践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要探索与建构具有中 国特色的社氏建设理论体系,不仅耍要解决指导思想和指导原 则问题,还要解决理论建设问题。社区建设事业的发展,呼唤 着社区建设理论的建设,而社区建设理论的建设,又促进着社 区建设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