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策略周永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策略周永良
发布时间:2023-06-16T00:12:36.04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7期作者:周永良[导读]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小学科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注重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
本文从新时期小学科学教育的内涵、目标、现状和问题出发,探讨了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为小学科学的教学提供一定帮
助。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东关小学
摘要: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小学科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注重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
本文从新时期小学科学教育的内涵、目标、现状和问题出发,探讨了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为小学科学的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科学素养;教学策略
一、新时期小学科学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而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应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实践和科学态度四个方面的内容。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小学科学教育是指以小学生为主体,以小学科学课程为核心,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和途径,使小学生在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究自然和社会规律、运用自然和社会知识、参与自然和社会活动等方面获得基本的经验和能力的教育过程。
二、新时期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小学科学教师是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
首先,小学科学教师总量不足,供需缺口较大。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推进和小学生人数的增加,小学科学教师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培养机制的缺失,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供给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量,导致了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小学科学教师短缺现象。
其次,小学科学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事其他学科教学的教师兼任科学教学,另一种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的专业化科学教师。
前者占据了绝大多数,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往往难以胜任科学教学的要求;后者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但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
(二)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和教材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是指小学科学教育所涉及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规律、知识、技能、方法等,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
而小学科学教材是指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编写的用于指导小学科学教与学的书籍、软件等,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
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和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小学科学教育的效果。
目前,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有些知识点过于零碎、孤立,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有些知识点已经过时或不符合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不能反映新时期的社会需求和科技趋势,也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也有的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缺乏多元性和开放性,有些知识点过于单一、固定,没有充分考虑地域、文化、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和多样性,也没有给予小学生足够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多元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优化小学科学教学,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科学实验或骨骼打印机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过程及结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水力发电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了解水力发电的原理、组成及相关术语等知识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形成了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样有利于他们在日后的科学研究中更快探索问题的答案。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实验,如制作水轮发电机等,并让学生分组进行小调查,如调查当地水电站的建设、水力发电在生活中的应用等,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作用,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以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科学方法
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科学现象和规律,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课外空间,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问题。
教师应该根据实验的目的和难度,选择合适的实验方式,如演示实验、验证实验、探究实验等,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或部分环节,体验实验的乐趣和收获。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习惯,如使用仪器、观察记录、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规范。
例如,在教授《电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电池、导线、灯泡等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简单的电路,并观察灯泡是否亮起,从而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用两节电池点亮两个灯泡、如何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尝试,发现并总结电路的规律。
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联系日常实际,培养科学观念
生活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沃土,也是科学知识应用的归宿。
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感受是他们理解科学知识的主要依据。
小学科学教学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或常见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并解释其中蕴含的科学规律,让学生将所学科学知识在现实中加以运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
例如,在教授《水的状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与水状态变化相关的现象,如冰箱里的冰块、水壶里的开水、窗户上的水珠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发生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掌握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加科学知识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
(四)培养创新思维,指导学生注重观察
创新思维是指在科学探究中,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假设、方案、方法等,能够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技术、产品等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素养的高级表现。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他们需要教师的激励和引导,才能将其转化为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学生注重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从而实现科学知识的创造和应用。
例如,在教授《风力》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风力的作用,如风车、风筝、风扇等,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风力来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和建议,如可以用风力来制作音乐、画画、移动物体等,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风力装置,并展示给同学。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要求,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联系日常实际,培养科学观念,加强教学点拨,培养科学思维,开展科学探究实验,培养探究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子旋.挖掘信息技术资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微课程资源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名师在线,2021(16):81-82.
[2]王家乾.探讨小学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8(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