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排演中篇评弹的体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奖和表演大奖。 但荣誉只代莉 去。 不值得沾沾目喜 , 我想通
不妥 , 但一时无人能给予正确的辅导。 事后通过收集其他书 目和剧种的表演资料 , 形象得到了纠正 。在排练过程 中。 几 乎每位演员的“ 说、 噱、 弹、 唱、 演” 都会得到 其他演员的共 同
切磋 、 关注 , 畅所欲言 , 集思广 益 , 期望达到最佳 的演出效 果, 氛围可喜 。
不了几部长篇书 目。 长篇书 目多有现成的“ 译本” , 因此相对
而言 , 承担中篇书 目可为演员提供更多的二度创作机会 。
营造 团队集体 研修 评 弹艺 术的 氛 围
我们排演 中篇评弹 , 当一位演员演 出时 , 其他演员均当
业内有 人认 为 ,在 目前评弹艺 术不 太景 气 睛况下 , 通过创 作 中篇 来锻炼 队伍 、 凝 聚人心 、 提高 技艺 、 扩 大影
好。有人说 , 孙武能写兵书 , 是文人。有人说 , 他带兵西破强
楚, 是武将 , 各执一词 。后 来团领导组织全体演员去穹窿山
茅蓬坞 , 当大家看到孙武腰佩利剑 , 一手捧书 , 一手捋髯 的
3 0万人次 , 这种 创新 的演 出形式就是 中篇评弹 。 中篇评弹是将一个完整的故事 , 分成 三、 四回书 , 由演
塑像形象 , 顿时达成 了共识 , 决定借鉴戏曲文武须生给孙武 定位。又如 , 一位青年演员在剧中扮演 内侍 , 初排时遭到其
他演员异议 ,认为采用清朝 的太监动作演春秋时期的内侍
员多人 , 在两 、 三个小时 内全部说完的评弹演出类型 。 具有 故事 完整 、 内容 精炼 、 题材多样 、 演 员多采 、 受 众面 广等特 点。 在社会 文化 日趋多样 , 时代节奏 日益加快 的今天 , 中篇 评弹 已成为评弹艺术观赏 、 传承与发展的极佳形式 。 我团近年来创作排演了《 香山侍郎》 、 《 吴宫遗 } 艮 》 、 《 孙武 与胜玉》 、 《 洞庭碧螺春》 等数部中篇 , 受到广大听众好评 , 在 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和江苏省 曲艺节上也连连获得节 目大
子” 是演员的再创作过程 , 要反反复复 、 一字一句地推敲 、 揣
以及诸多因素的制约 . 评弹界师承传艺的传统遇到 了极大
的困难。长篇评弹《 描金凤》 、 《 珍 珠塔》 、 《 玉蜻蜒》 等书 目, 还想像过去那样 , 靠老艺术家手把手传承 , 已不可能。年轻 代的评弹演员由于种种 原因 , 先天不足 , 功底不实 , 已是
一
客观的现实 , 他们 都要求艺术上有 进步 , 但光靠 自身跑码 头, 增加演出实践 , 毕竟还有 欠缺 , 他们渴望能经常得到老 师的继 续教育 , 。中篇评弹排演形式的特殊 『 生, 为争取更多
的前辈名师名家给演 员传授 、 辅导创作了条件 。我 团四部
摩、 修 改、 调整 , 使演 员逐渐进入角色 的内心深处 , 去体会 、 去感受 , 直至真正融入角色 , 准确 、 自然 的表达人物。为此 , 演员要做大量的“ 案头 ” 工作 。 二度创作的过程 , 对提高 自身 的文化素质及创作能力十分有效 。整个艺术生涯 中演员说
中篇评弹的排演 曾邀 请到 陈希安 、 江文兰 、 张振华 、 赵开生 等名师名家 , 前后 进行了无数次 的辅导 , 这些导 师出 自各 个 门派 , 可谓博采众长 。他们的辅导和指点润物无声 , 传艺 无形, 切切实实在把 评弹艺术“ 说、 噱、 弹、 唱、 演” 的真经传
给我们 。
演员沙龙 剧 影 月 报
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排演 中篇评弹 的体会
●钱国华
苏州评 弹的书 目历 来以长篇为 主 ,一部 书少则几 十 回, 多则几百 回。五十年代初 , 上海 市人民评弹工作 团( 现 上海评弹 团) 打破常规, 创 造了一种由三回书组成 。 用一 个 晚会时间演完的新书 目 《 一定要把淮河修 好》 。1 9 5 2年 4
轻听众 的欢迎和 赞许 。这也许就算是一次成功的创新 。
所 以评 弹演 员既要掌握好评弹传统 的说 嚎弹 唱技 艺 。 打 好基础 , 更要不 断地思考和学 习 , 对 评弹的唱腔 在继承 优 秀传统 的基础 上 , 勇于创新且善 于创新 , 使 自己的表演 在 不断 地艺术实践 中, 努力走向完美。
过谈以下一些体会 . 抛砖 引玉 . 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通过中
篇评弹的编 、 排、 演实践继承好评弹这 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争 来更 多名 师名 家 的传授 指点
评弹属于 口头传承艺术 , 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纷纷故去
激 发 演 员 积 极 投 入 创 作 实 践
戏 曲剧 目的排练 , 以导 演为中心 , 评弹剧 目的排练 , 以 演员 为中心 。要把评 弹剧本搬上舞 台 , 从“ 平 面” 变 为“ 立 体” , 就要通过演员们的二度创作 。把评弹文字本译成通俗 易懂 , 朗朗上 口的演 出本 , 圈内人称之为“ 译本子” 。“ 译本
月该书 目在上海沧州书场首演 , 其崭新 的形式和生 动的情 节在 广大听众 中引起轰动 , 前后共 演出了 3 0 0场 , 听众达
评委 , 当场给予评点。通过相互观摩 , 互相指正 , 共同探讨 , 扬长避短 , 取长补短 , 尽可能使每个演员最优秀的一面呈现 给观众 ,中篇评弹排练犹如全团演员集中在一起研 修评弹 艺术。中篇 《 孙武与胜玉》 初排 时 , 对孙武的人物定位定不
响, 是明智之举 , 我深有 同感 。
造一个胆怯 、 懦弱 、 内心矛盾 而又 百般 无奈的周萍的形象 。 因此 , 在我完成演 出时 , 我 自己也无 法找出哪 旬唱腔是 旧
的, 哪句唱腔是新的 , 只觉得这样处理 似乎比较适宜 , 更符 合此情此 景下的周 萍。令我欣慰 的是 , 演 出不但得 到了老 听众的认 可 ; 在高校 为大学生们演 出时 , 更得 到了这批 年
不妥 , 但一时无人能给予正确的辅导。 事后通过收集其他书 目和剧种的表演资料 , 形象得到了纠正 。在排练过程 中。 几 乎每位演员的“ 说、 噱、 弹、 唱、 演” 都会得到 其他演员的共 同
切磋 、 关注 , 畅所欲言 , 集思广 益 , 期望达到最佳 的演出效 果, 氛围可喜 。
不了几部长篇书 目。 长篇书 目多有现成的“ 译本” , 因此相对
而言 , 承担中篇书 目可为演员提供更多的二度创作机会 。
营造 团队集体 研修 评 弹艺 术的 氛 围
我们排演 中篇评弹 , 当一位演员演 出时 , 其他演员均当
业内有 人认 为 ,在 目前评弹艺 术不 太景 气 睛况下 , 通过创 作 中篇 来锻炼 队伍 、 凝 聚人心 、 提高 技艺 、 扩 大影
好。有人说 , 孙武能写兵书 , 是文人。有人说 , 他带兵西破强
楚, 是武将 , 各执一词 。后 来团领导组织全体演员去穹窿山
茅蓬坞 , 当大家看到孙武腰佩利剑 , 一手捧书 , 一手捋髯 的
3 0万人次 , 这种 创新 的演 出形式就是 中篇评弹 。 中篇评弹是将一个完整的故事 , 分成 三、 四回书 , 由演
塑像形象 , 顿时达成 了共识 , 决定借鉴戏曲文武须生给孙武 定位。又如 , 一位青年演员在剧中扮演 内侍 , 初排时遭到其
他演员异议 ,认为采用清朝 的太监动作演春秋时期的内侍
员多人 , 在两 、 三个小时 内全部说完的评弹演出类型 。 具有 故事 完整 、 内容 精炼 、 题材多样 、 演 员多采 、 受 众面 广等特 点。 在社会 文化 日趋多样 , 时代节奏 日益加快 的今天 , 中篇 评弹 已成为评弹艺术观赏 、 传承与发展的极佳形式 。 我团近年来创作排演了《 香山侍郎》 、 《 吴宫遗 } 艮 》 、 《 孙武 与胜玉》 、 《 洞庭碧螺春》 等数部中篇 , 受到广大听众好评 , 在 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和江苏省 曲艺节上也连连获得节 目大
子” 是演员的再创作过程 , 要反反复复 、 一字一句地推敲 、 揣
以及诸多因素的制约 . 评弹界师承传艺的传统遇到 了极大
的困难。长篇评弹《 描金凤》 、 《 珍 珠塔》 、 《 玉蜻蜒》 等书 目, 还想像过去那样 , 靠老艺术家手把手传承 , 已不可能。年轻 代的评弹演员由于种种 原因 , 先天不足 , 功底不实 , 已是
一
客观的现实 , 他们 都要求艺术上有 进步 , 但光靠 自身跑码 头, 增加演出实践 , 毕竟还有 欠缺 , 他们渴望能经常得到老 师的继 续教育 , 。中篇评弹排演形式的特殊 『 生, 为争取更多
的前辈名师名家给演 员传授 、 辅导创作了条件 。我 团四部
摩、 修 改、 调整 , 使演 员逐渐进入角色 的内心深处 , 去体会 、 去感受 , 直至真正融入角色 , 准确 、 自然 的表达人物。为此 , 演员要做大量的“ 案头 ” 工作 。 二度创作的过程 , 对提高 自身 的文化素质及创作能力十分有效 。整个艺术生涯 中演员说
中篇评弹的排演 曾邀 请到 陈希安 、 江文兰 、 张振华 、 赵开生 等名师名家 , 前后 进行了无数次 的辅导 , 这些导 师出 自各 个 门派 , 可谓博采众长 。他们的辅导和指点润物无声 , 传艺 无形, 切切实实在把 评弹艺术“ 说、 噱、 弹、 唱、 演” 的真经传
给我们 。
演员沙龙 剧 影 月 报
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排演 中篇评弹 的体会
●钱国华
苏州评 弹的书 目历 来以长篇为 主 ,一部 书少则几 十 回, 多则几百 回。五十年代初 , 上海 市人民评弹工作 团( 现 上海评弹 团) 打破常规, 创 造了一种由三回书组成 。 用一 个 晚会时间演完的新书 目 《 一定要把淮河修 好》 。1 9 5 2年 4
轻听众 的欢迎和 赞许 。这也许就算是一次成功的创新 。
所 以评 弹演 员既要掌握好评弹传统 的说 嚎弹 唱技 艺 。 打 好基础 , 更要不 断地思考和学 习 , 对 评弹的唱腔 在继承 优 秀传统 的基础 上 , 勇于创新且善 于创新 , 使 自己的表演 在 不断 地艺术实践 中, 努力走向完美。
过谈以下一些体会 . 抛砖 引玉 . 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通过中
篇评弹的编 、 排、 演实践继承好评弹这 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争 来更 多名 师名 家 的传授 指点
评弹属于 口头传承艺术 , 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纷纷故去
激 发 演 员 积 极 投 入 创 作 实 践
戏 曲剧 目的排练 , 以导 演为中心 , 评弹剧 目的排练 , 以 演员 为中心 。要把评 弹剧本搬上舞 台 , 从“ 平 面” 变 为“ 立 体” , 就要通过演员们的二度创作 。把评弹文字本译成通俗 易懂 , 朗朗上 口的演 出本 , 圈内人称之为“ 译本子” 。“ 译本
月该书 目在上海沧州书场首演 , 其崭新 的形式和生 动的情 节在 广大听众 中引起轰动 , 前后共 演出了 3 0 0场 , 听众达
评委 , 当场给予评点。通过相互观摩 , 互相指正 , 共同探讨 , 扬长避短 , 取长补短 , 尽可能使每个演员最优秀的一面呈现 给观众 ,中篇评弹排练犹如全团演员集中在一起研 修评弹 艺术。中篇 《 孙武与胜玉》 初排 时 , 对孙武的人物定位定不
响, 是明智之举 , 我深有 同感 。
造一个胆怯 、 懦弱 、 内心矛盾 而又 百般 无奈的周萍的形象 。 因此 , 在我完成演 出时 , 我 自己也无 法找出哪 旬唱腔是 旧
的, 哪句唱腔是新的 , 只觉得这样处理 似乎比较适宜 , 更符 合此情此 景下的周 萍。令我欣慰 的是 , 演 出不但得 到了老 听众的认 可 ; 在高校 为大学生们演 出时 , 更得 到了这批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