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模拟试题
一、基础(17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7分)
中华古诗文里尽是创作者的智慧和深情。

“黄发chuí tiáo,并怡然自乐”,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中,人们的生活安适、和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幽寂映忧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美好的事物可望而不可即,凄美中不减的是人们追寻梦想的热情;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扫离别诗的悲戚之感,给人们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虽然投赠问路,心怀忐忑,但盛唐恢宏páng bó的气势犹存。

中华古诗文似一盏盏明灯,照亮着每一个为理想打拼的人。

(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悄怆( ) 溯洄( ) chuí tiáo( ) páng bó( )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唐代诗人。

B.《核舟记》是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叙描写,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填空。

(10分)
诗文寄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陶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男子对美丽女子的无限爱慕之情;《子衿》中(3)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刻骨铭心的思恋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4)“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王勃以豁达、积极的心态对远行友人的劝慰之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5)“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孟浩然渴望得重用的求仕之情。

二、阅读(59分)
(一)(9分)
《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

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

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

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

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

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

他说:“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固为胜,但是司马
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

烦省相差如此之远,班固那里赶得上司马迁呢!”
3.上面文段选自名著《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
撰写的一部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著作。

(3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宫刑,他发愤努力,忍辱著《史记》。

他在《报任安书》里说他的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史记》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体例有五: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鲁迅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晋代张辅认为《汉书》叙事太过于繁琐,比不上《史记》。

D.《史记》《汉书》都是经典的史书,是“正史”的源头,二者各有特色,《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

5.“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

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3分)
(二)(8分)
听流人水调子①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②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被贬赴龙标(今湖南黔阳)途中。

流人,即流落江湖的艺人。

水调子,即《水调歌头》,属乐府商调曲,曲调哀切。

②分付:交给,安排。

6.本诗首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气氛?(5分)
7.末句写客“泪痕深”,请简析其流泪的复杂原因。

(3分)
(三)(16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乙】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

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

已学歌,歌罢又哭。

其母问曰:“儿何悲?”应曾曰:“儿无所悲也,心自凄动耳。


所弹古调百十余曲,大而风雨雷霆,与夫愁人思妇,百虫之号,一草一木之吟,靡不于其声中传之。

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泪之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应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节选自《虞初新志·汤琵琶传》,有删改)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_ (2)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
(3)闻歌声辄哭____________ (4)靡不于其声中传之____________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

10.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分)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泪之无从也。

11.根据两文内容填空。

(4分)
【甲】文介绍了核舟的①____________部分,以②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乙】文介绍“汤琵琶”的高超技艺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正面描写的语句是:③“______________”;侧面描写的语句是:④“__________________”。

(四)(7分)
材料一:2022年11月30日,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正式上线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

这是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实现像人类一样聊天交流。

它能够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会话聊天、问题咨询、文本创作、邮件撰写等。

同时,ChatGPT还具有一定的代码书写功能。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一些基本的重复工作就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摘编自《ChatGPT功能这么强大 你的“饭碗”还保得住吗?》,2023.2.8中国网)材料二:ChatGPT比其他聊天机器人能更好地理解对话语境,并在生成文本时考虑到先前的对话内容,输出更符合语言逻辑与人类价值观的高质量文本。

同时还增加了代码理解和生成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实用性,拓宽了应用场景。

它兼具实用性与功能性,被视为有史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应用之一。

虽然目前的ChatGPT还不能为我们的生产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但是它代表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用户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可以参与生产过程的对象,同时人工智能由“幕后”转向“台前”,在现实中进入用户的生活。

(摘编自《ChatGPT爆红 AI大规模商用离我们还有多远?》,2023.2.8《证券日报》)材料三:专家表示,ChatGPT也正经历着“成长的烦恼”。

目前它无法进行自我创新,这就导致其无法更加深入地理解逻辑思维。

其技术路线与人脑学习原理有差别,可能存在因算力资源有限和算法限制造成的瓶颈。

受限于模型化的学习资料,它并不能保证其答案的准确性,可能会对使用者产生误导。

它最大的隐患在于数据缺乏,对于大数据与算力的强依赖将限制其快速发展,想获得更广泛的数据或将面临隐私安全、经济、技术等一系列难题。

此外,超预期的新应用、新模式可能带来知识产权等风险,这也引发了市场的担忧。

但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

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也拥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发展空间。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ChatGPT具有一定的代码书写功能,不久的将来,一些基本的重复工作就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B.ChatGPT兼具实用性与功能性,被视为有史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应用。

C.ChatGPT目前面临的最大隐患是无法进行自我创新,无法更加深入地理解逻辑思维。

D.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拥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发展空间。

13.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ChatGPT有哪些优势。

(4分)
(五)(19分)
怒绿
刘心武
①那绿令我震惊。

②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
分杈处撞断。

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那一天,天气很冷,我走近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还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

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

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

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

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那残株上,竟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

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乎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③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

记得三十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被
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

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神髓。

④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曾在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取材类似的绘画;再后来有机会
到国外的各种美术馆参观,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各种风格,都曾创作过断株重长
新枝新芽的作品。

这令我坚信,尽管各民族、各文化之间存在着若干难以共约的观念,但整个人类,在
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⑤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他作于1938 年的素墨画,画上题有四句诗:“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

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这幅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
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

是啊,不管是狂风
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
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中那不可被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
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

⑥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国槐,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
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
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为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是的,怒绿!
⑦那绿令我景仰。

(有删改) 14. 请将文中的“我”对那棵国槐的感情变化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2 分)
心悸气闷→(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
15. 根据要求答题。

(6 分)
(1)那一天,天气很冷,我走近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还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 分)
(2)记得三十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被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抖擞”一词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3 分) 16. 有同学在研读本文第⑤段时,查阅到下面的资料后,认为丰子恺漫画中“春来怒抽条”的“怒”比刘心武《怒绿》中的“怒”有更丰富的内涵。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作简要分析。

(4 分)资料一:“怒”的意思有:①愤怒;②形容气势很盛,如“怒号”;③超过;④奋举,突起,如“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⑤谴责,如“怒言”。

资料二:在目睹祖国遭受的种种磨难之后,丰子恺到处奔走,从事抗战宣传工作,有一天他发现一棵被人砍伐大半截却生机不绝的大树,触景生情,联想到: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吗!于是,他以这棵大树为题材画了一幅漫画,并题诗:“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

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资料三:
选自丰子恺《大树画册》
17.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第⑥段画线句中的“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中的“非同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

(4 分)
18. 本文充满美感和诗意,其中有国槐的生命之美、作者的人性之美和哲思之美。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你对这些“美”的理解。

(3 分)
三、综合(14分)
19.在春暖花开的日子,班级开展了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春天是四季中惹人情思的季节。

走进古诗苑,你会收获许多咏春的佳句。

请你在以下诗句中,选出
两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 )(3分)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在已选出的两组诗句中任选一组,请从运用感官描写的角度说说诗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这样描写
的好处是什么。

(4分)
(3)古诗讲究炼字,使诗句准确生动。

请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3分)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 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对于诗文横线处要填入的字,有人认为“随”恰当,有人认为“入”更合适。

你选择 ,理由: 。

20.校学生会举行“知传统•传文明”系列活动,请按要求修改活动通知。

(4分)
通 知
各位同学:
近年来,抛弃传统、追捧洋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

校学生会决定在八年级开展“知传统•传文明”专体活动,以期达到催人奋进,促人猛醒,引人深思的目的,用文化自信荡涤不良之风。

请大家于1月3号下午3点准时参加。

校学生会
2020年1月2日
(1)通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2)画线句子有语病,可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知在内容上有一处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公园里,群花争妍。

爸爸与女儿漫步其间,女儿忽然指着前方一朵花说:“那朵花好丑啊!”爸爸微笑不语,只是示意她离那朵花近一点儿。

她虽不情愿,但还是驻足花前。

正有轻风拂过,淡淡花香入鼻,浸润心田,她愕然。

爸爸又笑着说:“其实,每一朵花都有它独特的美,独特的价值。

人与花一样,既不要看轻别人,也不要看轻自己。

”女儿若有所思……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等敏感信息,要有真情实感。

答案
1.(1)qiǎo chuàng sù huí 垂髫磅礴
(2)A
2.(1)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2)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3)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4)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5)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3. 经典常谈朱自清传统经典文学作品
4.B
5.《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持兵揖”的动作描写和“介胄之士不拜”的语言描写是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

另外还通过霸上、棘门与细柳营的对比,以及文帝的赞叹,从侧面突出周亚夫是一位刚正不阿、恪尽职守的真将军。

6.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气氛:凄清、冷寂
7.①晚年贬官远赴外地,离别亲人朋友,容易牵动愁情而流泪;②流落江湖的乐人演奏了哀切的水调子,与诗人被冷落的心境相吻合,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因而流泪;③看到秋景产生的凄凉之感而流泪。

8. (1)靠近 (2)弯曲 (3)就,便 (4)没有
9. (1)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2)(汤应曾)自幼喜欢音乐,一听见歌声就哭。

10.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泪之无从也。

11. (1)船头(船首) (2)空间顺序 (3)靡不于其声中传之 (4)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
涕泪之无从也
【乙参考译文】汤应曾,邳州人,擅长弹奏琵琶,所以人们称他为“汤琵琶”。

他自幼喜欢音乐,一听见歌声就哭。

后来学习唱歌,每次唱完又哭。

他的母亲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而悲伤?”汤应曾说:“我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事,只是内心感到凄楚罢了。


(汤应曾)曾弹奏的古调有一百多首,大到狂风暴雨雷霆乍响,小到愁人思妇哀怨泣诉,各种昆虫的低鸣,一草一木的随风微动,没有不能从他的乐声中表达出来的。

他对自己弹奏《楚汉》一曲的技艺感到非常满意,(他弹奏的《楚汉》)让听到乐曲的人刚开始兴奋,接着恐慌,最后无可名状地流下眼泪。

他的琵琶曲就是如此让人感动。

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到淮浦一带,有桃源人见到他后很同情他,带着他和他的母亲一同到了桃源。

后来就不知道他的下
落了。

12. D 点拨:A.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可知,本项缺少限定词“也许”,表述与原意不符。

B.
根据材料二“它兼具实用性与功能性,被视为有史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应用之一”可知,
本项缺少限定词“之一”,表述与原意不符。

C.根据材料三相关内容可知,本项对ChatGPT面临的最大隐患表述有误。

13. ①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实现像人类一样聊天交流。

②具有一定的代码
书写功能。

③能更好地理解对话语境,考虑先前的对话内容,输出高质量文本。

④增加了代
码理解和生成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实用性,拓宽了应用场景。

14. (1)惊喜(2)景仰
【点拨】本题考查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第(1)空,根据第②段中的关键句“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那残株上,竟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可得出:惊喜。

第(2)空,根据第⑦段“那绿令我景仰”可得出:景仰。

15.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这棵国槐遭遇车撞的悲惨情景,与下文
国槐第二年春天抽出新芽的情况作对比,突出了国槐生命力的顽强。

【点拨】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比作“泪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这棵国槐遭遇车撞的悲惨情景,与下文国槐第二年春天抽出新芽的情况作对比,突
出了国槐生命力的顽强。

(2)“抖擞”的意思是“振作”,常用来形容人的精神好,这里用来形容古柳,形象生动地表现
出了古柳的绿枝蓬勃有力的特点,赞美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点拨】赏析词语时,首先,要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点明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从表
现事物特点、作者情感等角度去分析。

16. 同意。

理由:丰子恺漫画中的“怒”和刘心武《怒绿》中的“怒”都表现了生命向上生长
的旺盛气势、蓬勃气象以及一切善良美好的生命面对邪恶灾难时那不可被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

但刘心武《怒绿》中的“怒”仅从个人角度出发,思考生命,赞美生命。

而丰子恺漫画中的“怒”
还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包含着救亡图存的“怒号”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怒言”,象征着中华
民族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

【点拨】联系资料一中“怒”的含义和资料二中丰子恺作画的时代背景“在目睹祖国遭受的种
种磨难之后,丰子恺到处奔走,从事抗战宣传工作”以及资料三中大树的形象可知,丰子恺漫画
中的“怒”,不仅赞颂着生命的力量,还包含着对日本侵略者的谴责以及向中华民族发出的奋起
抗争的呼喊。

本文中的“怒”与丰子恺漫画中的“怒”有同也有异,同在都赞颂了生命的蓬勃力量及一切善良美好的生命面对邪恶灾难时那不可被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

异在丰子恺漫画中的“怒”在赞美生
命的基础上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谴责,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呼喊。

回答时先表明“同意”的观点,
然后结合以上分析阐述理由。

17. 遭遇悲惨:那棵国槐被吊车撞断,几乎性命不保。

生命顽强:被吊车撞断后,那棵国
槐抽出新枝,奋力生长。

【点拨】根据文章第⑥段中的“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可知这是赞美“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国槐”;根据第②段中的“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可知,那棵国槐遭遇悲惨,被吊车撞断,几乎性命不保;再根据“谁知暮春的一天……几乎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可知,那棵国槐生命顽强,被吊车撞断后,抽出新枝,奋力生长。

18. ①那棵国槐被吊车撞断,几乎性命不保,第二年,它却抽出新枝,奋力生长,这体现
了国槐的生命之美。

②“我”同情那棵不幸的国槐,从被劈掉一半的古柳身上受到鼓舞和激励,顺利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这体现了“我”善良而坚忍的人性之美。

③“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这体现了哲思之美。

【点拨】根据第②段中的“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几乎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可知,那棵国槐被吊车撞断,几乎性命不保;第二年,它却抽出新枝,奋力生长,这体现了国槐的生命之美。

根据第②段中的“令我心悸气闷”和第③段中的“记得三十多年前……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可知,“我”同情那棵不幸的国槐,从被劈掉一半的古柳身上受到鼓舞和激励,顺利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这体现了“我”善良而坚忍的人性之美。

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可知,“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这体现了哲思之美。

19.(1)AD 
(2)示例D 这两句写仰视所见,莺在鸣,燕在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传达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

(3)示例随 一个“随”字,准确地写出了落花轻盈,溪流清澈平缓的特点 
20.(1)①专体 专题
(2)以期达到引人深思,促人猛醒,催人奋进的目的
(3)通知中缺少举行活动的具体地点,应加上。

21.解析:材料中女儿的表现,告诉我们:走近,才会发现不一样的美。

爸爸的话更揭示了深刻的道理:由花及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美和价值,“既不要看轻别人,也不要看轻自己”,即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人,也要学会欣赏自己。

由此,从材料中可以提炼出两个角度:①要善于发现美。

②要学会欣赏美。

在审题的基础上,立意选材。

①发现身边的美。

“发现”是第一次看到或知道,是以前不知道的。

可以写发现某个人的美,如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等。

通过具体的事件或场景表现自己发现的过程,表达自己的感受。

②学会欣赏他人的美。

“欣赏”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认为好,喜欢,表示称赞。

“欣赏”是一个过程,要表达出对这种美的喜欢和赞赏,可以从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