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肛切除上段直肠类癌15例治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7月第26卷第13期
(t=4.80,P<0.01)。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均出现轻微并发症:观察组发生5例(17.2%),其中腹胀腹泻2例,呃逆、反流、吸入性肺炎各1例。
对照组发生6例(20.7%),腹胀腹泻、营养不良各3例。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
3 讨论
阿尔茨海默病严重患者因吞咽困难或拒绝进食而不能自理进食给药,鼻饲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替补方式。
鼻饲过程中需要注意选取效果显著的插管方法,规范导管插管长度、鼻饲体位及模式、鼻饲管固定方法和留置时间等,提高鼻饲插管的成功概率和预防鼻饲并发症的发生[2]。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第4周主动进食服药率明显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未明显增加。
本文采取定时鼻饲促智药、抗精神病药物及治疗躯体疾病药物和分次匀速鼻饲肠内营养液。
既往研究表明,分次匀速鼻饲肠内营养液较安全,能够极大预防并发症的发生[3]。
分次匀速的鼻饲方式能使营养液随胃肠道蠕动匀速地进入小肠,让胃肠道逐渐适应这种营养供给方式,保证患者对营养的吸收,同时有利于维持患者胃肠道功能,有效避免长时间静脉注射引起患者胃肠道功能不全的情况。
另外,鼻饲还能有效减少患者胃内容物反流、腹胀腹泻等并发症的发生[4]。
相较于注射量及注射速度均不易控制的肌内注射给药方式,定时鼻饲治疗药物则能有效避免速度与剂量的偏差,保证患者的疗效,更有利于患者拒药、拒食情况的自主改善。
参考文献
[1]胡延秋,程云,王银云,等. 成人经鼻胃管喂养临床实践指
南的构建[J]. 中华护理杂志,2016,51(2):133.
[2]刘书平. 鼻饲患者的临床护理进展[J]. 职业与健康,2012,28
(13):1654.
[3]王健红. 不同鼻饲方式对高龄老年痴呆患者的效果观察[J]. 齐
鲁护理杂志,2017,23(1):98.
[4]章小华. 不同鼻饲法在脑梗死鼻饲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
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2):28.
(收稿:2018-10-11)
(发稿编辑:张戈薇)
经肛切除上段直肠类癌15例治疗体会滕向龙卢吉英吴婧
直肠类癌是发生于直肠黏膜上皮的嗜银细胞瘤,临床较少见,病情隐匿,早期常无症状,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其生物学行为复杂,多数为良性,但小部分仍具备恶性肿瘤特征,表现为侵袭性生长并可发生转移[1]。
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方式多样,主要依据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合理选择。
现就直肠类癌经肛切除术的手术方式,针对我科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上段直肠类癌患者15例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既往均体健。
肛门指检或肠镜检查发现直肠类癌距肛门10.0cm以上,术前病理确诊为直肠类癌,直肠类癌直径<
2.0cm;排除近端结肠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病变,合并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及精神疾病。
男9例,女6例;年龄30~61岁,平均45岁;因排便习惯改变发现7例,因肛门坠胀发现5例,因体检发现
作者单位:323000 浙江丽水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
通信作者:卢吉英,Email:297250737@ 2例,因便血发现1例;病变部位:直肠前壁7例,左侧壁5例,右侧壁3例。
根据需要完善胸部CT、心电图、全腹部
C T平扫+增强等检查。
1.2手术方法术中全身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俯卧折刀位,常规消毒、铺巾,肛内碘伏棉球彻底消毒肛管、直肠,扩肛至容4指。
肛门牵引器撑开肛管,在类癌左右旁开
2.0cm处与沿直肠走向的纵行方向,分别用3-0可吸收线逐针贯穿直肠黏膜及部分肌层牵引往下提拉,针与针间距2.0cm,牵引的针数以良好暴露直肠类癌为准。
超声刀于瘤体边缘正常黏膜周边1.0cm凝烫标记1周,腔镜分离钳提起肿瘤沿标记线从右向左方向切开黏膜、黏膜下层及部分肌层,完整切除肿瘤。
对于较大的直肠类癌遵循边切开边缝合边牵引原则,3-0可吸收缝线结扎后留线5.0~10.0cm 便于牵引。
标本取下后于清洁纱布上平行展开,并标记上下左右,常规送病理快速冰冻明确肿块边缘及肿瘤基底部情况。
基底阳性者行局部扩大切除术。
观察创面缝合可靠、无出血,退出扩肛器,手术结束。
术后禁食1天后予流质饮食,注意排便控制并预防感染,无不适给予出院。
7
中国乡村医药
1.3 手术结果15例患者均经肛顺利切除病灶,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术中出血1~5ml,平均
2.1ml;手术时间20~45分钟,平均20.5分钟。
术后创口均愈合良好,住院时间3~5天,平均
3.2天。
1.4 术后病理术中冰冻病理基底阳性2例,予局部扩大切除后再次冰冻基底阳性未侵犯肌层,余13例基底均阴性。
术后病理均为直肠类癌,病变局限于黏膜下。
瘤体直径0.5~1.5cm,平均1.1cm。
术后定期随访及检查,未发现复发、转移。
2 讨论
类癌是一种神经内分泌瘤,生长缓慢、低度恶性,是预后相对较好的恶性肿瘤,可表现皮肤潮红、腹痛、腹泻、水肿、哮喘等类癌综合征。
直肠类癌的病因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等有关,直肠息肉、蛋白质及动物脂肪摄入过多、食物纤维摄入不足均是发生直肠类癌的高危因素。
直肠类癌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多表现为肛门、直肠不适,排便不尽感、排便习惯改变,便血、便秘等症状,直肠指检常可触及圆形或类圆形、表面光滑、可移动、质硬的结节,但多数患者确诊时无任何症状。
手术治疗须根据肿瘤大小、是否浸润肌层、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等,选择合理术式。
肿瘤直径小于1.0cm者多经肛门局部切除,肿瘤直径介于1.0~2.0cm、无肌层浸润者,可考虑行经肛切除(联合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内镜下直肠黏膜切除术、内镜下直肠黏膜剥脱术及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
病变局限于黏膜下层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浸润肌层者[2],故发现肌层浸润者须局部扩大切除。
肿瘤直径大于2.0cm者多已侵犯肌层、淋巴结转移、恶性程度大,需行根治性手术包括直肠低位前方切除及腹会阴联合切除[3]。
直肠类癌经内镜下切除术技术发展成熟,但有局限性。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术中暴露良好、损伤小、手术精准、术后复发率低,但手术需要特殊设备且仪器昂贵,医生还须特别培训,技术要求高,基层医院不易推广。
综合考虑,我科选择经肛门上段直肠类癌切除术,经济实用、并发症少、恢复快,且对于基层医院最易实施、掌握及推广。
本组15例经肛切除的技术要点:①对于术前准备有条件的医院须在术前完善超声内镜检查,准确判断肿瘤来源、大小范围、边界、形态、淋巴结、腔外血管与管壁层次、浸润深度等辅助手术方式选择,以便术中精准切除肿瘤、改善预后。
②术中考虑直肠上段肿瘤位置较高、腔隙性,故对手术灯光要求严格,护士须配合默契随时调整光线;患者体位选择多根据直肠肿瘤的生长位置适当调整,笔者常使息肉位于各体位6点钟方向为佳,主要有俯卧折刀位、截石位,必要时侧卧位。
③上段直肠类癌须充分暴露才能达到经肛完整切除,相对低位较困难,好在肠道柔韧性佳可行袖套式折叠,暴露原则是肛门处应用肛肠科扩肛器配套肛门拉钩充分暴露;对于肛门镜不能到达的肠段则如肠镜袖套原理,将肠道尽可能折叠下拉暴露上段肿瘤位置,达到便于操作视野。
④由于肿瘤距肛门距离远,肛门包器械不能很好操作,可考虑选用腔镜器械操作,既满足距离的要求,又能在直视下精细操作,达到良好疗效,且减少损伤、避免术后并发症。
⑤直肠类癌大者为避免术中出血,可在切开黏膜前于直肠黏膜下注射1︰200 000肾上腺素盐水溶液,不仅便于分离肿瘤切除平面,还可减少出血使视野清晰。
⑥肿瘤切除后须行病理冰冻切片检查基底情况,以便随时更换术式或达到更精准的切除。
笔者认为此法优于直肠镜下操作,如肠镜后病理返回基底阳性切除范围不足患者常需二次手术。
⑦标本切除后予上下左右定位,以便病理医生取材诊断并指导手术切除组织是否足够,以便指导定位下一步扩大切除。
⑧一旦直肠类癌有远处转移及术中发现侵犯肌层,需进一步扩大切除或行根治术可能,术前须充分告知患者根据术中情况更改术式可能并签好知情同意书,以便患者有良好心态,提高手术依从性,术前做好肠道准备工作备更换术式。
⑨免疫组化是类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可靠手段,须常规送检;Ki-67对评估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Ki-67阳性率低表明直肠类癌增殖率低、预后好[4]。
参考文献
[1]杨根源,郭晓红,施茜,等. 结扎装置辅助内镜下黏膜下层
切除术与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对照研究[J]. 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2016,25(2):155.
[2]杨晓,吴斌,肖毅,等. 31例直径1~2cm直肠类癌的手术
治疗[J]. 协和医学杂志,2014,5(4):429.
[3]范永田,刘卓,陈贵平. 直肠类癌的诊治进展[J]. 浙江临床
医学,2015,17(6):1027.
[4]朱军. 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医师杂志,
2011,13(10):1433.
(收稿:2018-08-16)
(发稿编辑:张戈薇)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