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审题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审题能力
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准确审题是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保障;如果出现偏题或离题现象,作文的得分就会比较低。

下面我就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审题:
一、紧扣题眼,审清题目的重点
作文审题时,要认真分析题目的关键词句和句型结构,以之为题眼,仔细推敲,准确把握写作重点。

如果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

如:《他(她)真美》的题眼是“美”,我们在写作时必须抓住“美”,写出体现“美”的事件或细节,明确“美”在文中的含义,揭示“美”的本质。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

如:《战胜自卑》的题眼是“战胜”,写作时就必须交代是什么使主人公“战胜”的,“战胜”的过程如何,在“战胜”过程中获得怎样的感受。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在修饰语上。

如:《不寻常的考试》的题眼是“不寻常”,说明这个“考试”是与众不同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考试,而是指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考验,因此要选好写作的对象和材料。

如果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

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不应分别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而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等。

我们还应注意题目中的一些虚词。

如:《他也是我的老师》的题眼是“也”这个虚词。

“也”字说明“他”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学校里给自己传授知识的老师。

而是指在生活中或社会上给自己教诲、技能、处世的道理的人。

因此,我们首先要选准对象,然后重点写出“他”不是老师,却是我的老师的原因。

二、明确要求,审清题目的限制
任何一个作文题目,都有出题者的目的及意图,而出题者的目的及意图或显示或隐含于作文题目及要求中。

要仔细阅读题目以及相关的话题、材料、写作要求、提示语等,它们明确了作文的文体、话题、人称、数量、时间、空间、中心等限制。

如《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个作文题目的限制就有:写作对象——事;写作数量——一件事;取材范围——我身边的事;文章中心——有趣的事;文章体裁——记叙文。

同时还必须思考:什么是有趣的事?所谓“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情,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

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

但是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如:“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迎着初升的太阳……初升的太阳,光芒洒身上,好温暖……初升的太阳,像一位刚出生的婴儿,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初升的太阳很安静却又充满了活力,相比夕阳的美丽,它便少了一份哀伤,多了一份朝气。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将彩霞撒给黎明……”请以“初升的太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这篇作文虽为命题作文——以“初升的太阳”为题,但要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材的基础上作文。

材料中的信息以“初升的太阳”为写作意象,表明了其作本身的作用——新的开始;交待了其特点——温暖;体现了其喻意——像充满好奇的婴儿;写出了其类比义——与夕阳相比初升的太阳安静、充满活力、朝气;展示了其象征意义——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有奉献的精神。

限制中给出了文体选择的自由:除了不能写诗歌外,可根据表达的需要及自己的爱好选择文体,在立意上可充分发挥自主性——立意自定。

通过对作文要求的研读审查,便明确了作文具体要求我们写什么,也提示我们怎样写,从而把握了作文的导向。

三.把握主题,审请题目的寓意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要认真把握作文题目中蕴含的主题,以之为中心,防止跑题、偏题、离题。

有些作文题目直接揭示了主题,例如《爱心》。

有些题目,语意双关,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要考虑其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

如《在阳光下成长》的题眼是“在阳光下”。

写作前必须思考这里的“阳光”指的是什么。

很显然,这里的“阳光”不是指自然界中的阳光,而是指像阳光一样让人感受到温暖的人或事等等。

比如《路》这个题目,可以从字面意义看,可以指任何一条供人行走的路,也可从象征意义去分析,“人生之路”、“奋斗之路”、“青春之路”等等,那就可以扣住“任重而路远”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等主题去发挥。

也可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走通。

再如:《脚印》、《足迹》、《路》、《晨》、《春》、《灯光》、《我的梦》……对于这种题目,关键是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将题目的含义由本义向引申义、比喻义开拓,才能使文章深刻、透彻,有创新!
总之,引导学生在审题中挖掘、提炼隐含信息,可以将文题化笼统为具体,化浑沌为清晰,化远为近,化大为小,链接作者自身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做到有材料可写,有话可说,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实现准确而“有创意的表达”,提高学生作文训练的效能度和写作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