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从表达方式看,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B.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受的文学样式,它还有“美文”“小品文”“随笔”之称。
C. 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D. 戏剧通过矛盾冲突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往往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体知识的掌握。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而不是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
故答案为C
【点评】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三者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而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为“诗三百”。
B. 《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名表,文中以实情、实礼、实事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C. 一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往往是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着钢铁般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的保尔柯察金,《骆驼祥子》中老实坚忍、吃苦耐劳却一步步走向堕落的祥子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集《呐喊》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的先河,许多优秀文章如《孔乙己》《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都被收入其中。
【答案】 D
【解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选自《呐喊》,而是选自《朝花夕拾》。
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时需要平时进行系统的识记,然后灵活运用即可。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是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
”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结,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C. 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如“汉阴”指汉水北岸。
D.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述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答案】 C
【解析】【分析】C.对相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
“汉阴”指汉水南岸。
“阴”指山北水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都属于现当代诗歌。
B. 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C.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分别是以知授人,以事感人的文章。
D.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文均骈散结合,读起来节奏富有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答案】 C
【解析】【分析】“记叙文和说明文则分别是以知授人,以事感人的文章”改为“记叙文和说明文则分别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文章”。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文体常识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5.下列关于戏剧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B. 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时间和空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C. 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其性格。
D. 按照作品类型划分,戏剧可以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这句话分类标准混乱,戏剧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科学幻想剧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
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
李戴,时代混淆等。
6.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作品中祖母形象往往光彩照人。
《童年的朋友》中外祖母把“我”从黑暗中叫醒,领向光明;《月迹》中的奶奶是一位高明的教育家,不断把孩子心灵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B. 寓言给人启迪。
《黔之驴》告诉人们,不能被貌似强大的东西吓到,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愚公移山》启示人们,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C. 细节常常独具魅力。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脱下和穿上军大衣的细节,凸显了他的机智灵活、处变不惊;《百合花》中多次提到百合花被子,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
D. 散文作为一种相对自由的文体,风格多种多样。
有的深沉冷峻,如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有的柔婉清丽,如郭沫若的《白鹭》;有的自然真挚,如巴金的《繁星》;……
【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C项表述不正确,一“脱”一“穿”的细节,是为了遮掩刚才辱骂将军的心冷胆寒的心理,勾勒出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丑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与辨析能力。
解答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
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
7.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
他身上凝聚了那个时代最美好的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
B. 乔纳森·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描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
C. 《童年》的整体基调虽然严肃、低沉,但小说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D. 小说《简·爱》所述故事主要发生在桑菲尔德庄园,因为简·爱以家庭教师身份为罗切斯特的女儿阿黛勒授课,她的生活在桑菲尔德庄园与罗切斯特产生交集,但最终她与罗切斯特分道扬镳。
【答案】 D
【解析】【分析】D项,《简·爱》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简·爱虽然与罗切斯特有过长时间的分离,但她最后又回到了主人身边并和他结了婚。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外国文学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根据作品名称可以回忆作品内容、中心思想、主要故事情节以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从而了解作者的性格特征以及作品人物的形象特点。
作者的国籍、作品年代等信息可以通过技巧加以辨析,识记。
8.词,又称长短句。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名。
阅读下面这首朱服的宋词,你认为最适合做这首词的词牌名的一项是()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阳活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A. 沁园春
B. 渔家傲
C. 破阵子
D. 浣溪沙
E. 江城子
F. 卜算子
【答案】 B
【解析】【分析】这首词,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
这是指渔家傲,作为曲调,原是用于佛曲、道曲。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辨析词牌。
答题时应注意,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代表作有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等。
9.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艾青,现代诗人,其代表诗作有《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等。
B. 普希金,俄国诗人,其代表诗作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由颂》《致大海》等。
C. 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首联和颔联的上下句必须对偶。
D.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
【答案】 C
【解析】【分析】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并没有要求“首联和颔联的上下句必须对偶”。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的相关内容。
考生要在平时注意课本内的注释,注意平时的积累。
10.下列诗句_______不是陆游的。
()
A.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B.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D.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答案】 D
【解析】【分析】“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出自宋代岳飞《满江红》词中的上
阕。
一句名言,影响着百世千秋。
岳飞的《满江红》也激励了百世千秋的能人壮士,谱写了一曲曲抛头颅,洒热血的喋血讴歌。
故答案为:D
【点评】沙场中的功与名;官场中的得与失;人世间的爱和恨;短暂而艰辛所获的功绩,与整体大局而言,犹如“尘与土”之别,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完成大业,尚需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
11.文学常识与名著
(1)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过三年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桑梓是________的代名词,我们认识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________ ,我们了解了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________。
(2)杨志在汴梁买刀时不堪牛二的撩拨将他杀了,后怕连累他人主动去官府自首鲁达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用智逃脱。
你怎么评价这两位英雄好汉的做法?________
【答案】(1)家乡
;陶渊明
;《论语》
(2)我赞美鲁达的做法,他深深知道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败,如果投案自首,等于自投罗网,绝没好下场。
我也佩服杨志的为人,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才称得起真正的英雄好汉。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识记。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
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论语》是一部我国最早的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
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积累能力。
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
该题考查的是对《水浒传》中人物行为的评价能力。
【点评】(1)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2)
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
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
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1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燕》是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海燕之歌》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春天的旋律》.作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著有长篇小说《母亲》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B. 脸谱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来说,红脸代表忠勇;黑岩代表猛智;蓝脸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诈;金脸银脸代表神秘。
C. 《云南的歌会》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边城》。
这篇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歌唱场景。
D.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其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辨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了更使文章辞采缤纷。
【答案】 D
【解析】【分析】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其言行的一本书。
类似于语录体,并不是散文。
本项有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13.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范进中举”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户、张乡绅等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B.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由一个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车夫,变成了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C.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其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个贪婪、阴险的吝啬鬼形象一一葛朗台。
D.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中,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逐渐成长为坚强勇敢、充满爱心的人。
(2)读名著要读懂内容、读出感悟。
请仿照下面演示文稿中的示例,完成相关任务。
(每组二选一,各60字左右)
【答案】(1)C
(2)读懂内容:
示例1:我选(2),巴尔沃(博)亚违抗了王室命令,为得到宽恕,踏上寻找“黄金国”的探险之旅。
结果他首先发现了太平洋。
或:为躲避债务,巴尔沃亚把出逃也当成一次探险,结果他首先发现了太平洋。
而这探险被后世证明为“不朽的事业”。
示例2:我选(3),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冒着风险乘封闭的列车潜回俄国,之后发动了十月革命。
摧毁了一个帝国,改变了整个世界。
读出感悟:
示例1:我选(5),有时一瞬间能决定历史走向。
格鲁希一瞬间的误判(固守成命),导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改变了他自己、拿破仑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
或:贻误紧要关头的那一刹那(错过机缘),就无法成为命运的主人。
我为格鲁希一分钟的错误决定扼腕叹息。
/在重要事情上不能犯错,这以后,无论用怎样的言辞和行动都无法弥补。
格鲁希未及时回援,导致拿破仑兵败,其后虽工作出色,总让人觉得遗憾。
/命运始终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格鲁希固守成命,失去机会没能成就辉煌,而布吕歇尔却及时醒悟,增援惠灵顿,夺得战争胜利。
示例2:我选(6),人应该正确理智对待自己的生命与精力,使它们更有意义。
苏特尔(祖特尔)后半生时间均花费在打官司上,有点可惜。
或:苏特尔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触犯太多人的财产利益,即使得到法律支持,也不会有好结果。
/苏特尔是个悲剧英雄。
虽然他没能要回属于他的工厂等财产,但我觉得他的坚
持不懈与执著令人敬佩。
【解析】【分析】⑴C的说法有误,应该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其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个贪婪、阴险的吝啬鬼形象一一夏洛克。
⑵示例1提示是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示例2是对人物的评价。
根据示例,从⑵⑶或⑸⑹选择一个完成相关任务。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相关知识,要熟悉。
14.学校本月校园文化宣传主题为“和文化”。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结合“和”字字源的解说及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和”字的本义,补全下面的板报内容。
“和”字由“禾”与“口”组成。
“禾”是“龢”的省略,表示用编钟和排箫共同演奏乐曲时,各声部的乐音虽各有不同,但主调协调一致;“口”则表示人们发表言论。
《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为“相应也”。
由此可知,“和”的本义为:________
(2)宣传组的同学撰写了一篇介绍“和文化”的短文。
请你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CCTV曾举办主题为(甲)“汇聚力量,传播文明”的公益广告征集活动。
其中有一则广告让人倍感亲切(乙)——一个稚气敦实的泥塑娃娃拱手道(丙):“和谐中国,雨露滋润,和为贵。
”与此同时,屏幕上现出一个苍劲有力的“和”字。
②“和”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
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便有“”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依一定秩序组成的共同体。
“和”尊重万物之间的差异性,旨在使万物之间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③中华民族是名fù其实的礼仪之邦。
有子曰“”,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若能按照礼的规范和谐相处,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丁)、良好的公共秩序,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④“和”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
“”的主张以治理好本国为前提,通过协调异邦,达到化解冲突、和平共处的目的。
“和”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
Ⅰ对文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和字形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苍劲jìn 名副其实
B.苍劲jìn 名幅其实
C.苍劲jìng 名副其实
D.苍劲jìng 名幅其实
Ⅱ在文中第②③④段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协和万邦②和实生物③礼之用,和为贵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Ⅲ下面对短文中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使用双引号,表明“汇聚力量,传播文明”是特定主题而需要特别指出。
B.(乙)处使用破折号,表明破折号前后的话题发生了转换。
C.(丙)处使用冒号,用在提示性词语“道”的后面,对下文的具体内容进行提示。
D.(丁)处使用顿号,说明“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公共秩序”是并列关系。
Ⅳ第④段结尾画线语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3)同学们在收集“和文化”资料时,发现传统对联常以“和”为主题。
北京孔庙大成殿有一副对联,下联赞颂的就是“和”的宝贵价值。
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
齐家治国,信斯言也,布在方策①;
率性修道致中和, ,譬之宫墙②。
【注释】①布在方策:意思是一切都展示在典籍之上。
②譬之宫墙:此处引用典故,意思是找到了正确的入口,就进入了宫墙之内。
A.天下平得其门者
B.平天下得其门者
C.天下平各行其道
D.平天下各行其道
(4)下面是初二(1)班四位同学在“和文化”班会上的发言,其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和”就是在和同学们发生争执的时候,不强词夺理,能够真诚地聆听别人的不同观点。
B.在我们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喜欢挑拨离间,致使误会不断,这就是不“和”的表现。
C.有人认为“和”是放弃自己的观点,我对此不以为意,实际上“和”是可以求同存异的。
D.面对风云变幻、纷争迭起的国际形势,“一带一路”的倡议,将为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
(5)班级书法角为配合本次活动,要张贴一幅“和”字书法作品,请你从下面四幅作品中推荐幅,并结合作品的书体特征与上文中“和”的内涵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推荐:________
理由:________
【答案】(1)不同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
(2)C;D;B;“和”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愿望;
(3)B
(4)C
(5)推荐:第一幅;理由:这幅作品为行书,如行云流水,潇洒自如,与“和”字的万物相互配合、和谐相生的含义相一致。
【解析】【分析】(1)可根据““禾”是“龢”的省略,表示用编钟和排箫共同演奏乐曲时,各声部的乐音虽各有不同,但主调协调一致;“口”则表示人们发表言论”等内容进行做答。
(2)①苍劲有力—jìng,名fù其实—副。
故选C。
②根据““和”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可知,第一处横线填②;根据“中华民族是名fù其实的礼仪之邦”可知,第
二处横线上填③;根据““和”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可知,第三处横线上填①。
故选D。
③乙处错误,乙处的破折号是对前文的解释说明。
故选B。
④本句缺少成分,应将“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改为“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愿望”。
(3)根据“率性修道致中和”这一结构,可知上联应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据“信斯言也”这一结构,可知下联应是得其门者。
故选B。
(4)C项错误,不以为意:意思是不放在心上,这里应使用不以为然。
(5)“和”的内涵是和谐相生,万物配合,是一种中庸之道,所以所选书法作品要能够体现出这一内涵。
故答案为:⑴不同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
⑵C;D;B;“和”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愿望;
⑶B;
⑷C;
⑸推荐:第一幅;理由:这幅作品为行书,如行云流水,潇洒自如,与“和”字的万物相互配合、和谐相生的含义相一致。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字义题、图文转换题,可通过材料的理解,结两个解释,可知“和”的本义;
⑵本题考查了字音字形、词语运用和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
答题关键是对相关知识点了然于胸,是基础性题目;
⑶对联的基本特点:①字数相等。
②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③词性相对。
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④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此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⑷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
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⑸所给的四幅书法作品,分别为楷书、隶书、行书与草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一幅,抓住其字体特点表述自己喜欢的理由即可。
15.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黄海中学九(1)班决定开展“会诗词·咏经典·信中国”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会诗词】
在班级举行的赛诗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了一首词。
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甲)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