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教案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咕咚》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咕、咚”等 13 个生字,会写“吓、怕”等 7 个字。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咕咚”是什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不要盲目跟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 13 个生字,会写 7 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
体会“咕咚”到底是什么,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森林中各种动物的声音,让学生倾听。
2、提问: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在森林里还会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声音有关的课文——《咕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同桌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重点指导“吓、跟、象”等字的写法。
“吓”:左窄右宽,“口”要写得小一些。
“跟”:左窄右宽,右边“艮”的笔顺是:横折、横、横、竖提、撇、捺。
“象”:上下结构,上面的“⺈”要写得小一些,下面的“豕”要写得宽一些。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木瓜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了什么声音?(咕咚)
指导朗读:“咕咚”要读得重一些,突出声音的响亮。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兔子听到“咕咚”声,有什么反应?(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理解“吓了一跳”“拔腿就跑”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兔子的害怕。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小猴子看到兔子跑,他是怎么做的?(跟着跑)
还有谁也跟着跑了?(狐狸、山羊、小鹿)
他们一边跑一边叫:“咕咚来了!咕咚来了!”
指导朗读:读出动物们的惊慌。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象也跟着跑起来,他遇到了谁?(野牛)
野牛是怎么做的?(拦住大伙问)
指导朗读:野牛的语气要沉稳。
5、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野牛问了什么?(“咕咚”在哪里,你们看见了吗?)
大伙是怎么回答的?(没看见)
野牛又问了什么?(那你们怎么知道“咕咚”来了?)
兔子是怎么说的?(我听见的)
野牛最后是怎么做的?(领着大家去看)
6、学习第八自然段
他们来到湖边看到了什么?(木瓜掉进湖里,发出“咕咚”一声)大伙明白了什么?(“咕咚”原来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五)总结全文,明白道理
1、讨论: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
2、引导学生明白: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不要盲目跟从。
(六)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兔子,听到“咕咚”声,你会怎么做?
2、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七)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抄写生字。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