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古江河》
在古文明中心,有中国文化,也有两河流域的璀璨文明。
在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呼是美索不达米亚,指两河之间的土地,两河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地理位置在今天的伊拉克核心地区。
面积相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地较小,大概只有一个文化圈那么大。
但是和周围文化形成了多元互动。
根据考古发现,距今四五千年的两河流域,也出现了复杂社会的结构。
并且两河流域和中国文化处于平行发展,相互之间没有交流,但是都发展出了复杂社会的结构,有分工,有等级。
不得不说巧合的过分。
6-3 《万古江河》
在新石器时代,形成了六个文化圈。
苏秉琦将中国地区的考古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1.以燕山、长城南北地带为中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今日“中国”的概念,包括的疆域,超越了上述六个文化圈的空间,蒙藏、中亚、西南山地及沿海岛屿又各有自己的文化圈。
苏氏提到的系统,是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几个大地区,不但资料多,发展的线索也较为清楚。
单由这几个文化圈的发展轨迹,已足够呈现中国古代人类文化的聚合过程。
这些文化圈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层峦叠嶂,不在同一个体系内,也和这些文化圈有相当大的关系,因为每个文化圈都产生有自己独特的事迹,虽然后来有融合,但是相关的传说却留存了下来。
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神农开始农业、有巢氏造居室、黄帝创制度、五帝递嬗、尧舜禹举贤禅让等种种故事。
在以前的文献中都是有迹可循的。
前面几节讨论了聚落的形成与扩大,也讨论了新石器文化的区系与文化圈的出现。
村落的社会更为扩大,即超过单一村落的聚落群;另一方面,文化圈的形成也会进而导致相当地区内人民产生文化认同,由此即可凝聚为一个具有共同意识的社群。
以上两项发展,遂是构建复杂社会的条件。
上面这段话之所以引用它,是因为看到构建复杂社会的条件,现在我们是一个统一的社会,但是放眼全球还是有逆全球化的趋势,总体上来看,文明一旦有了交流,势必会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融合,最终形成新的文化,只是这个过程是复杂和漫长的。
在地质学的时间尺度上来看,一万年只是一瞬间。
人类的进化还是非常迅速的。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先形成以礼仪为中心的制度社会,可以称为政治实体,权力基础在于礼仪功能,而后才形成了以军事权威为基础的政治实体。
6-1 《万古江河》
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多样的文化。
有丘陵、山地、平原、江河、大海、
高原、盆地等,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生活文化的塑造也是不同的。
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古代人类的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人类究竟是什么时候展示出文明的特征?智人的演化起源究竟在什么地方?在旧石器时代的几十万年,人类的交叉融合是怎样进行的?在考古学中这些都是需要探寻的秘密。
从旧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关键点是当时的人类开拓了精神领域,已经在石头上面进行适当的美化了,并且还有了死亡之后的灵魂观念。
人类活动第一次可以被称为“文化”,是在人类有能力生产食物之际——不论是农耕还是畜牧。
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人类聚集在一起,逐渐构成社区和社群,这才是人类从合作中迈出了超越一般动物生活的一大步。
我界定的文明,是人类在聚居和固定食物来源的文化基础上,再迈进一步,能做抽象思考的时候。
本节叙述的,则是文明未开展,尚停留在新石器文化的阶段。
5-31《万古江河》
这本书是一位老师推荐的,年纪轻轻在学术领域和行政级别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作为吉林大学优秀校友宣讲时提到这本《万古江河》和《地中海的衰落》这两本书对他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能早点读到这两本书他会少走很多弯路。
这两本书我都翻看了目录并没有发现有什么灵丹妙药般的存在,具体细节问题还是要到书中去找寻。
看看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神奇力量。
在两本书的选择中,我先选择了这本主写中国文化的《万古江河》。
如果对自己都不够了解,怎么能更清晰的了解西方文化呢?在本书序言中就提到了不能以狭隘的眼光看待某一个文化。
文化是处于不断融合与发展的状态,虽然是主写中国文化的书籍,但是也没有否定西方文化,反而要摒弃中国文化独步世界的想法。
中国文化是一个接纳多元的复杂体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