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化学九上期中联考试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化学九上期中联考试题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下列实验仪器的名称不正确
...的是()
A.酒精灯B.燃烧匙
C.石棉网D.三脚架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食盐水B.冰水共存物C.净化后的空气D.过氧化氢的水溶液
3.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块融化B.黄瓜榨汁C.菜刀生锈D.玻璃破碎4.2018年3月22~28日是第三十一届“中国水周”,我国纪念活动的宣传主题为“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该宣传主题的是( )
A.依法治水,严格管水,科技兴水,保障国家水安全
B.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助推民生水利发展
C.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大力防治水体污染
D.切实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经过沉淀、过滤后得到的矿泉水
B.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分解后的固体剩余物
C.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稀有气体
D.部分结冰的蒸馏水
6.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任何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离子中核电荷数一定不等于核外电子数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D.原子的体积大小主要由原子核的体积决定
7.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氧化性B.还原性C.可燃性D.导热性
8.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B.葡萄酿酒
C.滴水成冰D.衣服晾干
9.关于C、H、O、Mg四种元素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O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CO、CO2、H2CO3都属于氧化物
C.电解H2O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Mg在O2中燃烧的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也属于氧化反应
10.下列实验操作或记录不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时要将瓶盖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朝着手心
B.用托盘天平称取5.43g氯化钠
C.过滤时,将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D.用10mL量筒量取9.5mL液体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请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除去水中可溶性有色有味的杂质的物质是_____;
(2)日常生活中,使硬水软化常用的方法是_____;
(3)如下图,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请你仔细观察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思考后填写以下空白:
(1)由图1可知,若将一干燥洁净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你会发现_______,将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的石灰水烧杯,你又会发现__________,由以上推测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据上述实验,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两种元素。
(2)由图2可知,当你将燃着的蜡烛吹灭时,会发现蜡烛刚熄灭时有________(现象)产生,这时如果你立刻用火柴去点刚熄灭时蜡烛上方生成物,蜡烛会被点着,说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_____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碳与碳的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图1是碳原子结构示意图,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__________
(2)图2. 3. 4对应三种碳单质,图2单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相差很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普通千电池采用石墨作为电极材料,是利用石墨优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
(4)在冰箱、汽车内放入活性炭可以除去异味,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
(5)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5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①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木炭呈块状,实验时要先将木炭研细,再与CuO 粉末混合均匀后使用。

这样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③酒精灯火焰处加有铁丝网罩,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一)实验室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写出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如图所示,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__(填编号,下同),C 、D 、E 三种收集氧气的方法中,不能采用的是_______。

(3)为测定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体积,应选用如图装置__________(填编号)。

(4)实验结束后剩余的固体是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二)称取一定质量的铜,放入足量稀硝酸(HNO 3)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3223Cu+8HNO ()=3Cu(NO )+2R +4H O 稀(R 表示产生气体的化学式),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气体R ,生成气体R 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体R 的化学式是________,t 1时生成气体R 的质量是_____g 。

(2)称取铜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计算:
⑴制取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g。

⑵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________g。

16.过氧乙酸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消毒剂,其化学式为CH3COOOH,请回答:
(1)该物质由种元素组成的,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有个原子,C、H、O 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2)38g过氧乙酸中含碳元素的质量是多少g ? (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B
【解题分析】
A、图中器为酒精灯,名称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中仪器是坩埚钳,名称错误,符合题意;
C、图中仪器是石棉网,名称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图中仪器是三脚架,名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解题分析】
A、洁净的食盐水中有氯化钠和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冰水共存物中只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C、净化后的空气中也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有过氧化氢和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题目点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及以上物质组成。

3、C
【解题分析】
A、冰块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黄瓜榨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菜刀生锈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
D、玻璃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4、C
【解题分析】
A. 依法治水,严格管水,科技兴水,保障国家水安全符号宣传主题,选项正确;
B.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助推民生水利发展符号宣传主题,选项正确;
C. 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是不符合实际的,选项错误;
D. 切实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符号宣传主题,选项正确,故选C。

5、D
【解题分析】
A、经过吸附、沉淀、过滤后而得到的矿泉水中含有水、可溶性矿物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分解后的固体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C、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氩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D、冰和蒸馏水都是水,属于同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部分结冰的蒸馏水属于纯净物,故符合题意。

6、D
【解题分析】
A、任何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离子中核电荷数一定不等于核外电子数,B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体积大小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等原因共同决定,D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7、D
【解题分析】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题目详解】
A、氧化性是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该过程是化学反应。

故A不符合题意;
B、还原性是物质发生还原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该过程是化学反应。

故B不符合题意;
C、可燃性是物质和氧气发生反应表现出来的可以燃烧的性质,燃烧是化学变化。

故C 不符合题意;
D、物质的导热性是属于物质本身就有的属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解题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题目详解】
A、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葡萄酿酒有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滴水成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衣服晾干,水分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解题分析】
A、O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H2CO3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水在通电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又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10、B
【解题分析】
A. 倾倒液体时要将瓶盖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朝着手心,以防液体淌下来腐蚀标签,此选项正确;
B. 托盘天平称能准确到0.1g ,用托盘天平不能称取5.43g 氯化钠,此选项错误;
C. 过滤时,将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以防滤纸损坏,此选项正确;
D. 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应选择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所以用10mL 量筒量取9.5mL 液体,此选项正确。

故选B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活性炭 煮沸 1:2 2222H O
2H +O ↑↑通电 【解题分析】
(1)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故除去水中可溶性有色有味的杂质的物质是活性炭;
(2)硬水中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日常生活中,常通过煮沸的方法使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转化成难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沉降出来,;
(3)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气体较少是氧气,和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二者的体积比是1: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2H O 2H +O ↑↑通电。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烧杯内部有水雾(或水珠)出现 烧杯内壁变的模糊(或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碳(C) 氢(H) 白烟 物理变化
【解题分析】
(1)将一干燥洁净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上方,会看到烧杯内部有水雾(或水珠)出现,故填烧杯内部有水雾(或水珠)出现;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的石灰水烧杯,会看到烧杯内壁变的模糊(或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填烧杯内壁变的模糊(或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将一干燥洁净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上方,会看到烧杯内部有水雾(或水珠)出现,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表面蜡烛中含有氢元素,故填氢(或H );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的石灰水烧杯,会看到烧杯内壁变的模糊(或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表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故填碳(或C )。

(2)平时我们将燃着的蜡烛吹灭时,会发现蜡烛刚熄灭时有白烟出现,故填白烟; 如果立刻用火柴去点刚熄灭时蜡烛上方生成物(即白烟),蜡烛会被点着,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也能燃烧,也是蜡烛,只不过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可以表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题目点拨】
检验某可燃物中是否含氢元素的方法就是在其燃烧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烧杯,观察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珠或水雾,如出现水珠或水雾,说明该物质含有氢元素;
检验某可燃物中是否含碳元素的方法就是在其燃烧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的石灰水烧杯,观察烧杯内壁上的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模糊或浑浊,如果变模糊或浑浊,说明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4 金刚石 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导电 吸附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黑色粉末变红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增大木炭与氧化铜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 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2C + 2CuO 2Cu + CO ↑高温
()2322CO +Ca OH =CaCO +H O ↓
【解题分析】
(1)图1是碳原子结构示意图,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
(2)图2. 3. 4对应三种碳单质,图2单质的名称是金刚石,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相差很大,其原因是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普通千电池采用石墨作为电极材料,是利用石墨优良的导电性;
(4)在冰箱、汽车内放入活性炭可以除去异味,这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
(5)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原因是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6)①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现象是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木炭呈块状,实验时要先将木炭研细,再与CuO 粉末混合均匀后使用。

这样处理的目的是增大木炭与氧化铜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
③酒精灯火焰处加有铁丝网罩,其作用是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④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2C + 2CuO 2Cu + CO ↑高温、
()2322CO +Ca OH =CaCO +H O ↓ 。

14、42422Δ2KMnO K MnO +MnO +O ↑ A E 丙 混合物 NO
4.8 19.2g
【解题分析】
(一)(1)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2422Δ2KMnO K MnO +MnO +O ↑
(2)加热固体制取气体选择发生装置A ,故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A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可用排水法收集,故C 、D 、E 三种收集氧气的方法中,不能采用的是E 。

(3)为测定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体积,当剩余的水较少时,水易从长导气管导出,故选丙。

(4)实验结束后剩余的固体中含有锰酸钾、二氧化锰,是混合物。

(二)(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反应前有3Cu 、8H 、8N 、24O ,反应后(R 除外)有3Cu 、8H 、6N 、22O ,故2R 中含有2N 、2O ,气体R 的化学式是NO 。

根据图像可知,t 1时生成气体R 的质量是4.8g 。

(2)解:设t 2时消耗铜的质量为y 。

332
23Cu +8HNO ()=3Cu(NO )+2NO +4H O 192
2306.0y
g
⨯↑稀 19260=y 6.0g ,解得y=19.2g 。

答:(1)气体R 的化学式是NO ,t 1时生成气体R 的质量是4.8g 。

(2)称取铜的质量是多少19.2g 。

【题目点拨】
由图像获取正确的化学信息是解答(二)的关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主要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不变进行列比例式计算,易错点是由质量比算数错误,所以这一步要仔细检查。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9.6 24.5克
【解题分析】
(1)由于是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即制得氧气:30g-20.4g=9.6g;(2)设氯酸钾质量为x
24596
=
x9.6g
x=24.5g
答: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24.5g。

16、(1)三, 9 , 2:4:3(2)38g过氧乙酸中含碳元素的质量
=
122
38g100%12g 12214163

⨯⨯=
⨯+⨯+⨯。

【解题分析】
(1)根据过氧乙酸的化学式可知,该物质由三种元素组成的,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有2+4+3=9个原子,C、H、O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4:3。

(2)详见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