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 教师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教案
预习案
【课前预习】
1. 完成《世纪金榜》P1页“基础自主学习”之一二三题。

2. 阅读并勾画“助读资料链接”的内容及重要信息。

3. 诵读作品,把握文意。

4. 词的相关知识。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按其篇幅长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宋词的两大流派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词牌:指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以及每句的句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词牌规定了字数、平仄及押韵等,题目规定着词的内容。

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结合背景的分析,领悟诗人激越的情感,感受诗人胸中的豪情。

3、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读出激情,读出壮志,在朗读中感受,在朗读中品味。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说说心中毛泽东的形象。

(学生主要了解其军事、政治上的成就)教师补充: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领袖,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而且是个优秀的书法家、诗人。

他的“毛体”书法,气韵生动,豪气冲天(见课本《沁园春•长沙》手迹)。

他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
二、诵读
1、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请2生个别朗读,学生品评
2、教师指导朗读
3、听读,注意停顿、注意重读字、注意徐疾
三、整体把握
1、词的上阙一个“看”字,总领几句?描绘的秋景图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

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

又次,抬头,看到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

一个“击”字,把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情景写活了。

“翔”字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由游动的情态。

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

前者属于远景,后者为近景,远近结合,相映成趣。

景物特点:色彩斑斓、生机勃发、充满诗情画意。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值得玩味。

诗人为什么要“问”?从“问”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

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提出祖国的命运,革命的未来到底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

3、下阙“忆”字总领几句?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从词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品格?
明确:总领八句。

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与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年轻有才华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奔放热情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关心国家命运
激扬文字,敢于斗争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反动军阀
资料连接:1915年印发反袁称帝小册子
1918年毛泽东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期间,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
1919年,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4、说一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三句的大概意思。

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

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5、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明确:这首词分上下两阙。

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

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鉴赏评价
1、结合诗句试分析全诗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明确: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

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2、“自古逢秋悲寂寥”,文学作品中的秋景不少是萧条、肃杀的。

请你举出一些悲秋的诗句。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明确:文学作品中的秋景很少有朝气昂扬的,像“秋风秋雨愁煞人”“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等等,都有凄凉、萧条之意。

而青年毛泽东眼中的秋,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美,一种催人奋发、给人以力量的美。

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充满生机的。

资料连接:这首词写于1925年。

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诗言志。

”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

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巩固案
一、背诵该词
一、完成《知能巩固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