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互保和联保贷款风险问题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互保和联保贷款风险问题探究
陈妍
【摘要】企业互保和联保贷款作为金融创新产品,是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尝试和突破口,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在当前经济下行趋势下,企业互保和联保贷款风险有所凸显。

因此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Enterprise mutual insurance and group lending as a ifnancial innovation, ifnancial institutions is important to try and solve the ifnancing dififculti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such as ifnancing dififculti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But under the current economic downward trend, the enterprise mutual insurance and group lending risks have highlighted. So you need to take practical measures to solve the ifnancing dififculti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fnancing real your problem.
【期刊名称】《吉林金融研究》
【年(卷),期】2015(000)005
【总页数】3页(P32-34)
【关键词】互保;联保;风险;探究
【作者】陈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吉林市中心支行,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0
近几年来,企业互保和联保贷款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破解了中小企业因缺乏有效抵质押物而导致的融资不足瓶颈。

但是随着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趋势的确立,企业互保和联保贷款风险有所凸显,其中的担保链条一旦发生断裂,蕴含的金融风险则不可小觑。

(一)企业对等互保
即A企业为B企业进行担保,同时B企业为A企业提供相应数额担保,此为目前企业互保贷款的主要形式。

采取对等互保的2家企业一般是资本实力和经营状况
基本对等的企业,在贷前需签订互保协议书。

(二)三家或多家联保
即A企业为B企业、B企业为C企业、C企业再为A企业进行担保,呈连环态势,形成联保链条。

联保贷款模式隐蔽性较强,主要存在于业务联系密切的同行业或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

(三)集团公司下属企业互保
基本形式有:集散型(集团A和集团B,A1 为B1担保);平行型(A1为B1担保,A2为B2担保);交叉型(A1为B2担保,B1为A2担保);混合型(A集团为B1、B2担保,B集团为A集团担保)。

集团公司下属互保是授信企业互保
贷款中最复杂、也是风险较大的形式之一。

(一)小微企业先天不足是企业互保和联保贷款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是小微企业缺乏管理经验,产权过度集中,内部决策缺乏灵活性,机制僵化。

董事会构成不规范、不合理,很难发挥监督作用。

法人内部治理机构履职不力,管理水平低下,财会制度落后,财务账表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经营情况,严重影响金融机
构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授信。

二是小微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实物资产少,抗风险能力较弱,中小企业资金积累和信贷融资受到影响。

三是小微企业自身缺乏必要担保物,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审核和发放缺乏必要基础。

(二)证券市场门槛过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困难重重
目前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仍处在初级探索阶段,符合股权融资的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并且上市融资时间长、费用高、程序多、控制严,导致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依靠资本市场完成融资。

同时我国债券市场发行债券条件严格,符合发行企业债、集合债等债券的中小企业少之又少。

(三)中小企业缺乏有效抵质押物,融资担保难
我国担保业起步较晚,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完善,提供担保的数量和种类难以适应和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担保机构信用增级功能和担保放大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加之中小企业提供不了有效抵押物,导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出现畏难情绪。

(四)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担保公司收费水平也相对高于资质良好的大型企业,除了要收取贷款企业20%左右的保证金外,还要收取担保金额2%的担
保费,大大提高了资金成本,较高的融资成本使中小企业融资负担较重。

(一)企业层面
1.区域风险。

发生互保和联保贷款的企业多集中生活在同一区域,在受到本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和银行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时,互保和联保贷款相对于其它金融产品,由区域风险而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2.政策风险。

互保企业在遭受国家管理层面政策口径发生变化时,将会给互保企业资产运行带来一定风险。

同时在一定时期内,当国内外政治和经济金融形势发生突变时,一旦出现国家政策导向与企业内部经营发展方向不一致情况,互保企业政策风险随之显现。

3.行业风险。

互保联保贷款参与企业以业务联系密切或同行业为主,互保联保企业具有关联性、同质性特点,面临的行业风险相似,容易产生行业风险连锁反应。

加之互保联保企业往往难以建立风险平衡机制,风险集中且敏感度强,容易出现“一兴俱兴,一损俱损”的状况。

4.担保能力风险。

参与互保联保贷款的企业大多资产规模小、缺乏有效抵质押,且存在于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由于准入门槛较低,同一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部分企业会出现运营困难、难以维持的局面。

当其中任一关联企业发生经营和财务危机时,将导致担保链条的断裂,进而影响银行的资产保全。

5.多米诺骨牌效应风险。

互保或联保企业中的一家企业出现资金紧张,在一家银行产生不良贷款,必然引起所有银行的警觉。

若多家银行大量抽退信贷资金,势必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打击,对未抽退资金的银行也造成损失。

(二)银行层面
1.担保审查风险。

金融机构在办理互保联保贷款时重贷款审查轻担保审查。

在贷前审查时,重视贷款担保手续的合规性审查,而忽视对担保企业真实风险要素的考察和评估,导致授信企业间的担保效力弱化。

2.授信集中度风险。

互保联保贷款融资成本和申请难度大大低于抵质押贷款,金融机构为扩大业务营销面积极开办互保联保贷款,尤其是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对授信企业真实状况和信贷资金使用流向难以有效监控,甚至出现一家企业在2家或2
家以上金融机构发生授信业务,加剧了授信集中度风险。

3.集团客户风险。

金融机构为争取更多客户资源,往往青睐于集团客户。

集团客户常常利用关联企业互保、集团客户互保、集团下子公司互保进行授信额度申请,因此会出现贷款金额高、集团整体风险高、保证程度低的“三高一低”风险。

4.法律风险。

关联企业中的控制企业会运用其控制力,制造虚假债权掩盖从属企业
的真实债权,使从属企业的资产减少,从而给银行维权带来障碍。

一旦贷款企业被银行因债务问题提出诉讼,控制企业会以有限责任作挡箭牌得以脱身,从法律层面上银行难以追诉债权。

1.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担保体系。

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出台对《担保法》中有关互保、联保行为的司法解释,明确界定合法的互保、联保行为,为监管执法提供依据。

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担保行业做大做强,整合担保资源,促进担保机构规范化运作,增强担保机构的社会认可度和信任度。

2.提高重视,加强信贷管理。

一是规范审贷行为。

深入了解担保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产负债情况,准确评定企业担保能力,杜绝违规担保和超负荷担保,确保第二还款来源合规有效。

二是实施多元化担保策略。

尽量控制同行互保、关联企业互保,推广引进担保公司及链外企业担保,增强担保刚性及有效性,防范和化解行业性及系统性贷款风险。

3.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多元化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建立企业信息通报制度,加大对失信企业的处罚力度。

二是优选结盟担保企业。

金融机构要选择实力相当、诚实守信、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中小型形成担保联合体,完善企业担保联合体的风险平衡机制,推进联合体可持续发展。

三是突破禁区,大力发展开放性、多元性、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立适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草根银行和融资渠道,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4.建立和规范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由财政出面,建立政策性贷款机制,实行专项贷款补贴。

二是政府出资成立再担保公司。

以有效引导监管市场运作的原则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竞争,通过再担保与担保的联动与协作,为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增信分险服务,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开展业务,提升担保服务质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
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相关文献】
[1]傅白水.如何化解互保联保捆绑性风险[J].浙江经济,2012(8).
[2]管加清.试论企业联保互保风险与防范化解对策[J].经济师,201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