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1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炊黍.(shǔ)虚幌.(huǎng)
纤.尘(xiān) 辛夷坞.(wū)
B.碣.石(jié) 罟.师(gǔ)
霹.雳(bī) 鸾.回车(luán)
C.朝槿.(jǐn) 膏腴.(yú)
羌.笛(qiāng) 殷.岩泉(yǐn)
D.扁.舟(biǎn) 万壑.(hè)
商贾.(gǔ) 怳.惊起(huǎng)
解析:A项,“坞”读“wù”;B项,“霹”读“pī”;D项,“扁”读“piān”。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王安石便以主考官出的“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相对,他拿起笔来,龙飞
凤舞,一挥而就
....。

②近年来,腐败、造假已经成了日本舆论和广大民众经常挂在嘴上的事。

稍微盘点一
下就不难发现,此话不是空穴来风
....,也不是博人眼球。

③于是,在办公楼中、在公园内、在小区里、在报刊亭外,这一份带着柠檬香味的报
纸,迅速成为市民炙手可热
....的话题。

④部队生活是艰苦的,可是每到读报时间,拿起《毕节日报》,那些高强度训练、执勤
带来的苦累立即便会涣然冰释
....。

⑤两个都市女子异地开发荒山的消息不胫而走
....。

中国妇女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人口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等全国不少新闻媒体纷纷登载她们的事迹。

⑥笑看今日长乐书画苑,高朋满座,门庭若市,书画艺人及其爱好者趋之若鹜
....,成了鹏城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①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写字、写文章、画画非常快。

②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现多误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③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含贬义。

用来形容报纸不对。

④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该成语不能用于“苦累”,应改为“烟消云散”。

⑤不胫而走:
消息传得很快。

⑥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像鸭子一样追赶,多指坏的事物,含贬义。

这里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们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涉及隐私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泄漏贩卖的危险,网络信息安全确实令人堪忧。

B.据有关部门透露,首届“广州国际马拉松赛”的比赛线路,选择以珠江新城为起点,海心沙为终点的原因之一,是希望展现城市建设的成果。

C.研究表明,“休闲阅读”不但能起到消遣放松的作用,还能开阔人们的视野,具有养心益智、陶冶气质情操,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D.我们只有以包容心认真积极地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就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发展。

解析:A项,成分赘余,“堪忧”即“可忧、值得忧”;应删去“令人”,或改为“令人忧虑”。

C项,成分残缺,“具有”的宾语中心语缺失,应在“陶冶气质情操”后加上“的功能”。

D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正确搭配应为“只有……才”或“只要……就(也、都、便)”;应将“就能”改为“才能”。

答案:B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①__是文学也好,哲学也好,政治经济学也好,__②__有水滴石穿百折不挠的精神,__③__有所收益,否则,__④__你“读书破万卷”,__⑤__涉猎无限广,充其量__⑥__是一知半解的半瓶醋而已。

条件关系;第二处和第三处之间还是构成条件关系;第五处不需要关联词;第四处和第六处之间构成转折关系。

答案:D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认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

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

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

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

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

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

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

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

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

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

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

”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

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

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5.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
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解析:A项,“情”还包括“美感”。

B项,“常常”不对,原文是“总是”。

C项,“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

答案:D
6.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很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解析:A项,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暗含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

答案:A
7.下列对全文意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解析:B项,偷换概念,强加因果。

答案:B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

“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诗的最后两句说,作者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自己竟忘了回去。

D.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

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E.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山川景物,表现出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

语言虽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2)这首诗的第五、六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A项,“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不正确。

“晚”应指“晚年”。

E项,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

(2)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

答案:(1)AE (2)这两句诗写道: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既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安逸与美好,更突出了作者闲适的心境,表达了诗人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

(结合诗句合理解说3分,分析表达出的心情3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人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琵琶行》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3)《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大珠小珠落玉盘(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3题。

诗与直觉
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

这里“见”字最紧要。

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

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

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

“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

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

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

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能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

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

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

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

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表现的“意象”。

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

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回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却。

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

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

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

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

思考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

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绝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

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

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

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

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

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

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本文有删改)
10.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解析:C项,“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

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四段中的灵感是“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

答案:CD
11.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5分)( )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迭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解析: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迭唱的特点”;B项,“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上述三项都属于“名理的知”。

答案:C
12.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

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正确。

(2分)因为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靠的是“直觉的知”,读者要将全副精神专注于诗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觉中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象,就形成不了“诗的境界”。

(6分)
13.“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见”升华为“诗的境界”需要用“直觉”见出来,(4分)经过思考之后,豁然贯通,“诗的境界就会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

(4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个字。

(5
分)
根据《唐律疏议》可知,在中国唐代,一旦某种食物变质,已经让人受害,那么所有者必须立刻焚烧,否则要被杖打90下。

如果不毁掉有害食品,反而送人甚至出售,致人生病,食品所有者要被判处徒刑一年。

如果这种食品致人死亡,食品所有者则要被判处绞刑。

别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本应被焚烧但未被焚烧的有害食品造成死亡,食品的所有者也要按过失杀人来处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唐代杜绝有毒有害食品的流通。

15.请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8分)
例:边塞的风光是羌笛横吹,冷月独照,是征人望穿的双眼;
边塞的风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塞的风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黄云苍茫,寒垣孤立,是羁旅蹒跚的脚步
沙石飞走,长河奔腾,是将士爱国的呐喊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

你心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吗?当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答案: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