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现状特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现状特征研究
作者:章志琴唐菲王宛茜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4年第03期
摘要推進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农业农村的具体体现,农民生态美学素养决定乡村振兴的广度和深度。
为了解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现状,以江南Y 地区农民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美学政策认知、理论认知和践行度3个维度19个指标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特征。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农民中,其总体的生态美学素养和3个维度的分值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农民中,70岁以上人群的生态美学政策认知、理论认知、践行度和总体的生态美学素养分值均显著(P<0.05)低于70岁以下农民,70岁以下人群的生态美学素养分值无显著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中,其生态美学素养呈现政策认知、理论认知、践行度以及总体的生态美学素养分值随学历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不同职业人群的农民践行度分值无显著差异,退休农民的生态美学政策认知分值、理论认知分值和总体的生态美学素养分值均显著(P<0.05)低于其他人群。
从生态美学素养标准分的均分来看,农民生态美学素养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处于生态美学政策认知高水平区间的人群比例(57.83%)远高于生态美学理论认知高水平区间的人群比例(10.84%)和生态美学践行度高水平区间的人群比例(15.66%)。
研究结果为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为制定农民生态美学素养提升策略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关键词农民;生态美学素养;政策认知;理论认知;践行度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3-0252-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3.057
Research on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F armers’ Ecological Aesthetic Litera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bstract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modern socialist power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The level of farmers’ ecological aesthetic literacy determines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rmers’
ecological aesthetic litera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study took Jiangnan Y region’s f arm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from 19 indicators of three dimensions of ecological aesthetic policy cognition, theoretical cognition and practice degree,carried out a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ecological aesthetic literacy in Wuxi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 literacy and the score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among farmers of different genders.Among farmers of different ages, the scores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policy cognition,theoretical cognition, practice degree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literacy of people over 70 years old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farmers under 70 years old (P<0.05),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literacy of people under 70 years
old.Among the farmer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the scores of policy cognition, theory cognition, practice degree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 literac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Among farmers with different occupation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actice scores of the four groups of people, while the scores of policy cognition,theoretical cognition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literacy of retired farmer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other groups (P<0.05).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literacy standard score,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s literacy of farmers was at a medium low level.The proportion of farmers in the high level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policy cognition (57.83%)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proportion of farmers in the high level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theoretical cognition (10.84%)and the proportion of farmers in the high level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practice degree
(15.66%).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d basic data support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ecological aesthetic literacy and certain policy reference for formulat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farme rs’ ecological aesthetic literacy.
Key words Farmers;Ecological aesthetic literacy;Policy cognition;Theoretical cognition;Practice degree
隨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动,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社会换发新风貌[1]。
在此基础上,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时期任务[2]。
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其生态美学素养的提升不容忽视[3]。
自2019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从不同层次、多角度推动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育建设,我国农民职业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升[4]。
近年来,较多学者对农民媒介素养的现状和提升路径进行研究,认为提升农民媒介素养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5-7]。
部分学者对不同地区农民健康素养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农民的健康素养一直处于各职业人群的较低水平,迫切需要提升农民的健康素养[8-9];也有少数学者对农民音乐素养进行了研究[10],然而,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过程中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现状及其特征分析鲜有报道。
生态美学是将景观质量与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联系起来的美学体验新范式,它强调对景观美的欣赏应建立在对生态过程的理解、体验及参与之上[11]。
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的提升是推动国家美丽乡村整体建设和乡村旅游优质发展的关键因
素[3],也是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齐头并举的重要维度。
因此,为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民生态美学现状特征,笔者以国内经济较发达的江南Y地区不同类型农村不同层次乡村农民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价体系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当前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现状特征。
研究结论可为制定农民生态美学素养提升策略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研究区概况
江南Y地区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苏南模式的发祥地。
江南Y地区是国内率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的城市之一,其涉农行政区包括 5 个行政区以及 2 个县级市。
江南Y地区乡村旅游在全国率先蓬勃发展,在前期建设基础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提升和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整体建设成为近年江南Y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9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10个,生动展现了吴韵水乡新风貌。
该研究以近3年江南Y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范围[6个涉农市(县)区49个镇(街道)594个村(社区)]为参考,随机选择15个一般行政村、1个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以及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开展农民生态美学特征的调研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实地调研法
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12-17],选择江南Y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对选取的每个行政村至少调研1个自然村),调研对象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农民和村委干部,搜集访谈录音、照片和视频等第一手资料,分析江南Y地区农民在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文化理念、民风习俗等方面体现的生态美学素养特征。
2.2 问卷调查法
2.2.1 问卷设计。
基于实地考察和研究文献资料[18-19],设计调查问卷初稿,再访谈10名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美学领域专家,修正调查问卷,然后线上线下访谈江南Y地区不同形成区的村干部和农民代表,最后结合江南Y地区农村实情,对调查问卷定稿。
调查问卷的内容设置包括基本人口信息、生态美学政策认知、生态美学理论认知和生态美学践行度4个维度,合计23个题项,均为选择题,采用五级量表(分值为4、3、2、1、0)进行相关评价(表1),题项5、
6、7、10、13、18为多选题,正确选项越多,得分越高[4分(≥80%正确答案)、3分(80%<正确答案≤60%)、2分(60%<正确答案≤40%)、1分(40%<正确答案≤20%),0分(正确答案<20%)];题项14、15、16为图片单选题,选择最契合乡村美学特征的图片得4分,选择完全不符合乡村美学特征的选项得0分;其余题项均为文字单选题,题项21一年中化肥农药频率越高,得分越低,其余题项以“非常了解、了解、比较了解、不太了解、从未听说过”或“非常有必要、有必要、不太必要、没必要,完全没必要”或“总是、经常、有时、没有、完全没有”或“非常愿意、愿意、不太愿意、不愿意、很不愿意”逐次计4、3、2、1、0分。
2.2.2 问卷发放。
问卷调查期为2022年1—6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
线上问卷对象主要为能够熟练使用个人计算机或手机的人群;线下问卷对象一般为60岁以上农民或不熟悉个人计算机、手机操作系统的农民。
2.3 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价体系构建
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构建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价体系。
再次邀请前期10名专家,采用5级标准(表2),对准则层的生态美学政策认知、理论认知和践行度3个维度和目标层的19个指标分别进行赋值,分别形成判断矩阵,运用SPSSAU数据科学分析平台,计算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各项权重,同时进行一致性检验,从结果来看,专家对指标的权重评价一致性检验CI和CR值均小于0.1,所有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最终确定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价体系(表3)。
2.4 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分和分级
2.4.1 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分。
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分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函数表达式如下:
Key words Farmers;Ecological aesthetic literacy;Policy cognition;Theoretical cognition;Practice degree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动,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社会换发新风貌[1]。
在此基础上,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时期任务[2]。
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其生态美学素养的提升不容忽视[3]。
自2019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从不同层次、多角度推动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育建设,我国农民职业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升[4]。
近年来,较多学者对农民媒介素养的现状和提升路径进行研究,认为提升农民媒介素养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5-7]。
部分学者对不同地区农民健康素养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农民的健康素养一直处于各职业人群的较低水平,迫切需要提升农民的健康素养[8-9];也有少
数学者对农民音乐素养进行了研究[10],然而,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过程中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现状及其特征分析鲜有报道。
生态美学是将景观质量与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联系起来的美学体验新范式,它强调对景观美的欣赏应建立在对生态过程的理解、体验及参与之上[11]。
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的提升是推动国家美丽乡村整体建设和乡村旅游优质发展的关键因素[3],也是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齐头并举的重要维度。
因此,为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民生态美学现状特征,笔者以国内经济较发达的江南Y地区不同类型农村不同层次乡村农民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价体系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当前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现状特征。
研究结论可为制定农民生态美学素养提升策略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研究区概况
江南Y地区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苏南模式的发祥地。
江南Y地区是国内率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的城市之一,其涉农行政区包括 5 个行政区以及 2 个县级市。
江南Y地区乡村旅游在全国率先蓬勃发展,在前期建设基础上,农村人居環境整治优化提升和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整体建设成为近年江南Y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9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10个,生动展现了吴韵水乡新风貌。
该研究以近3年江南Y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范围[6个涉农市(县)区49个镇(街道)594个村(社区)]为参考,随机选择15个一般行政村、1个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以及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开展农民生态美学特征的调研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实地调研法
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12-17],选择江南Y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对选取的每个行政村至少调研1个自然村),调研对象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农民和村委干部,搜集访谈录音、照片和视频等第一手资料,分析江南Y地区农民在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文化理念、民风习俗等方面体现的生态美学素养特征。
2.2 问卷调查法
2.2.1 问卷设计。
基于实地考察和研究文献资料[18-19],设计调查问卷初稿,再访谈10名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美学领域专家,修正调查问卷,然后线上线下访谈江南Y地区不同形成区的村干部和农民代表,最后结合江南Y地区农村实情,对调查问卷定稿。
调查问卷的内容设置包括基本人口信息、生态美学政策认知、生态美学理论认知和生态美学践行度4个维度,合计23个题项,均为选择题,采用五级量表(分值为4、3、2、1、0)进行相关评价(表1),题项5、6、7、10、13、18为多选题,正确选项越多,得分越高[4分(≥80%正确答案)、3分(80%<正确答案≤60%)、2分(60%<正确答案≤40%)、1分(40%<正确答案≤20%),0分(正确答案<20%)];题项14、15、16为图片单选题,选择最契合乡村美学特征的图片得4分,选择完全不符合乡村美学特征的选项得0分;其余题项均为文字单选题,题项21一年中化肥农药频率越高,得分越低,其余题项以“非常了解、了解、比较了解、不太了解、从未听说过”或“非常有必要、有必要、不太必要、没必要,完全没必要”或“总是、经常、有时、没有、完全没有”或“非常愿意、愿意、不太愿意、不愿意、很不愿意”逐次计4、3、2、1、0分。
2.2.2 问卷发放。
问卷调查期为2022年1—6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
线上问卷对象主要为能够熟练使用个人计算机或手机的人群;线下问卷对象一般为60岁以上农民或不熟悉个人计算机、手机操作系统的农民。
2.3 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价体系构建
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构建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价体系。
再次邀请前期10名专家,采用5级标准(表2),对准则层的生态美学政策认知、理论认知和践行度3个维度和目标层的19个指标分别进行赋值,分别形成判断矩阵,运用SPSSAU数据科学分析平台,计算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各项权重,同时进行一致性检验,从结果来看,专家对指标的权重评价一致性检验CI和CR值均小于0.1,所有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最终确定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价体系(表3)。
2.4 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分和分级
2.4.1 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分。
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分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函数表达式如下:
Key words Farmers;Ecological aesthetic literacy;Policy cognition;Theoretical cognition;Practice degree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动,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社会换发新风貌[1]。
在此基础上,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时期任务[2]。
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其生态美学素养的提升
不容忽视[3]。
自2019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从不同层次、多角度推动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育建设,我国农民职业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升[4]。
近年来,较多学者对农民媒介素养的现状和提升路径进行研究,认为提升农民媒介素养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5-7]。
部分学者对不同地区农民健康素养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农民的健康素養一直处于各职业人群的较低水平,迫切需要提升农民的健康素养[8-9];也有少数学者对农民音乐素养进行了研究[10],然而,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过程中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现状及其特征分析鲜有报道。
生态美学是将景观质量与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联系起来的美学体验新范式,它强调对景观美的欣赏应建立在对生态过程的理解、体验及参与之上[11]。
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的提升是推动国家美丽乡村整体建设和乡村旅游优质发展的关键因素[3],也是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齐头并举的重要维度。
因此,为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民生态美学现状特征,笔者以国内经济较发达的江南Y地区不同类型农村不同层次乡村农民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价体系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当前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现状特征。
研究结论可为制定农民生态美学素养提升策略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研究区概况
江南Y地区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苏南模式的发祥地。
江南Y地区是国内率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的城市之一,其涉农行政区包括 5 个行政区以及 2 个县级市。
江南Y地区乡村旅游在全国率先蓬勃发展,在前期建设基础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提升和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整体建设成为近年江南Y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9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10个,生动展现了吴韵水乡新风貌。
该研究以近3年江南Y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范围[6个涉农市(县)区49个镇(街道)594个村(社区)]为参考,随机选择15个一般行政村、1个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以及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开展农民生态美学特征的调研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实地调研法
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12-17],选择江南Y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对选取的每个行政村至少调研1个自然村),调研对象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农民和村委干部,搜集访谈录音、照片和视频等第一手资料,分析江南Y地区农民在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文化理念、民风习俗等方面体现的生态美学素养特征。
2.2 问卷调查法
2.2.1 问卷设计。
基于实地考察和研究文献资料[18-19],设计调查问卷初稿,再访谈10名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美学领域专家,修正调查问卷,然后线上线下访谈江南Y地区不同形成区的村干部和农民代表,最后结合江南Y地区农村实情,对调查问卷定稿。
调查问卷的内容设置包括基本人口信息、生态美学政策认知、生态美学理论认知和生态美学践行度4个维度,合计23个题项,均为选择题,采用五级量表(分值为4、3、2、1、0)进行相关评价(表1),题项5、6、7、10、13、18为多选题,正确选项越多,得分越高[4分(≥80%正确答案)、3分(80%<正确答案≤60%)、2分(60%<正确答案≤40%)、1分(40%<正确答案≤20%),0分(正确答案<20%)];题项14、15、16为图片单选题,选择最契合乡村美学特征的图片得4分,选择完全不符合乡村美学特征的选项得0分;其余题项均为文字单选题,题项21一年中化肥农药频率越高,得分越低,其余题项以“非常了解、了解、比较了解、不太了解、从未听说过”或“非常有必要、有必要、不太必要、没必要,完全没必要”或“总是、经常、有时、没有、完全没有”或“非常愿意、愿意、不太愿意、不愿意、很不愿意”逐次计4、3、2、1、0分。
2.2.2 问卷发放。
问卷调查期为2022年1—6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
线上问卷对象主要为能够熟练使用个人计算机或手机的人群;线下问卷对象一般为60岁以上农民或不熟悉个人计算机、手机操作系统的农民。
2.3 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价体系构建
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构建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价体系。
再次邀请前期10名专家,采用5级标准(表2),对准则层的生态美学政策认知、理论认知和践行度3个维度和目标层的19个指标分别进行赋值,分别形成判断矩阵,运用SPSSAU数据科学分析平台,计算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各项权重,同时进行一致性检验,从结果来看,专家对指标的权重评价一致性检验CI和CR值均小于0.1,所有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最终确定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价体系(表3)。
2.4 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分和分级
2.4.1 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分。
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分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函数表达式如下:
Key words Farmers;Ecological aesthetic literacy;Policy cognition;Theoretical cognition;Practice degree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动,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社会换发新风貌[1]。
在此基础上,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时期任务[2]。
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其生态美学素养的提升不容忽视[3]。
自2019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从不同层次、多角度推动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育建设,我国农民职业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升[4]。
近年来,较多学者对农民媒介素养的现状和提升路径进行研究,认为提升农民媒介素养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5-7]。
部分学者对不同地区农民健康素养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农民的健康素养一直处于各职业人群的较低水平,迫切需要提升农民的健康素养[8-9];也有少数学者对农民音乐素养进行了研究[10],然而,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过程中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现状及其特征分析鲜有报道。
生态美学是将景观质量与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联系起来的美学体验新范式,它强调对景观美的欣赏应建立在对生态过程的理解、体验及参与之上[11]。
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的提升是推动国家美丽乡村整体建设和乡村旅游优质发展的关键因素[3],也是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齐头并举的重要维度。
因此,为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民生态美学现状特征,笔者以国内经济较发达的江南Y地区不同类型农村不同层次乡村农民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民生态美学素养评价体系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当前农民生态美学素养现状特征。
研究结论可为制定农民生态美学素养提升策略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研究区概况
江南Y地区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苏南模式的发祥地。
江南Y地区是国内率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的城市之一,其涉农行政区包括 5 个行政区以及 2 个县级市。
江南Y地区乡村旅游在全国率先蓬勃发展,在前期建设基础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提升和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整体建设成为近年江南Y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9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10个,生动展现了吴韵水乡新风貌。
该研究以近3年江南Y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范围[6个涉农市(县)区49个镇(街道)594个村(社区)]为参考,随机选择15个一般行政村、1个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以及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开展农民生态美学特征的调研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实地调研法
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12-17],选择江南Y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对选取的每个行政村至少调研1个自然村),調研对象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