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A卷2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A
卷)
考试范围:必修一、必修二;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关于唐赋的价值与地位,一向有“唐无赋”与“唐赋高峰”之说。
两极之间,多有争议。
这些争议,不无道理,也不无局限。
这些局限往往与时代思潮和著述体例有关。
随着思想的开放与唐以后赋研究的深入,重新估量唐赋的价值与地位,我们心气会更加平和,心态更加开放。
②唐赋的题材承旧而出新、因时而变。
大唐开国,充溢着向上生长的力量,颂美王朝君国的作品为数不少,讽谏的成分也有所加强,士人的报国之志与不平之气在赋体创作中开始振发,君臣唱和的风气殊为显盛。
到了盛唐时代,赋体创作已突破题材的拘束,达到无人、无物、无情、无事不可以入赋的程度。
中唐因古、律之分而有所侧重,古体多见科考失意、贬谪愤懑、社会批判,律赋则多写礼乐刑政、典章制度、祥瑞献奉;命题出入经史,意在探究治乱、推行教化、颂赞君国。
晚唐赋作,一面吊古伤今,一面讽时刺世,更多末世景象与情怀。
③赋经汉魏六朝,题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但唐人还是尽量在传统的题材上寻求突破并致力于新题材的开创,直到晚唐,赋的题材内容还在因时、因人而变,而全部的唐赋既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也显现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④唐代有散体大赋、骈赋、诗体赋、骚体赋等传统赋体,不仅集传统赋体之大成,而且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并留存有杰出的俗赋篇章。
唐赋体裁不仅多样而且多变,赋体流动不居的品格在唐代展示得最为明显。
赋体的表现手法与赋作的体裁、体制关联互动,其中每类手法又自有其细致的技巧与演革的过程。
⑤唐代辞赋大家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
汉世赋家,多为言语侍从之臣,身份类同俳优,魏晋文学自觉,激发了个体意识,不过赋家仍以高门士族居多。
唐赋作家,身份既多,意识也更复杂。
不同的身份意识影响及于赋作,形成不同视角与话语。
⑥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以后基本处于停滞。
赋体演革的停滞让后人不再有创新的机会与空间,而对于唐人来说,恰恰是一种幸运。
唐赋因时代精神的影响与个体意识的彰显
而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较之汉赋的雄霸夸饰与六朝赋的繁缛绮丽,唐赋康健朗畅,更可贵的是唐赋风格多元多貌,并有着时代与个人的特质。
⑦总言之,唐赋对王朝盛衰、江山风物、社会生活、个体情怀的铺陈,表征了多元多貌的政治形态、礼仪制度、文化谱系、身份意识,展示了唐朝与唐人开放的胸襟、革新的精神、批判的意识、家国与个我并重的情怀。
唐赋赋体的集成、对赋艺的探索、辞赋大家的出现与赋体风格的形成,也造就了它众体兼备、承前启后的赋史地位。
(摘编自刘伟生《唐赋:多元多貌广纳万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无赋”与“唐赋高峰”两种说法都毫无道理,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B.随着思想的开放与赋研究的深入,人们确信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高于其他朝代。
C.盛唐时代,赋体创作不受题材的限制,达到一切可写的都可以入赋的程度。
D.晚唐时期赋的题材才开始反映深广的社会现实,显现出丰富的生命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提出了在思想更加开放、研究更加深入的情况下须对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重新估量的问题。
B.第②③段肯定了唐赋在题材上的突破及新题材的开创的贡献,也指出了唐赋的不足。
C.第⑤段从作家身份的角度论述了唐赋作者身份的不同及其对赋作所带来的影响。
D.最后一段总结了唐赋的发展变化特点,得出了唐赋“众体兼备、承前启后的赋史地位”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赋的体裁与题材一样,承旧而出新,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
B.赋体的表现手法与赋作的体裁、体制关联互动,可见唐赋的表现手法与以往也会有所不同。
C.唐代辞赋大家打破了魏晋时期高门士族居多的状况,出现了各种身份的辞赋大家。
D.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因此后人不再有创新的机会与空间,从而造成赋体演革的停滞。
【答案】
1.C
2.B
3.D
【解析】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此题D项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比尔基纳乌的黑雪
波列伏伊
在科内普家里就着香气扑鼻的马林果酱喝茶时,我们闲谈起来。
从谈话中我们获悉,奥斯威辛集中营还不是纳粹兽行之最,地球上还有比它更可怕的地方,那个地方叫做比尔基纳乌,也是一个死亡集中营,营址离奥斯威辛不算太远。
科内普先生所讲的情况,委实令人难以置信。
奥斯威辛集中营毕竟属于劳役性质的集中营。
囚徒只要还健康,只要还有力气,就被使用来做各种苦役。
被烧掉的只是那些衰弱到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
也就是,被烧掉的只是些不能生利,榨不出油水的人。
当一批人被送入化人炉时,马上就另派一批人来干活,不能干了便被送去烧死,再派一批人来干。
死亡的轮子就这样不停地转动着,但相对来说转的是比较慢的。
比尔基纳乌纯粹是个杀人营,一列一列载满囚徒的火车从四面八方开到比尔基纳乌来,有的来自被占领国,有的来自附属国,有的甚至来自德国本土,全部都是直达快车,沿途所有车厢全部加锁,只是到了夜里才打开车门,清除粪便和死尸。
倘若有谁未经允许向外探头,当即就会被子弹打死。
列车载着注定死亡的人开进比尔基纳乌车站。
与奥斯威辛不同,这个站名很少为人所知。
在表面上,这是一个重要的枢纽站。
几条双轨铁路线以此为轴通向四面八方。
车站大楼上悬挂着开往柏林,德累斯顿,布列斯拉乌,华沙以及维也纳等地的列车时刻表,站台清洁,身穿铁路职工制服的人员在上面来回走动。
进站列车停车的位置似乎是一条备用线,车门一打开,饱受几天长途旅行折磨之苦的旅客们便从车上跳下,贪婪地呼吸新鲜空气,那些彬彬有礼的翻译向他们解释,说他们的艰苦生活结束了。
可是所有旅客必须在这个车站上清理个人卫生,洗个澡,把携带物品进行消毒,然后再换乘旅客列车离开这里,去工作地点。
那些手头有钱的旅客们还可以买到夹肉面包和其他食品。
离车站不远的地方有两座椭圆形的建筑,分别写着:
“男浴池”“妇女儿童浴池”。
旅客们兴高采烈地走进这两座建筑物,把随身携带的东西交出来消毒,然后脱光衣服,领到一个小牌和一小块肥皂直接走进一个清洁的大房间,房间的地面铺着锌版,周围有一些冷水和热水的淋浴喷头。
然而,当他们开始洗澡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身后的大门已经紧闭。
接着,房间的顶上便开始放出毒气,经过十至十五分钟,这些愉快地洗澡的旅客便成了一具具死尸。
比尔基纳乌这座“壁炉”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工作着。
旅客列车源源不断地开来,死尸源源不断地拖出去,被一辆辆小货车运进火化炉。
在火化炉来不及把这些可怕的原料全部吞吃的情况下,这些尸体就被一堆堆地扔进几个大水泥坑里,浇上汽油露天焚烧,每次可以烧二三百具。
“你们在飞机上是否注意过这里的雪是什么颜色的?这里的雪是黑色的,黑的像无烟煤。
”
“这种空气我们已经吸了五年啦。
”科内普太太补充说,“我现在虽然看着你们,可我仍然不敢相信,莫非这一切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
早晨,彼得罗维奇把我们叫醒了,我们请科内普先生带我们到比尔基纳乌去,他同意了。
约在两周前,党卫军把车站、澡堂和铁路都炸毁了,那里如今只有一堆堆混凝土块和扭曲的铁轨。
当时正是冰雪消融的时节,昨日厚厚的新雪化掉了,我们极目望去,看见直到天边的残雪确实都是黑色的,乌油油的,我伸出手来,摸了一摸这种雪,手上立即染满了污垢,这时我甚至抖了一下。
这些灰渣是数十万人骨灰的微粒,这些人是曾经活过,有过感觉,爱过和痛苦过的啊!废墟永远是废墟了,根据废墟很难看出原来建筑的样子,但是在科内普先生的帮助下,我们心中又勾画出了这个附设有各种道具性质的服务系统,并且起着道具性质作用的车站,从一个堆满了大块混凝土的废墟露出一块列车时刻表的残片,我们还看到了道岔和路轨的尽头。
最后,我们来到了澡堂的废墟,我们看到爆炸的气浪只掀去了火化场的房顶,一座火化炉依然故我地立在旷野中,通过敞开的炉门可以看见未烧尽的残骨,从炉里掏出一大堆骨灰,颜色有点发蓝,很干燥,踩下去所发出的并不是窸窣声,倒像个死者在脚下呻吟。
我们带着满脑子可怕的印象在向晚时分回到了方面军司令部,马上听到了一则十分有趣的新闻,白天克拉依兹布尔格已被我们方面军占领,该市是通往奥德河要道上的最后一个城市,居民都是德国人。
有两个第七处的军官(一个大尉,一个中尉)刚刚从那里回来,给我们讲了一桩可笑的事情。
他们和坦克部队一起进入克拉依兹布尔格。
因为急于想得到这里的档案,于是找到了县长办公大楼。
正当他们翻阅一大堆文件的时候,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了,一个德国人打着官腔满肚子不高兴地说道:“是弗兰茨吗?我从早晨就不断给你打电话,你跑到哪里去了?总该留个人看电话吧。
”
“您是谁?”大尉莫名其妙,也用德语反问了一句。
“弗兰茨,您是喝醉了还是怎么
的?”对方发火了。
“您疯了吧,真是死到临头还不知!俄国佬打来了,据说离你们市已经很近,你们还在喝酒,到处乱逛。
”
“我再问一遍,您究竟是哪一位?”大尉问道,此刻他已经猜测出,这次谈话意味着什么。
事情已经明白了,大尉是在和布列斯拉乌市州长谈话,显然,这位州长把我们的大尉当成了自己的下属了。
这个德国人竟然不知道自己所管辖的一个城市已经被对方占领(虽然这个城市距他所盘踞的布列斯拉乌并不算远),还在和我军占领的城市进行正常联络,这一点说明在德军后方,在其党政机关里面,已经出现了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的局面……
夜里我和克鲁申斯基把记者团剩下的安眠药片都咽了下去,然而收效甚微,我们一闭上眼,就看见黑色的雪,只要碰一下,就会留下一片油迹。
4.分析题目“比尔基纳乌的黑雪”有何妙处。
(4分)
5.作者为什么要写被害的众人在来到比尔基纳乌时,有钱的人还可以买到“夹肉面包和其他食品”,以及人们“兴高采烈地走进这两座建筑物”?(4分)
6.作者为什么要写他们从比尔基纳乌回来后所听到的有趣的故事?这与题目和中心是不是没有一点关系?(6分)
【答案】
4.雪是白的,历来没有例外,而文题中的“黑雪”格外醒目和引人注意,联系全文看,这个题目具有深刻揭露德国法西斯惨无人道、杀人如麻的滔天罪行的作用。
5.这样写,首先交代了这些都是善良的人们,他们没有任何的不良行为和反抗举动,只是普通的求生存的民众。
这也有力地反衬和揭露了德国纳粹滥杀无辜、丧尽天良的罪行。
6.并非没有关系。
作者写从比尔基纳乌回来后听到的有趣的故事,一方面交代俄军已占领了这座城市,打败德国法西斯胜利在望,德国军队的滥杀无辜将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法西斯德国面临失败的恐慌和他们必然灭亡的命运。
【解析】
点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引起阅读兴趣。
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
5.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被害的众人在来到比尔基纳乌时,有钱的人还可以买到“夹肉面包和其他食品”,以及人们“兴高采烈地走进这两座建筑物”?文章写被害的众人来到比尔基纳乌,从列车上下来,“翻译向他们解释,说他们的艰苦生活结束了。
可是所有旅客必须在这个车站上清理个人卫生,洗个澡,把携带物品进行消毒,然后再换乘旅客列车离开这里,去工作地点。
”说明这些被杀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将被杀害,他们只是为了生存,来找工作的。
他们非常善良,没有任何不良行为,“那些手头有钱的旅客们还可以买到夹肉面包和其他食品”。
甚至没反抗行为,是“兴高采烈地走进这两座建筑物”,满怀着憧憬走进去的!可是走进去后,在他们洗澡的时候,惨无人道的法西斯从澡堂顶部放进了毒气,“经过十至十五分钟,这些愉快地洗澡的旅客便成了一具具死尸”。
被害的众人在来到比尔基纳乌时,有钱的人还可以买到“夹肉面包和其他食品”,以及人们“兴高采烈地走进这两座建筑物”更力地反衬和揭露了德国纳粹滥杀无辜、丧尽天良的罪行。
6.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作者为什么要写他们从比尔基纳乌回来后所听到的有趣的故事?
这与题目和中心是不是没有一点关系?解答本题,首先要回答作者写他们从比尔基纳乌回来后所听到的有趣的故事与题目和中心是不是没有一点关系。
然后说明理由,说明理由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作者他们从比尔基纳乌回来后所听到的有趣的故事是关于俄军已占领了克拉依兹布尔格,俄军在这座城市的县长办公大楼找文件,接到了德国人纳粹打来的电话,说“俄国佬打来了”!而这位打电话来的纳粹是布列斯拉乌市州长。
“这位州长把我们的大尉当成了自己的下属了。
这个德国人竟然不知道自己所管辖的一个城市已经被对方占领(虽然这个城市距他所盘踞的布列斯拉乌并不算远),还在和我军占领的城市进行正常联络,这一点说明在德军后方,在其党政机关里面,已经出现了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的局面”。
所以作者写他们从比尔基纳乌回来后所听到的有趣的故事与题目和中心并非没有关系,这件趣事说明打败德国法西斯胜利在望,德国军队的滥杀无辜将一去不复返了,也揭示了法西斯德国面临失败的恐慌和他们必然灭亡的命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走出国界的毛泽东诗词
汪建标
一代伟人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一位在当代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与词人。
“近代诗词谁堪比,文人诗家崇又惊”,毛泽东诗词不仅在国内独领风骚,在国际上亦魅力无比。
毛泽东诗词的魅力,首先来自作品的思想性和他的人格魅力,同时也来自其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架构起的诗词意象的新颖与独到。
但凡是品读过毛泽东诗词的人,都会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为其诗词那“横空出世”的独特魅力所激动、所感染。
正因如此,经过公开发表及普遍传播,毛泽东诗词逐渐凝结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深层积淀,而且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宏伟的艺术气势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艺术珍品。
1937年,美国记者斯诺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英译文收进《西行漫记》向全世界披露,标志着毛泽东诗词正式走出国门、迈向国际。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毛泽东诗词》被大量翻译成英文,先后又被转译或直接翻译成法、俄、德等其他数十种语言文字。
与此同时,国外的学者专家还发表和出版了许多评介和研究毛泽东诗词的文章和专著。
到目前为止,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把毛泽东诗词作为诗歌艺术专门课题进行研究,凡此种种,都深深体现出毛泽东诗词无与伦比的国际魅力。
毛泽东诗词为第三世界人民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民族自信。
毛泽东诗词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革命风暴给予了热情的讴歌和赞扬,并对广大第三世界人民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给予了热情的祝福和殷切的期盼。
最能体现毛泽东的崇高国际主义豪情壮志的诗词是两首《念奴娇》以及《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念奴娇·昆仑》表达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崇高理想;《念奴娇·鸟儿问答》则对未来世界作了展望:“试看天地翻覆。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表达的则是坚决与国际上的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大无畏精神。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甚至连整个地球也不过是一个“小小寰球”,这是何等胸襟,何等气魄!1960年5月,毛泽东接见古巴、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的代表团时,其中一位外宾说:“主席的诗在拉丁美洲流传很广,人们非常喜爱,很受欢迎。
”毛泽东诗词为广大第三世界人民留下了反抗压迫、勇往直前和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把毛泽东诗词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这是毛泽东诗词国际魅力的一大独特表现。
毛泽东诗词不仅在第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政治人物的极大关注。
西方发达国家的元首和政要,为了同毛泽东见面时好借他的诗词活跃谈话气氛,在来中国之前都要先“恶补”毛泽东诗词课。
美国总统尼克松上世纪70年代初首次来中国访问,见到毛泽东后的第一句话就说:“读了您的诗词和讲话,我知道您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学家。
”又说:“毛主席写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现在就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缔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的时候了。
”从尼克松念毛诗这件事,可见毛泽东诗词国际魅力的一斑。
“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位外国诗人这样深情地赞誉毛泽东。
由于影响巨大,毛泽东诗词在国际上获得了崇高评价。
德国知名人士施特劳斯说:“毛泽东把一个几十年来一直动乱不安、饱尝最严酷战争、灾难深重的中国引进了新的时代,并且用美妙的诗词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历史进程,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美籍著名学者特里尔在其著名的专著《毛泽东传》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毛泽东是一位领袖、军事指挥家、共产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而法国汉学界则把毛泽东称为“东方诗神”。
上述国际人士对毛泽东及其诗词的评价都比较客观公正,让我们多视角见证了毛泽东崇高的人格力量以及
毛泽东诗词所蕴含的国际魅力。
几十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永远不变。
(2013-12-23《解放军报》,有删节)7.“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怎样理解这句话。
(2分)
8.本文在阐述毛泽东诗词独特魅力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述方法?简要概括。
(4分)9.“毛泽东诗词不仅在国内独领风骚,在国际上亦魅力无比”,“国际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简要概括。
(3分)
10.文章说:“但凡是品读过毛泽东诗词的人,……为其诗词那‘横空出世’的独特魅力所激动、所感染。
”请从学过的毛泽东诗词中找出“横空出世”的诗句,体会其独特魅力。
(至少三例)(4分)
【答案】
7.这句话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这位当代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
毛泽东是集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把一个几十年来一直动乱不安、饱尝最严酷战争、灾难深重的中国引进了新的时代”,即建立了新中国,“并且用美妙的诗词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历史进程。
”
8.引用和举例。
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名句,再现毛泽东诗词独特魅力。
引用国际人士语言,说明毛泽东诗词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
通过实际事例来证明毛泽东诗词所蕴含的国际魅力,这样写更具说服力。
9.①《毛泽东诗词》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文字。
国外的学者专家还发表和出版了许多评介和研究毛泽东诗词的文章和专著。
②毛泽东诗词为第三世界人民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民族自信。
③毛泽东诗词也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政治人物的极大关注。
④毛泽东诗词还获得了国际人士的崇高评价。
10.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的震聩诘问;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有“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
胜似春光”(《采桑子·重阳》)的洒脱感赋;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的壮言哲语。
【解析】
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而设的题型。
它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题型。
考点剖析: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指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这五种语言运用形式,其中,前三者对应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
这五种表达方式都可以各自再分为几种具体的形式。
作品中语言的考查内容包括语言的风格、语体色彩、语言的情感内容、对话等。
文章的表现手法即文章中所采用的各种语言和艺术的方法。
狭义的表现手法只指文章所采用的语言艺术方法,如衬托、渲染等。
广义的表现手法可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狭义的语言艺术方法;二是各种修辞手法;三是各种写作方法;四是对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的艺术性运用,如细节描写、叙议结合等;五是对人称方式的运用。
命题规律(1)命题角度有两种:一种是大处着眼,小处设题,即从某一句某一段的表达特色切入;一种是大处着眼,大处设题,即考查全篇文章的艺术表达特色。
(2)鉴赏要求侧重于多角度切入,分析要求既包括对表达技巧的辨识,又包括对其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具体解释。
(3)考查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重在常见常用的方法技巧上。
9.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认真研读文本,围绕“国际魅力”筛选概括文段,总结形成答案。
点睛: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
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
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瞄准目标。
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
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