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 联 早 期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的 探 索
新经济政策 列宁 苏联成立
背景
内容 作用
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 斯大林体制
评价
社会主义工业化
1.背景: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党政大权。他认为,苏联 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2.措施:
①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②1928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③1932年“一五”计划结束后,苏联又相继实行了第二个、 第三个五年计划。
村与世长辞,终年54岁。
列宁的逝世对苏联和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扶木犁的穷国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 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 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 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 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 底除之而后快。
②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性的手 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苏联粮食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 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 没有油啊。 • 那就煮! • 没锅。 • 烤鱼! •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 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特点: ①经济方面:限制商品货币关系,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国 家指令性计划的管理之下,片面发展重工业。 ②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启示: ①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也要 重视轻工业和农业,并充分运用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 值规律,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命令管 理和束缚经济。 ②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 地剥夺人民的利益以求得国家的发展。 ③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 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
在工业领域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那些中小企业和国家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那些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第2课时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 协约国发动了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也掀起叛乱, 战争的紧迫关头,饥荒降临。为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应对严峻形势,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 即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集体化
1.目的: 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2.概况: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决定,把个体小农经 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不到两年,农业 集体化速度加快,被称为“农业全盘集体化”。
理想中的农业集体化
现实中的农业集体化
3.结果:
①使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 理之下,为工业化提供了重 要保证。
3.成就: 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强大的工 业国。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和苏联的工业化
领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资金来源:
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殖民掠 夺、向外国借债等; 苏联工业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采用行政手段保 证实现高积累、多投资。
斯大林体制
1.概况: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行,新经济政策被逐渐 废止。新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来,被称为“斯大林体制”。
2.特点: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
的方法管理经济。
提醒:斯大林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神圣化、凝固化, 致使社会主义丧失了自我完善的生机和活力,严重 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结合这一论述,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国内的经 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就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 索谈谈自己的看法。
引用《全球通史》中的这段资料,是将本课讲述的新 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结合起来,强调 这些都是苏联在早期社会主义建设上的探索。因为对社会 主义这一与资本主义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的探索,既没有 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书本上的东西可以学习,在 探索的道路上难免存在失误和教训。综观本课内容,苏联 的早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这 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发展也存在 不少问题,政策不断调整和改变。对这一探索的评价,既 要认识到成绩,也要看到问题,全面客观理解苏联早期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 杂性,认识到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
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
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阶段发挥过作用。
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态。
弊 端
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C、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D、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苏联的成立
“沙俄”、“苏俄”与“苏联”
“沙俄”:1547到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 “苏俄”:1917年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 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1924年1月21日下
午6时50分,列宁因病
在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
2.时间: 1921年3月,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
3.内容:
①在农业领域,以固定的粮 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在工业领域,允许本国 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 营那些中小企业和国家 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
③在流通领域,恢复商品贸易。 Nhomakorabea4.意义:
①使苏俄工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人民生 活得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②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 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斯大林的愿望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 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 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的选择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 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 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 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 谁就可以蹂躏它。” ——《大国崛起》
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经济亟待恢复, 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起了人民的不满。
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 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 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 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 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 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 活说明我们错了。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协约国发动了武装干涉,国内反 革命也掀起叛乱。战争的紧迫关头,饥荒降临。在前线战斗的红 军饥肠辘辘;俄国两个最大的城市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工人们每 天只能领到两片薄薄的面包,有时甚至一个星期领不到一粒粮食。 为此,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遭受长 期战争破坏的经济亟待恢复。 1921年3月,俄共(布)大会通过 决议,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后又实行了一系列措 施,这些措施被称为新经济政策。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 行,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废止。新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来,被称为 “斯大林体制”。它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 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看法: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农轻重 比例协调发展,要维护农民利益,走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社会 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 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 进行改革。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的,前途是光 明的。
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比较
相同点:
①都属于苏联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步骤。 ②都是苏联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政策或体制。 ③根本目的都是要把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不同点:
①本质:前者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 后者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②地位:前者使苏俄(苏联)找到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 正确途径;后者虽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 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 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