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课件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对比:“富丽繁华的朝廷与荒凉冷落的坟墓,生前的孤苦不幸与死后的孤寂冷落”相对比。
互文
这种修辞手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 互 文见义 [1] ,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文句相关的词句里面, 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 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王昭君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
第四,王昭君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王昭 君身上,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以和为贵的精神, 体现了勇气,坚强,勤劳,智慧,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是我们必须要继承的,在如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进程中,尤其重要。王昭君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 人,不要甘于命运的安排,只要勇于拼搏的人,才会成为 时代的弄潮儿,获得成功。
结合诗歌及背景介绍,回答下面问题。
4.“分明怨恨曲中论”,王昭君怨恨的是什么?
可能是对远嫁异邦,远葬他乡, 思念故乡的怨恨;可能是对汉 元帝昏庸、糊涂的怨恨;可能是对画师毛延寿的怨恨。
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 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 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琯 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 [guǎn]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 不减五万。独王嫱[qiáng]不肯,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 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 分忠佞[nìng] ,无辜贬斥自己,当 阏[yān]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 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 《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 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 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 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 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 更人。乃穷案其事,籍画工家资, 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皆巨万。
想当年皇上只从画图中粗心地辨认她的美丽 姿容,致使她含恨终生,死后仍思念故土, 成为一缕身披环佩、月夜归来的游魂。
而今她用的琵琶仍旧弹奏着胡曲,千百年来, 它分明在诉说着她不尽的乡情、无穷的怨恨
引出咏怀对象
概述悲剧一生 揭示悲剧根源 点明昭君之怨
logo
山峦连着山峦,幽谷连着幽谷,好象是一起 奔赴荆门。这里有个地方至今遗存着昭君生 长的乡村。
结合诗歌及背景介绍,回答下面问题。
一.概括出王昭君的形象特点。 二.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哪个字
用得好?好在哪里? 三.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主要运用
什么表现手法? 四.“分明怨恨曲中论”,王昭君怨恨的是什么? 五.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结合诗歌及背景介绍,回答下面问题。
王昭君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
第三,王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之间的联系,加速了民族 融合。尽管由于和亲作用有限,王莽的破坏,新朝时汉民 族和匈奴关系紧张,但汉匈之间没有割断联系,王昭君的 女儿,女婿仍为汉匈友好努力。东汉时,南匈奴单于比归 顺汉朝,加强了汉匈之间的联系,加速了匈奴的汉化。公 元4世纪,匈奴与汉民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 一员。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昭君出塞,匈奴也许会在战争 中灭亡,而王昭君,扭转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促进了中华 民族的发展。
讨论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 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 到“朔漠”却封为阏氏[yān zhī] (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 和怨恨可言呢?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logo
讨论
一.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 “朔漠”却封为阏[yān]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 呢?
昭君与诗人的相似点
人物
昭君
诗人
特点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遭遇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结果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情感 (怨恨)
(怨恨)
结合诗歌及背景介绍,回答下面问题。
①表现了昭君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及对君王的怨恨。 ②表现了作者对昭君的同情,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 的悲愤,对家乡的思念。 5.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看诗句
抓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 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 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 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 关键词句。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欧阳修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王昭君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
• 看诗句 • 意象: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山峦连着山峦,幽谷连着幽谷,好象是一起 奔赴荆门。这里有个地方至今遗存着昭君生 长的乡村。
昭君一离开宫室便走向北方遥远的沙漠,与 匈奴结亲,谁知她一去不返身死异域,只留 下了一座长满青草的孤坟,面对着大漠黄昏。
王昭君 李白
汉家秦地月, 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 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 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 死留青冢使人嗟。
课外拓展
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 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 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 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 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 生失意无南北。
讨论
2.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 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 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 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 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 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赋予人的情感,它们好像是一起奔赴荆门。把迤逦[yǐ lǐ] 不绝的千山 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表现出昭君出身 不凡。
结合诗歌及背景介绍,回答下面问题。
3.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答:对仗、对比。
1. 对仗:“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死后的孤寂,写得入 骨三分。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鲜明。“连”对“向”, “连”字写出边塞之景的荒凉,“向”字写出对汉地的思念。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 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黄昏的天幕。
第一,王昭君出塞结束了汉匈百年战争,维护了两个民族六十多年的和平 局面。汉武帝时的汉匈战争,尽管显示了汉朝的强盛,但也给国家造成了 巨大的财政损失,加重了人民的苦难,匈奴内部分裂,彼此征战不休,也 走向了衰落,汉武帝之后,两国人民都要求和平,民族和好成为主流。王 昭君顺应了这种形势,自愿出塞,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宁的生活,用她一 生的努力,使两个民族和好了六十多年,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对于 两国的发展都有好处。唐朝诗人张仲素说昭君出塞后,出现了“剑戟[ jǐ] 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繁荣景象。王昭君出塞,维护了边关安全。所以, 元朝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卫青,霍去病,陆燿说王昭君胜过 汉武帝的十二位将军,这些都绝不是夸大。
• 1.概括出王昭君的形象特点。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分明怨恨曲中论
孤独、寂寞 美丽
思乡 心怀怨恨
结合诗歌及背景介绍,回答下面问题。
一.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哪个字用得好? 好在哪里?
○ 答:“赴”字用得好。 ○ 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连绵起伏的群山,千万条纵横的沟壑”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学习目标
一.研析诗歌,总结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学习并了解咏史诗 三.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歌鉴赏之“四看”“三问”
四看:看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等 看作者——知人论世 看诗句——①意象/意境/(晓内容)(三问)
王昭君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
第二,王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匈奴 的文明进步。昭君出塞之前,匈奴是一个半文明,半落后 的社会,王昭君出塞,带去了中原先进生产技术,传播了 中原先进文化,自昭君出塞之后,汉匈贸易开始繁荣,人 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一切,都促进了匈奴的社 会进步,匈奴开始改变落后状态,向更进步的社会状态过 度。可以说,王昭君是内蒙古草原的早期开发者,她改变 了整个匈奴。
知人论世
看作者
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漂泊寄 居夔[kuí]州正从夔州奔赴江陵途中,途经荆州府归 州(今湖北秭[zǐ]归)东北四十里昭君村时所作。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释注看
画图
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 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 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 王嫱[qiáng]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 朝,求美人为阏[yān]氏。于是上案图 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 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 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 人。乃穷案其事,籍画工家资,皆巨 万。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诗眼:分明怨恨曲中论 ○ 粗知情感:表达昭君的怨恨之情
看诗句
抓诗眼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村落、紫台、朔 漠、青冢、环珮、琵琶
logo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 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 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 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 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昭君一离开宫室便走向北方遥远的沙漠,与 匈奴结亲,谁知她一去不返身死异域,只留 下了一座长满青草的孤坟,面对着大漠黄昏。
想当年皇上只从画图中粗心地辨认她的美丽 姿容,致使她含恨终生,死后仍思念故土, 成为一缕身披环佩、月夜归来的游魂。
而今她用的琵琶仍旧弹奏着胡曲,千百年来, 它分明在诉说着她不尽的乡情、无穷的怨恨。
2. 看情词诗眼——粗知情感、定基调
看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
2. 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等)
三问:1.写了什么?(意象/意境)
2. 怎么写?(技巧) 3. 表达了什么?(情感)
咏怀古迹(其三)
歌咏怀念古迹抒发情怀
看题目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 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以历史题材为咏 写对象的诗歌创作, 多对历史人物,历 史事件进行叙述、 评价、凭吊或借国 家兴亡寄托个人怀 抱。) 。
互文
这种修辞手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 互 文见义 [1] ,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文句相关的词句里面, 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 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王昭君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
第四,王昭君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王昭 君身上,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以和为贵的精神, 体现了勇气,坚强,勤劳,智慧,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是我们必须要继承的,在如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进程中,尤其重要。王昭君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 人,不要甘于命运的安排,只要勇于拼搏的人,才会成为 时代的弄潮儿,获得成功。
结合诗歌及背景介绍,回答下面问题。
4.“分明怨恨曲中论”,王昭君怨恨的是什么?
可能是对远嫁异邦,远葬他乡, 思念故乡的怨恨;可能是对汉 元帝昏庸、糊涂的怨恨;可能是对画师毛延寿的怨恨。
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 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 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琯 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 [guǎn]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 不减五万。独王嫱[qiáng]不肯,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 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 分忠佞[nìng] ,无辜贬斥自己,当 阏[yān]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 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 《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 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 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 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 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 更人。乃穷案其事,籍画工家资, 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皆巨万。
想当年皇上只从画图中粗心地辨认她的美丽 姿容,致使她含恨终生,死后仍思念故土, 成为一缕身披环佩、月夜归来的游魂。
而今她用的琵琶仍旧弹奏着胡曲,千百年来, 它分明在诉说着她不尽的乡情、无穷的怨恨
引出咏怀对象
概述悲剧一生 揭示悲剧根源 点明昭君之怨
logo
山峦连着山峦,幽谷连着幽谷,好象是一起 奔赴荆门。这里有个地方至今遗存着昭君生 长的乡村。
结合诗歌及背景介绍,回答下面问题。
一.概括出王昭君的形象特点。 二.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哪个字
用得好?好在哪里? 三.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主要运用
什么表现手法? 四.“分明怨恨曲中论”,王昭君怨恨的是什么? 五.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结合诗歌及背景介绍,回答下面问题。
王昭君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
第三,王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之间的联系,加速了民族 融合。尽管由于和亲作用有限,王莽的破坏,新朝时汉民 族和匈奴关系紧张,但汉匈之间没有割断联系,王昭君的 女儿,女婿仍为汉匈友好努力。东汉时,南匈奴单于比归 顺汉朝,加强了汉匈之间的联系,加速了匈奴的汉化。公 元4世纪,匈奴与汉民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 一员。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昭君出塞,匈奴也许会在战争 中灭亡,而王昭君,扭转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促进了中华 民族的发展。
讨论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 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 到“朔漠”却封为阏氏[yān zhī] (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 和怨恨可言呢?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logo
讨论
一.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 “朔漠”却封为阏[yān]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 呢?
昭君与诗人的相似点
人物
昭君
诗人
特点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遭遇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结果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情感 (怨恨)
(怨恨)
结合诗歌及背景介绍,回答下面问题。
①表现了昭君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及对君王的怨恨。 ②表现了作者对昭君的同情,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 的悲愤,对家乡的思念。 5.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看诗句
抓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 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 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 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 关键词句。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欧阳修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王昭君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
• 看诗句 • 意象: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山峦连着山峦,幽谷连着幽谷,好象是一起 奔赴荆门。这里有个地方至今遗存着昭君生 长的乡村。
昭君一离开宫室便走向北方遥远的沙漠,与 匈奴结亲,谁知她一去不返身死异域,只留 下了一座长满青草的孤坟,面对着大漠黄昏。
王昭君 李白
汉家秦地月, 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 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 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 死留青冢使人嗟。
课外拓展
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 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 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 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 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 生失意无南北。
讨论
2.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 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 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 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 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 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赋予人的情感,它们好像是一起奔赴荆门。把迤逦[yǐ lǐ] 不绝的千山 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表现出昭君出身 不凡。
结合诗歌及背景介绍,回答下面问题。
3.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答:对仗、对比。
1. 对仗:“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死后的孤寂,写得入 骨三分。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鲜明。“连”对“向”, “连”字写出边塞之景的荒凉,“向”字写出对汉地的思念。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 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黄昏的天幕。
第一,王昭君出塞结束了汉匈百年战争,维护了两个民族六十多年的和平 局面。汉武帝时的汉匈战争,尽管显示了汉朝的强盛,但也给国家造成了 巨大的财政损失,加重了人民的苦难,匈奴内部分裂,彼此征战不休,也 走向了衰落,汉武帝之后,两国人民都要求和平,民族和好成为主流。王 昭君顺应了这种形势,自愿出塞,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宁的生活,用她一 生的努力,使两个民族和好了六十多年,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对于 两国的发展都有好处。唐朝诗人张仲素说昭君出塞后,出现了“剑戟[ jǐ] 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繁荣景象。王昭君出塞,维护了边关安全。所以, 元朝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卫青,霍去病,陆燿说王昭君胜过 汉武帝的十二位将军,这些都绝不是夸大。
• 1.概括出王昭君的形象特点。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分明怨恨曲中论
孤独、寂寞 美丽
思乡 心怀怨恨
结合诗歌及背景介绍,回答下面问题。
一.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哪个字用得好? 好在哪里?
○ 答:“赴”字用得好。 ○ 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连绵起伏的群山,千万条纵横的沟壑”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学习目标
一.研析诗歌,总结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学习并了解咏史诗 三.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歌鉴赏之“四看”“三问”
四看:看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等 看作者——知人论世 看诗句——①意象/意境/(晓内容)(三问)
王昭君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
第二,王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匈奴 的文明进步。昭君出塞之前,匈奴是一个半文明,半落后 的社会,王昭君出塞,带去了中原先进生产技术,传播了 中原先进文化,自昭君出塞之后,汉匈贸易开始繁荣,人 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一切,都促进了匈奴的社 会进步,匈奴开始改变落后状态,向更进步的社会状态过 度。可以说,王昭君是内蒙古草原的早期开发者,她改变 了整个匈奴。
知人论世
看作者
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漂泊寄 居夔[kuí]州正从夔州奔赴江陵途中,途经荆州府归 州(今湖北秭[zǐ]归)东北四十里昭君村时所作。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释注看
画图
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 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 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 王嫱[qiáng]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 朝,求美人为阏[yān]氏。于是上案图 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 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 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 人。乃穷案其事,籍画工家资,皆巨 万。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诗眼:分明怨恨曲中论 ○ 粗知情感:表达昭君的怨恨之情
看诗句
抓诗眼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村落、紫台、朔 漠、青冢、环珮、琵琶
logo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 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 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 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 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昭君一离开宫室便走向北方遥远的沙漠,与 匈奴结亲,谁知她一去不返身死异域,只留 下了一座长满青草的孤坟,面对着大漠黄昏。
想当年皇上只从画图中粗心地辨认她的美丽 姿容,致使她含恨终生,死后仍思念故土, 成为一缕身披环佩、月夜归来的游魂。
而今她用的琵琶仍旧弹奏着胡曲,千百年来, 它分明在诉说着她不尽的乡情、无穷的怨恨。
2. 看情词诗眼——粗知情感、定基调
看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
2. 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等)
三问:1.写了什么?(意象/意境)
2. 怎么写?(技巧) 3. 表达了什么?(情感)
咏怀古迹(其三)
歌咏怀念古迹抒发情怀
看题目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 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以历史题材为咏 写对象的诗歌创作, 多对历史人物,历 史事件进行叙述、 评价、凭吊或借国 家兴亡寄托个人怀 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