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6分。
在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
1.下列远古人类中,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山顶洞人的相关史实。
根据课本知识,山顶洞时期人已会人工取火,能把食物做熟,增强居民的体质。
他们仍使用打制的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了爱美。
制作骨针缝制衣服,制作打磨的装饰品。
选择答案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的是()
A.食物 B.四肢的进化 C.大脑的进化 D.劳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劳动的认识。
类人猿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了直立行走、学会了制造工具,所以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故此题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3.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应该出现的情节是()
A.种植水稻 B.饲养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原始居民的有关知识。
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会饲养猪狗等家畜,使用磨制农具石斧;较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是位于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他们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的生活
4.“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每年清明节,
为纪念中华民族的这位人文初租,数万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以“九鼎八簋(guǐ)”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举行祭祖活动。
这是在祭祀谁?()
A.黄帝 B.尧 C.舜 D.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
他们在涿鹿打败蚩尤部落,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是由炎黄部落结成联盟后不断发展形成的,炎帝和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因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创始者而被后人尊为”人文始祖”。
题干“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评价的是黄帝,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5.我国历史上最早将“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人是()
A.启 B.禹 C.尧 D.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所以“禹传子,家天下”标志着我国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6.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指的是()
A.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 B.四羊方尊
C.司母戊鼎 D.铸有武王伐纣铭文的青铜利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朝的青铜器的有关知识。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灿烂的青铜文明
7.《左传》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一史料反映西周的社会制度是()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让他们当诸侯。
诸侯必须服
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疆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西周分封制的体现,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8.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A.秦穆公 B.晋文公 C.齐桓公 D.楚庄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春秋霸主的相关内容。
齐桓公任用管仲,对内改革,增强军队训练,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发动战争,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选项中 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9.以下关于夏商西周国家,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所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军队②刑法③兴办教育④礼仪教化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题文提供了解题的关键信息: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所采取的措施,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兴办教育不是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所采取的措施,可以排除③,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0.按地图位置,战国七雄中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诸侯国依次是()
A.秦、楚、齐、燕 B.楚、燕、齐、秦
C.齐、秦、燕、楚 D.齐、楚、秦、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识图能力和对基本史实的掌握能力,属识记层面的要求。
把握战国七雄的空间方位。
最西部是秦国;最北部是燕国;最东面是齐国;最南面是楚国。
中间是韩、赵、魏三家分晋,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1.战国时期,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争不断 B.分封制度的瓦解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12.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县出土的大量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
A、司母戊鼎
B、整套编钟
C、青铜神树
D、四羊方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出土的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编钟。
所以编钟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3.2015年的五月初五,在上海世博园的中华美食街上,挂着“中国味,世界享”特色招牌的五芳斋店铺里散发着阵阵诱人的粽子清香。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记念我国历史上的哪位文化名人()
A、大禹
B、屈原
C、孔子
D、黄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
我国人民为纪念他,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B符合题意。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简答题。
(共24分)
14.“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唱出了中华大家庭的民族情谊。
(7分)
(1)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的前身叫什么?(2分)
(2)为什么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2分)
(3)我们与台湾同胞一衣带水,同是炎黄子孙,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呢?(3分)
【答案】
(1)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
(2)炎帝、黄帝部落结为联盟,炎黄部众是中原地区的主体居民,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所在,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创建者,因此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3)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华夏族的知识点。
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
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
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是今天汉族的前身。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华夏族形成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合,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黄帝和炎帝的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华夏族是今天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成分,所以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岸统一的认识。
依据所学知识,我们大陆与台湾同胞一衣带水,同是炎黄子孙,我们同根同源,在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的途径上,我们采用的合适的途径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15.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8分)
译文:治理国家不要总是遵循同一个指导思想,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
所以,商汤和周武王
不因循古代的法度从而称王天下,夏桀和商纣不改变礼仪从而走向灭亡。
反对古法而求变革的人,不能去否定他;因循古法不知变通的人,不值得称道。
请回答:
(1)材料表明商鞅的什么思想?(1分)
(2)根据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什么行动?(1分)包括哪些具体措施?(3分)
(3)商鞅的行动有什么重大意义?(3分)
【答案】
(1)根据时代变化、时代需要进行改革、变法的思想。
(2)进行变法运动。
主要措施:废除原来土地的疆界,承认土地私有。
奖励耕战。
建立县制。
(3)通过变法,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度,建立起了封建制度。
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逐渐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16.某校七年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受到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而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分别说出以下三位班主任的思想主张可能受到哪个学派的影响,并分别说出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
(9分)
(1)张老师认为管理班级应该尊重学生的特点,顺应自然,不可过多干涉学生的言行。
(2分)
(2)王老师主张制定严厉的班规,然后学生绝对服从老师的管理和纪律的约束。
(2分)
(3)李老师认为老师要爱惜学生,主张因材施教,用道德教育来感化学生。
(2分)
(4)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3分)
【答案】
(1)道家,老子、庄子。
(2)法家,韩非子、李斯。
(3)儒家,孔子、孟子。
(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高考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