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替利嗪和阿司唑治疗荨麻疹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替利嗪和阿司唑治疗荨麻疹临床效果对比分析目的观察和对比分析西替利嗪和阿司唑这两种药对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
析。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08例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4例,在口服雷尼替丁的基础上,实验组患者口服西替利嗪,对照组口服阿司唑,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起效时间,并监测用药后不良反应。

结果实验组急性患者的有效率为90.32%,慢性患者为69.56%,显著高于对照组(79.41%,60.00%);实验组平均起效时间为40.3 min,短于对照组的49.4 min。

结论与阿司唑相比,西替利嗪对荨麻疹治疗效果好,起效快,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药物。

标签:西替利嗪;阿司唑;荨麻疹;临床效果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发作时剧烈瘙痒,以风团为特征的皮肤黏膜充血,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本院对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98例荨麻疹患者分别使用西替利嗪和阿司唑进行治疗,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108例急慢性荨麻疹患者,男63例,女45例,年龄19~63岁,平均41.5岁,病程1 d~3年。

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4例,实验组急性31例,慢性23例;对照组急性34例,慢性2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急慢性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肝肾功能不全者。

近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者及有相关药物过敏史者。

高空作业者或驾驶员类职业。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青光眼患者。

1.3 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西替利嗪(比特力,豪森制药公司)每次10 mg口服,每天1次;雷尼替丁每次0.15 g口服,每天2次。

对照组口服阿司唑(息斯敏,西安杨森公司)每次10 mg,每天1次;雷尼替丁口服每次0.15 g,每天2次。

急性患者连续治疗1周,1周后复查,慢性患者治疗2周后复查,根据复查情况调整用药。

对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及药物起效时间进行统计和记录。

1.4 评价标准
从瘙痒程度、风团大小、数量角度对病症进行打分:无瘙痒、风团为0分;
轻度瘙痒、风团直径20 mm,数量>12为3分。

疗效分数等于治疗前后病症积分差值与治疗前积分的比值。

疗效分数≥0.9为治愈;≥0.75为效果显著,0.3≤疗效分数<0.75为好转,<0.3者为无效。

以治愈、显效、好转为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相关数据均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随访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105例完成随访,其中77例定期来院复查。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1.48%,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72.22%(P < 0.05)。

对两组患者根据急性、慢性分别进行比较。

可见对急性患者实验组有效率为90.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41%(P < 0.05)。

对于慢性患者,实验组有效率为69.56%,也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对于同一组中慢性和急性患者有效率比较,可见两种药物对急性荨麻疹有效率均高于对慢性患者疗效(P < 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起效时间对比
以30、60 min为分隔点将起效时间分为3组,见表2。

实验组患者起效时间主要集中于前60 min,而对照组主要集中于30~60 min组,有较多起效时间在60 min以上。

实验组平均起效时间为40.3 min,短于对照组的49.4 min(P < 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实验组有3例出现困倦、口干、轻度头昏等症状,对照组2例出现轻度眩晕、胸闷等不良反应,未出现心律失常、胃肠绞痛等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荨麻疹的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的瘙痒、风团并伴有血管性水肿,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常较复杂,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或药物过敏、机械性损伤及精神刺激等均可诱发急慢性荨麻疹。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等也可引起荨麻疹症状[1]。

荨麻疹的主要病理改变在于真皮毛细血管的扩张伴管周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组胺等炎性介质及IgE、自身抗体等免疫系统物质生成释放[2],管壁通透性提高,局部水肿。

临床常用治疗靶点为血管壁组胺受体。

阿司唑属于哌啶胺苯咪唑衍生物,是一种长效组胺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性阻断H1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其优点是无中枢镇静作用及抗毒蕈碱作用,但是其可能有心血管系统反应、变态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可能引起尖端扭转性心动过速、心绞痛、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血管病变[3]。

不过本次实验中可能由于样本量较小,并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仅有眩晕、头痛等轻度反应。

西替利嗪是速效、长效、低毒性、高选择性H1受体拮抗剂,无明显抗胆碱和抗5-羟色胺作用,可竞争性抑制细胞膜H1受体,降低局部组胺浓度,减轻组胺释的扩血管作用,同时可抑制嗜酸粒细胞活化和趋化作用,抑制炎症反应,缓解水肿症状[4]。

本次试验中可见实验组在起效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未见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症状。

雷尼替丁为一种低毒、高效H2受体拮抗剂,合用西替利嗪,能迅速有效地封闭血管壁组胺受体[5-6]。

从上文可以看出,实验组对急慢性荨麻疹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而且治愈率者在有效患者中比例(43.2%)也要高于对照组(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综上所述,相比于阿司唑,西替利嗪能更高效快速地缓解荨麻疹出现的风团、瘙痒等症状,用于治疗荨麻疹疗效确切,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是一种适合荨麻疹尤其是急性荨麻疹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廖文俊,赵小东,胡雪慧,等. 自身免疫性荨麻疹72例分析[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4):236.
[2]吴伊旋,沈惠风. 慢性荨麻疹部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2):136-137.
[3]李江利,卫江英. 息斯敏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6):4154-4155.
[4]郑曙光. 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52.
[5]栾红,王英杰,孟宪敏.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与血清IgE水平的关系[J]. 山东医药,2011,51(23):62-63.
[6]毛辉. 左西替利嗪片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09,6(26):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