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调查表指标解释14页word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统计监管
本表由县(市、区)级扶贫部门填报。
(1) 请调查员仔细填写封面上被调查村所属省、县名称及相应代码,以及调查日期等信息。
调查员代码为省市县乡村代码+01,…依次类推
(2) 被访问者姓名及代码
填写被访问者的姓名及其职务代码。
本部分主要是了解该县的地势、民族、人口等一些基本情况。
A01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必填项,必须大于30,必须小于30万,取整)是指辖区内的全部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
包括耕地、荒山、山林、草原、滩涂、道路和建筑物占地等陆地面积,以及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面积。
A02 年末总户数(必填项大于400,必须小于260万,取整)
是指户口在当地的常住户数,按照公安部门常住户统计。
A03 乡村户数(必填项大于400,必须小于260万,小于年末总户数,取整)
是指乡村地区常住居民户数,即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
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6个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也为家庭常住人口。
但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走读生除外)的在校学生、以及常年在外(不包括探亲、看病等)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应当做家庭常住人口。
A04建档立卡户数(必填项,小于等于乡村户数,必须大于等于0,大于等于A5与A6之和)是指各省对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农村扶贫标准(或省定农村扶贫标准,以各省实际执行的农村扶贫标准为准)的农户逐户调查,逐户登记,并经村组民主评议,初步确定建档立卡农户名单;由村组织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张榜公示一周,无异议后报乡(镇)政府,乡(镇)政府组织力量进行复核检查通过后,正式确定为建档立卡农户数。
A05扶贫户(必填项,小于建档立卡户数,必须大于等于0)是指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农村扶贫标准(或省定农村扶贫标准,以各省实际执行的农村扶贫标准为准),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农户。
A06 扶贫低保户(必填项,小于建档立卡户数,必须大于等于0)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建档立卡低保户。
A07脱贫户(必填项,小于建档立卡户数,大于等于0)是指通过帮扶,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去年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或省定农村扶贫标准,以各省实际执行的农村扶贫标
准为准)建档立卡农户。
A08需要移民搬迁的户数(必填项,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年末乡村户数)
是指居住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或地质灾害地区,需搬迁的农户数。
A09 年末总人口(必须大于等于2倍总户数,必须小于等于8倍总户数,必须整数)是指经常在家或居家6个月以上的人口,或虽然在外居住6个月以上但收入带回家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为一起的人口。
A10 其中:乡村人口(必须大于等于2倍乡村户数,必须小于等于8倍乡村户数,必须整数)是指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
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6个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也为家庭常住人口。
但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走读生除外)的在校学生、以及常年在外(不包括探亲、看病等)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应当做家庭常住人口。
A11 少数民族人口(小于等于乡村人口,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其身份证或户口本的民族状况为少数民族的人口。
无身份证或户口本的人口需经乡镇级公安户籍部门出具书面证明,则可视为少数民族人口。
A12 建档立卡人口(必须大于等于2倍建档立卡户数,必须小于等于8倍建档立卡户数,A12>=A13+A14,必须整数)是指各省对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农村扶贫标准(或省定农村扶贫标准,以各省实际执行的农村扶贫标准为准)的农户逐户调查,逐户登记,并经村组民主评议,初步确定建档立卡农户名单;由村组织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张榜公示一周,无异议后报乡(镇)政府,乡(镇)政府组织力量进行复核检查通过后,正式确定为建档立卡人口。
A13扶贫人口(必须大于等于1.5倍扶贫户数,必须小于等于8倍扶贫户数,必须整数)是指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农村扶贫标准(或省定农村扶贫标准,以各省实际执行的农村扶贫标准为准),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人口。
A14 扶贫低保人口(必须大于等于扶贫低保户数,必须小于等于8倍扶贫低保户数,大于等于扶贫低保户,必须整数)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建档立卡低保人口。
A15 脱贫人口(必须大于等于1.5倍脱贫户数,必须小于等于8倍脱贫户数,必须整数)是指通过帮扶,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年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或省定农村扶贫标准,以各省实际执行的农村扶贫标准为准)建档立卡人口。
A16 需要移民搬迁的人口(必须大于等于1.5倍需要移民搬迁户数,必须小于等于8倍需要移民搬迁户数,必须整数)是指居住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或地质灾害地区,需搬迁的人口。
A17 人口自然增长率(必填项,只填数字,不填‰,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10‰或高于20‰时报警,取整)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以当地统计部门年报数据为准。
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以当地统计年报数据为准。
计算公式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A18森林覆盖率(必填项,大于等于0,小于100,只填数字,不填%)
指本县(区、市)的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当地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
森林覆盖率=本县(区、市)的森林面积÷土地面积×100%
A19 乡(镇)个数(必填项,大于0,小于99,必须整数)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乡(镇)一级行政区划的数量。
不包括城关镇城市街道办事处、工矿区。
A20行政村个数(必填项,必须小于99倍乡镇个数,大于等于乡镇个数)是指经上级政府批准,按居住地区设立的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个数。
含城镇中的村。
A21通(水泥/沥青)公路的行政村个数(小于等于行政村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水泥/沥青路面的公路能直通到村委会的行政村个数。
A22 通电的行政村个数(小于等于行政村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能够使用电力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的行政村个数。
A23 通广播电视的行政村个数(小于等于行政村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能够接收中央、省或县级任意一级广播电视节目的行政村个数。
A24通宽带网络行政村个数(小于等于A22,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能使用宽带网络行政村个数。
A25 通客运班车的行政村个数(小于等于行政村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能够直通(包括经过)客运班车行政村个数。
A26 有社区服务中心的行政村个数(小于等于行政村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设立了社区服务中心的行政村个数。
A27 有农家超市的行政村个数(小于等于行政村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有农家超市的行政村个数。
A28 饮用入户管道水的行政村个数(小于等于行政村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能够通过公用设施处理的,经管道输送水至行政村的住宅内或院内、一户或多户合用的行政村个数。
A29 有经营农家乐的行政村个数(小于等于行政村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有经营农家乐的行政村个数。
A30 有设施农业大棚的行政村个数(小于等于行政村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有设施农业大棚的行政村个数。
A31 有设施畜牧业大棚的行政村个数(小于等于行政村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有设施畜牧业大棚的行政村个数。
A32 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政村数(小于等于行政村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建立了一个或多个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由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的行政村个数。
A33 有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的行政村数(小于等于行政村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建立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的行政村个数。
A34 自然村(村民小组)个数(大于等于行政村数,上限99个,必须整数)是指行政村中自然村(村民小组)的个数。
自然村(村民小组)指的村民相对集中居住自然形成的村落。
村民居住户非常分散的山区、牧区按村民小组划分。
A35 通(水泥/沥青)公路的自然村(村民小组)个数(小于等于自然村(村民小组)总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水泥/沥青路面的公路能直通到自然村(村民小组)的村个数。
A36通电的自然村(村民小组)个数(小于等于自然村(村民小组)总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能够使用电力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的自然村(村民小组)个数。
A37通广播电视的自然村(村民小组)个数(小于等于自然村(村民小组)总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能够接收中央、省或县级任意一级广播电视节目的自然村(村民小组)个数。
A38 饮用入户管道水的自然村(村民小组)个数(小于等于自然村(村民小组)总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能够通过公用设施处理的,经管道输送水至自然村(村民小组)的住宅内或院内、一户或多户合用的自然村(村民小组)个数。
A39 通宽带网络的自然村(村民小组)个数(小于等于通电的自然村(村民小组)数量,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能使用宽带网络自然村(村民小组)个数。
A40 通客运班车的自然村(村民小组)个数(小于等于自然村(村民小组)总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能够直通客运班车的自然村(村民小组)个数。
A41有农家超市的自然村(村民小组)(村民小组)个数(小于等于自然村(村民小组)总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有农家超市的自然村(村民小组)个数。
A42有农家乐的自然村(村民小组)(村民小组)个数(小于等于自然村(村民小组)总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是指有经营农家乐的自然村(村民小组)个数。
B01 GDP(国内生产总值)(必填项,大于0,上限人均GDP数值20万,必须整数,数据从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或统计年鉴中获取)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本县(市区)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B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必填项,大于0,必须整数,上限人均预算收入数值20万,数据从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或统计年鉴中获取)包括增值税25%、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屠宰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其他各项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各项收入。
不含基金收入。
B0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必填项,大于0,必须整数,上限人均预算支出数值0万,数据从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或统计年鉴中获取)包括地方行政管理和各项事业费、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农业支出、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城市维护费、政策性补贴支出等财政预算支出。
B04 农民人均纯收入(必填项,大于0,必须整数,必须小于3万元,数据从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或统计年鉴中获取)是指农村住户去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的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除以家庭人口数。
计算方法:
纯收入=总收入-税费支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内部亲友支出;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B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必填项,大于0,必须小于50万元,必须整数,数据从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或统计年鉴中获取)是指城镇居民家庭成员得到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总和除以家庭人口的平均值。
B0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必填项,大于0,必须小于人均50万元,必须整数,数据从当地人民银行或银监局获取)是指城乡居民存入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保管并取得一定利息的货币总量。
B0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必填项,大于0,必须整数,数据从当地人民银行或银监局获取)是指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根据必须归还的原则,按一定利率,为企业、个人等提供资产贷款的总额。
B08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必填项,大于0,必须整数,数据从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或统计年鉴中获取)是指本县(市、区)从去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完成的全部投资额。
C01有卫生室的行政村个数(大于等于0,不填则视为0,小于等于行政村个数,必须整数,数据从当地卫生局获取)是指有经县级卫生部门批准设立卫生室的行政村个数。
C02有幼儿园或学前班的行政村个数(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行政村个数,不填则视为0,必须整数,数据从当地教育局获取)是指有经过县级教育部门批准设立幼儿园或学前班的行政村个数。
C03 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大于等于0,只填数字,不填%,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0,小于等于行政村个数,数据从当地教育局获取)是指去年本县(区、市)幼儿园或学前班的在园幼儿人数占当地3至5岁人口总数得比重。
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去年本县幼儿园或学前班的在园幼儿人数÷当地3至5岁人口总数×100%
C0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大于等于0,只填数字,不填%,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0,小于等于行政村个数,数据从当地教育局获取)是指去年本县(区、市)高中的在学生人数占当地15至18岁人口总数的比重。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去年本县高中在学人数÷去年本县(15-18)岁人口数×100%
C05有文化/体育活动广场的行政村个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不填视为0,小于等于行政村个数,数据从当地文化和体育局获取)是指建设了文化/体育活动广场的行政村个数。
C06有健身器材的行政村个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不填视为0,小于等于行政村个数,数据从当地文化和体育局获取)是指配置健身器材的行政村个数。
C07有生产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点的行政村个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不填视为0,小于等于行政村个数,数据从当地环保局获取)是指专门设立了生产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点的行政村个数。
C08有垃圾填埋场地的行政村个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不填视为0,小于等于行政村个数,数据从当地环保局或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取)是指专门设立了垃圾填埋场地的行政村个数。
C09有专职保洁员的行政村个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不填视为0,小于等于行政村个数,数据从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取)是指设置了专职保洁员的行政村个数。
C10有警务室的行政村个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不填视为0,小于等于行政村个数,数据从当地公安局获取)是指建设了警务室的行政村个数。
C11有社区民警的行政村个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不填视为0,小于等于行政村个数,数据从当地公安局获取)是指配备社区民警的行政村个数。
C12卫生机构床位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不填视为0,数据从当地卫生局获取)是指经县级卫生部门批准设立医院、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和专科疾病防治院内的床位数。
C13社会福利院床位数(大于等于0,必须整数,不填视为0,小于等于年末总人口200个/万人拥有率,数据从当地民政局获取)是指经县级民政部门批准设立社会福利机构内的床位数。
C14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大于等于乡村人口的20%,小于等于乡村人口,必须整数,不填视为0,数据从当地卫生局获取)是指本县(市、区)内参加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制度人口数。
C15 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乡村人口,不填视为0,必须整数,数据从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获取)是指本县(市、区)内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
人数(以下简称新农保)。
新农保最大的特点一是缴费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二是支付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
D01 新增基本农田(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人均(乡村人口)10亩)是指新增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面积。
D02 新增可灌溉基本农田(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人均(乡村人口)10亩)是指新增具有水源,土地比较平整,有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的基本农田面积。
D03 新增高效节水农田面积(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人均(乡村人口)10亩)是指新增采用了喷灌、微灌和滴灌等各种高效节水技术的农田面积。
D04 新增经济作物面积(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人均(乡村人口)10亩)是指新增除粮食、绿肥、饲料作物以外的用于出售产品的其它作物面积。
D05 新增经济林果面积(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人均(乡村人口)100亩)是指新增用于出售产品的包括生长乔木、竹类的土地面积和种植桑园、果园、茶园的土地面积。
D06 新增退耕还林面积(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人均(乡村人口)100亩)是指新增从生态、社会、经济条件实际出发,将不适合农耕的土地转为林地的面积。
D07 新增退耕还草面积(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人均(乡村人口)100亩)是指新增从生态、社会、经济条件实际出发,将不适合农耕的土地转为草地的面积。
D08 新增人工改良草场及草料地面积(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人均(乡村人口)100亩)是指新增人工技术种植的草场和草料面积。
D09 新增和改扩建(水泥/沥青)乡村公路里程(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1000公里)是指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路面为水泥/沥青路面的乡村公路里程。
D10 新修村内(水泥/沥青)道路(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1000公里)是指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路面为水泥/沥青路面的村内道路。
+++++++++++++++++++++++++++D11 新修连(串)户(水泥/沥青)路(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500公里)是指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路面为水泥/沥青路面的村内农户住宅之间的道路。
D12 新修(石砌/水泥砌)水渠(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1000公里)是指新修建采用石材或水泥材料水渠长度。
D13 新修农田水利设施(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村(自然村(村民小组))均10个)是指新修的沟渠、闸、坝、堤路林、水电站、扬水站等数量。
D14 新增人畜饮水管道(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村(行政村)均10公里)是指新增采用多种材质专供人畜饮水使用的管道。
D15 新修人畜饮水蓄水池/水窖(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村(自然村(村民小组))均10个)是指新修专供人畜饮水使用蓄水池/水窖。
D16 新修人畜饮水塔(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村(自然村(村民小组))均2个)是指新修专供人畜饮水使用水塔。
D17 解决饮水困难人数(大于等于零,不能大于A10)是指通过修建人畜饮水工程而解决饮水困难人数。
饮水困难是指要到1公里以外,垂直高度100米以上取水,或缺水时间半年以上。
D18 解决饮水困难牲畜头数(大于等于零,不能大于A10*100)是指通过修建人畜饮水工程而解决饮水困难牲畜头数。
饮水困难是指要到1公里以外,垂直高度100米以上取水,或缺水时间半年以上。
D19 新修沼气池(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乡村户数)是指采用水泥、砖新建或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制作沼气池。
D20 扶持新建设施农业大棚的户数(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乡村户数)是指使用扶贫资金新建设施农业大棚的户数。
D21 扶持新建设施畜牧业大棚的户数(大于等于零,必须小于等于乡村户数)是指使用扶贫资金新建设施畜牧业大棚的户数。
D22 扶持农户的(牛/羊/猪)的头数(大于等于零,不能大于A10*100)是指使用扶贫资金扶持农户饲养(牛/羊/猪)的头数。
D23 扶持农户的鸡/鸭/鹅等家禽的只数(大于等于零,不能大于户(乡村户数)均1000)是指使用扶贫资金扶持农户饲养鸡/鸭/鹅等家禽的只数。
D24 扶贫移民搬迁的户数(不能大于A03)是指使用扶贫资金进行扶贫移民搬迁的户数。
D25 其中扶贫户和扶贫低保户(不能大于A04)是指建档立卡扶贫户和扶贫低保户通过使用扶贫资金完成了扶贫移民搬迁。
D26 扶贫移民搬迁的人数(不能大于A10)是指建档立卡扶贫人口和扶贫低保人口使用扶贫资金完成了扶贫移民搬迁。
D27 完成困难家庭危房改造的户数(大于等于零,不能大于A03)是指使用扶贫资金,完成对困难家庭危房改造的户数。
D28 其中扶贫户和扶贫低保户(大于等于零,应小于D27项)是指建档立卡扶贫户和扶贫低保户通过使用扶贫资金,完成了危房改造。
D29 补助危旧住房改造的户数(大于等于零,应小于D27项)是指使用扶贫资金得到危旧住房改造补助的户数。
D30 其中扶贫户和扶贫低保户(大于等于零,应小于D28项)是指建档立卡扶贫户和扶贫低保户通过使用扶贫资金得到危旧住房改造补助的户数。
D31 扶持农家乐的户数(不能大于A03)是指得到扶贫资金扶持的农家乐户数。
D32 参加各类培训的人次(不能大于A03*10)是指参加由扶贫资金支持举办培训的人次。
D33 其中:扶贫人口和扶贫低保人次(不能大于D32)是指建档立卡扶贫人口和扶贫低保人口参加由扶贫资金支持举办培训的人次。
D34 其中:接受雨露计划培训和补贴的人数(不能大于D32)是指接受由扶贫资金支持举办雨露计划培训和补贴的人数。
D35 其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数(不能大于D34)是指接受由扶贫资金支持举办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数。
D36 一年内接受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人数(不能大于D34)是指上一年内接受由扶贫资金支持举办的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人数。
D37 扶贫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的人数(不能大于D34)是指接受由扶贫资金支持举办的扶贫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的人数。
D38 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的人数(不能大于D34)是指接受由扶贫资金支持举办的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的人数。
D39 其他培训的人数(不能大于D34)是指接受由扶贫资金支持举办的上述培训之外的人数。
D40 参加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的户数(不能大于A03)是指本县(市、区)内参加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的总户数。
D41 其中:扶贫户和扶贫低保户(不能大于D40)是指本县(市、区)内参加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的建档立卡扶贫户和扶贫低保户总户数。
D42 借款户数(不能大于A40)是指从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中得到借款的户数。
D43 其中:扶贫户和扶贫低保户(不能大于D40)是指从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中得到借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