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卷)2021年中考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中考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安徽卷】
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965年的五一节下午,考古队来到一个山沟里寻找化石。
下午5点钟左右,发现了两颗距今约170万—年的人类的门齿,经专家鉴定,这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
由此判断考古队寻找化石的地方是
A.云南元谋县B.北京周口店
C.陕西半坡村D.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2.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秦律中的刑罚,有鞭笞之刑,有苦役流放之刑,有斩足、宫、劓、黥等残害肢体的肉刑,还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死刑。
这说明秦朝的法律
A.比较宽松量刑较轻B.非常残酷严刑峻法
C.对盗窃者加重处罚D.缺乏统一判罚标准
3.“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签署“盟书”的两个政权是
A.北宋和辽B.北宋和西夏C.南宋和金D.南宋和西夏
4.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某项纲领,该纲领满足了农民想要获得土地、平均分配土地A.《资政新篇》B.《四洲志》
C.《天朝田亩制度》D.《中国土地法大纲》
5.下图是小张同学制作的年代尺。
对图中四处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这场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这场战争后,中国开始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
C.这场战争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这场战争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6.有一地方因辛亥革命而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
这个地方是A.武汉B.福州C.北京D.上海
7.某家长假期带着孩子进行了一次“红色旅游”,孩子的记录中有一处是错误的,请你帮忙找出来A.会宁―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之地
B.遵义―党走向成熟之地
C.南昌―“军旗升起来的地方”
D.上海―党的诞生之地
8.下侧饼状图可以说明,我国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健全
C.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
D.经济在长时期内稳定增长
9.新中国的外交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下图中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美关系改善
D.中苏关系正常化
10.《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的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
此规定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法典的内容十分广泛
B.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理发师不可以替奴隶理发
D.理发师要听从奴隶主的命令
11.“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也就是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权力从一个人手里转到一群人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
“转型”的标志是
A.查理一世被处死
B.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
C.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D.《权利法案》的颁布
12.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前夕,英国驻印度的一个总督说:“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
由此可见,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的殖民统治
B.印度出现了大饥荒
C.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破产
D.印度封建王公的领地被吞并
13.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教育部要求延迟开学。
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大部分中小学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线上授课”应运而生。
“线上授课”的出现得益于
A.文艺复兴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14.如图反映了20世纪中叶到90年代初,美、日、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的变化。
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A.美国工业产值一直居于首位
B.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C.西欧始终占据工业主导地位
D.日本工业生产发展增速显著
15.1921年,苏俄农民交完粮食税后,将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在商店购买物品。
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发生于
A.彼得格勒起义期间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施行期间
C.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8分)
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
【】(2)戊戌变法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
【】(4)《拿破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10分)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尝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材料三: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
朝代措施作用
明朝(明太祖) A 加强了皇权
清朝(雍正帝) B 它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哪一政治制度(2分)
(2)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3)请完成材料三表格中A,B两处的填空。
(4分)
A:
B:
(4)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2分)
18.(10分)合作是现代社会倡导的基本理念,友善正当的合作能够实现双赢,促进发展。
但不是所有的国际合作都能在历史上留下光彩的一笔,对比近现代的众多国际合作,我们会有很多思考和感悟。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每一(签字国)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联合国家宣言》材料三: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图一中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这两大军事集团的
较量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1分)图二中结成军事同盟的是哪三国(1分)(2)材料二《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是哪一组织建立的标志(1分)图三反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3)材料三中图四所示组织名称叫什么(1分)这一组织的形成对当前的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1分)
(4)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在各个领域广泛展开,你觉得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应该注意些什么(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12分)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个春秋,回首70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会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穷二白)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1分)为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计划(1分)
(神奇逆转)
材料二
(2)分析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
(4分)
(重大挫折)
材料三
(3)结合相关史实,判断图l中的报道是否真实,说明理由。
(2分)分析指出图2中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分)
(4)从上述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哪些教训至少写出两点。
(3分)
2021年中考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安徽卷】
历史·全解全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由此判断考古队寻找化石的地方是云南元谋县,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
有鞭笞之刑,有苦役流放之刑,有斩足、宫、劓、黥等残害肢体的肉刑,还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死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秦朝刑法极其严酷,法律非常严苛。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B。
3.【答案】C
【解析】据题干“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可知反映的是宋金和议。
1141年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边境出现了和平的局面,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
故选择C。
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某项纲领,该纲领满足了农民想要获得土地、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是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颁布于1859年,和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是林则徐编译的,不符合题干信息,排除;D项颁布于1947年,排除。
故选C。
5.【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这场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
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运动,标志着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各个时间点的相关事件,结合这一事件的内容找到影响,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6.【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武昌起义,武昌属于武汉三镇之一。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10,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会师,故A符合题意;BC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以红色旅游为切入点,考查中央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和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
8.【答案】A
【解析】饼状图内容“股份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等表明我国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它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A符合题意;BCD项饼状图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9.【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图中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最快阶段是1970—1980年,结合所学知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改善打破了美国长期以来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推动了中国建交新高潮的出现,故C正确;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错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但不是这一时期建交高潮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故B错误;中苏关系正常化是在1989年,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从法典的内容和实质看,它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项符合题意;选项中ABD明显和法典内容及实质不符;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英国……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转型开始的标志是颁布《权利法案》。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因此D正确;查理一世被处死以及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所形成的共和制,在英国并没有被真正的保留下来,因此AB错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实行了一系列打压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与题意不符,因此C错误。
综上故选D。
12.【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印度加紧了殖民统治,残酷的压榨掠夺印度的资源,印度的传统棉纺织业遭到破坏,大批印度民众失去了生活来源,结合题干信息来看,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英国的殖民统治,A符合题意;印度出现了大饥荒不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B排除;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表述与史实不符,B排除;印度封建王公的领地被吞并不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根本原因,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睛】
本题考查印度民族大起义。
解答时,依据对题干信息的准确理解来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的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
13.【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线上授课”的出现得益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把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D正确;文艺复兴是14到17世纪宣扬人文主义的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A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带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带入电气时代,但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都没有出现计算机网络技术,BC排除。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分析图表可知,日本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由1951年1.6%上升到1991年时的18.2%,这说明日本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增加了,工业发展迅速,选项D符合题意;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由1951年的48.6%下降到1991年时的33.3%,低于西欧37%,选项A不符合题意;
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不符合历史史实,选项B不符合题意;西欧是后来超过美国的,始终占据工业主导地位说法错误,选项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为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规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C选项符合题意;彼得格勒起义发生于1917年,A选项不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
B选项不符合题意;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D 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6.【答案】(1)×(1分)改正:“孔子”改为“孟子”。
(1分)
(2)×(1分)改正:“戊戌变法”改为“新文化运动”。
(1分)
(3)×(1分)改正:“《中国土地法大纲》”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分)
(4)√(2分)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
他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他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而孔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
故本题干表述错误,把“孔子”改为“孟子”。
(2)根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故本题是错误的,应把戊戌变法改为新文化运动。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
而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因此是错误的,将“《中国土地法大纲》”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在位期间,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题干表述正确。
17.【答案】(1)三省六部制。
(2分)
(2)行省制度。
(2分)
(3)A:废丞相,权分六部。
(2分)B:设立军机处。
(2分)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2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图示信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故A处是废丞相,权分六部。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故B处是设立军机处。
(4)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相互制约,元朝的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材料一到材料三的变化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点睛: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获取图片信息,认识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元朝的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
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认识明朝废除丞相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的目的都是加强君主专制。
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18.【答案】(1)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
(2分)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分)德意日。
(少一个不给分,1分)
(2)国际(或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1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联合作战。
(1分)
(3)欧盟。
(1分)使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1分)
(4)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解决各国争端。
(言之有理即可,2分)【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史实,由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帝国主义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爆发,而图二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轴心国集团——德国、意大利、日本。
(2)本题考查的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史实,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联合国军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从此,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大大加速了战争的胜利进程。
(3)本题考查的是欧盟的史实,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盟旗是由12颗星星组成,欧盟的成立,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本题考查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解决各国争端等。
19.【答案】(1)状况: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1分)第一个五年计划。
(1分)(2)我国编制并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4分)(3)不真实。
(1分)因为当时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
(1分)
图2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1分)
(4)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超越生产力,不能盲目调整生产关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答出两点,3分)
【解析】(1)由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为改变重工业严重落后的面貌,我国政府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2)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7年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等。
(3)依据常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严重脱离实际,不真实。
理由是当时出现了大跃进运动,浮夸风等左倾错误泛滥。
由图二可以看出从1966年到1968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连年下降,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超越生产力,不能盲目调整生产关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