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井法在明沟排水中对基坑涌水量的估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井法在明沟排水中对基坑涌水量的估算
作者:马大鹏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22期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基坑涌水量的估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所以大井法在明沟排水中也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这项技术中还存在的很多的问题,本文就从对于大井法在明沟排水中对基坑涌水量的估算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井法对基坑涌水量估算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2-0010-01
一、前言
随着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在明沟排水中对基坑涌水量这项技术也越来越完善,但是对于大井法还是存在一些安全问题,解决问题是刻不容缓的,更能促使社会稳定和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二、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1、地层条件
地层以粉砂类土为主局部粘性土薄层,顶部有厚度为1m左右的杂填土层,自上而下依次为:(1)杂填土:平均厚度为1.16m,不含水。
(2)粉质粘土层:平均厚度为1.12 m,不含水。
(3)粉砂:6.2m,饱和。
(4)粘土层:平均厚度为1 m,饱和。
5.粉细砂,平均厚度13.1 m饱和,而下为一层薄粘土和未钻透的粉砂层。
2、水文地质条件
该工程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除地表杂填土和粉质粘土外均含水丰富,补给方式主要是大气降水,平均渗透系数为7.9m/d,稳定地下水位为自然地面下2m处。
在矿坑疏干过程中,当矿坑的涌水量,包括其周围的水位降低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即可认为以矿坑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辐射流场,基本满足稳定井流的条件。
矿坑的形状极不规则,尤其是坑道系统,分布范围大,构成复杂的边界,要求将它理想化,在理论上可将形状复杂的坑道系统看成是一个大井在工作,而把不规则的坑道系统圈定的面积,相当于大井的面积,整个坑道系统的涌水量,就相当于大井的涌水量,从而可以近似应用裘布依的稳定流基本方程。
这种方法,在矿坑涌水量预测中称为“大井法”。
三、对基坑降水的大井法计算
1、条件认识与沉井群概化
根据基坑场地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可知,围堰基坑概化为一个封闭系统是不准确的,工程实施表明围堰大基坑仍然与外界有一定的水力联系。
基坑降水涌水量的计算应该依据基坑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将基坑视为与外部(包括侧边和底部)有水量交换的补给边界。
根据施工二期的沉井群分布,沉井群的基坑可以概化为“带状大井”,设计要求整个沉井区水位降低基本一致,相当于一个“大井”的底。
因而,本文将采用“大井”解析方法,计算(验算)沉井群基坑的涌水量。
沉井群布置成“L”型,开挖基坑形状不规则,由于基坑周围含水层为层状非均值,故可以将“L”型的弯曲段“拉直”概化成一个长矩形基坑。
概化后的基坑长B=220 m,宽度C=23 m。
基坑的长宽比约等于10,而长宽比大于10可视为窄长型基坑(即带状大井),经试算分析,若采用圆型大井计算,结果偏大,故只适宜采用窄长公式计算基坑涌水量。
2、含水层渗透系数K的确定
基坑松散含水层为层状非均质,根据抽水试验的资料和坝区水位地质条件,采用稳定流抽水试验公式来计算渗透系数。
前期勘探阶段的抽水试验主孔未达到隔水底板,采用潜水非完整井公式[1]计算K:
4、基坑涌水量的计算
四、存在问题
(1)大井法作为地下水动力学方法,为理想化的模型,计算公式适于均质的含水层,而本区为非均质的裂隙含水带,而视为均质层计算求得渗透系数,影响了预算的精度。
(2)含矿破碎带含水带属弱含水带,在勘探坑道揭露时涌水量较大,而后逐渐减小,对矿床充水初期可能以静储量为主,矿坑越向深处采掘,水量不会增大,反面会减少,因此可能会出现预算结果与实际的偏差。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大井法在明沟排水中对基坑涌水量的估算而言,在明沟排水中对基坑涌水量的估算技术是越来越完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相信在以后的日子中,随着科学技术人员不断的努力,会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上一层。
参考文献
[1] 李俊亭.地下水动力学.地质出版社,1987年.
[2] 房佩贤.专门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6年.
[3] 吴林高.工程降水设计施工与基坑渗流理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