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井排水和不排水相结合下沉及水下封底新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井排水和不排水相结合下沉及水下封底新技术
摘要:以乾溪新村排水系统新建工程项目为例。

该兼具建设周期短、工期要求紧、施工环境复杂、场地狭小等施工特点,常规深基坑开挖施工方法无法满足需求,所以本工程关键节点中重中之重的进水闸门井采用沉井施工,沉井过程中通
过采用排水和不排水相结合法下沉及水下封底施工技术,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该施工技术值得在同类工程中进行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沉井纠偏水下封底排水下沉不排水下沉
1 工程概述
1.1 项目概况
本工程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05弄12号。

进水闸门井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等级为三级。

建筑平面尺寸15.6x11.3m和15.2x10.9m,深度为22.1m,两次下沉,第一次下沉高度为14.15m,第二次下沉高度为6.95m,待沉井下沉至设
计标高,且井内结构施工完成后,进行上部1m井壁及顶板的施工。

进水闸门井结构混凝土
强度等级为C35,抗渗等级S8。

1.2 地质、水文情况
沉井场址紧邻盛家宅河,地基土为第四纪全新世Q4和晚更新世沉积的粘性土、淤泥质
土及粉性土组成。

在勘探深度内共划分为7个工程地质层:①杂填土,层顶标高4.27~
2.77m;②褐黄?灰黄色粉质黏土,层顶标高2.77~1.47m;③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层顶标
高1..47~-4.03m;③夹灰色砂质粉土,层顶标高0.57~-1.03m;④灰色淤泥质粘土,层顶
标高-4.03~-11.33m;⑥暗绿色~草黄色粉质粘土,层顶标高-11.33~-16.43m;⑦1草黄色砂
质粉土,层顶标高-16.43~-19.2 m;⑦2草灰色砂质粉土,层顶标高-19.23~-25.9m;⑧灰
色粉质粘土,未钻穿,深度未知。

地层与沉井下沉相关的各层土质的特征见下(见表1)所示:
表1 地层与沉井下沉相关的各层土质的特征
拟建场地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一般为0.9m?1.30m。

承压水主要在第⑦承压含水层中,
最浅埋深在20.7m。

本工程进水闸门井埋深约为21.1m,故本工程沉井施工需同时考虑潜水
及承压水的影响。

2 施工方案及工艺流程
2.1 方案选择
原设计本工程进水闸门井采用灌注桩围护结构、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基坑开挖
施工。

为加快本工程进水闸门井施工,并结合拟建场地的土层特征、地下水位及施工条件的
综合分析后决定进水闸门井采用沉井施工。

第一节(三次制作)排水下沉、第二节不排水下
沉和水下封底的综合施工方法。

该方法使第一节(三次制作)可以在干燥的条件施工,挖土方便,容易控制均衡下沉,
土层中的障碍物便于发现和清除,下沉时一旦发生倾斜也容易纠正,而且封底的质量也可得
到保证。

2.2 工艺流程
场地整平→定位、放线→基坑开挖至起沉标高→沉井刃脚垫层和垫架支设→第一节沉井(三次)制作→砼养护、拆模→第一次下沉→第二节沉井制作→砼养护、拆模→第二次下沉→沉井稳定观测→沉井封底→井内结构施工与安装→沉井工程质量检验。

2.3 沉井下沉计算
2.3.1 沉井第一节下沉计算
沉井下沉前,应对其在自重条件下能否下沉进行必要的验算。

沉井下沉稳定系数的验算公式为:
式中:k0——下沉稳定系数,宜在1.05~1.25范围内选取,位于淤泥质土层中可取大值,位于其他土层中可取小值G——沉井自重及附加荷载(kN)B——被井壁排出的水量(kN),
即沉井下沉过程中受到的地下水的浮力。

如采取排水下沉法时,B=0Tf——沉井井壁与土间的
总摩阻力(kN),U——沉井周长(m)H——沉井全高(m) f——井壁与土间的摩阻力(KPa)由地质资料提供本工程沉井第一次下沉的验算的条件为:
沉井的第一节自重:G1=21650KN
本工程沉井起沉标高为3.3m,沉井第一节下沉的高度为13.15m(考虑第二次沉井的制作,地面上预留1m),沉井在下沉过程中各层土中的参数(见表2)如下:表2 沉井在下沉过程中各层土中的参数
平均单位摩阻力=138.55/13.15=10.5 kPa
井壁与土层间的摩阻力计算,通常的方法是:假定摩阻力随土深而加大,并且在5m深
时达到最大值,5m以下时保持常值。

沉井井壁与土间的总摩阻力:
Tf=U x(H-2.5)f=53.8*10.5*[5.2+(13.15-5.2-2.5)*0.7]=5092.57KN
下沉系数 k0=(G-B)/Tf=21650/5092.57=4.25>1.25,满足下沉要求。

因沉井下沉系数较大,在施工时必须慎重,特别要控制好初沉,尽量在深度不深的情况
下纠偏,符合要求后方可下沉。

下沉初始阶段是沉井易发生偏差的时候,同时也是较易纠正,这时应以纠偏为主,次数可增加,以使沉井形成一个良好的下沉轨道。

下沉过程中,应做到
均匀,对称挖土,严格控制泥面高差,当出现平面位置和四角差出现偏差时应及时纠正,纠
偏时不可大起大落,避免沉井纠离轴线,同时注意纠偏幅度不宜过大,频率不宜过高。

2.3.2 沉井第二节下沉计算
本工程沉井的验算的条件为:沉井的自重:G=G1+G2=21650+7265=28915KN
沉井在下沉过程中各层土中的参数(见表3)如下:
表3 沉井在下沉过程中各层土中的参数
平均单位摩阻力=295.1/20.3=14.5 kPa
沉井井壁与土间的总摩阻力:Tf=U x(H-2.5)f=53.8*14.5*[5.2+(20.3-5.2-2.5)*0.7]= 10937KN
水下井体体积=(28915/25)*(3.3-(-17))/(4.1-(-17))=1112.7 m3
水下井体浮力B=1112.7*10=11127KN
下沉系数k0=(G-B)/Tf=(28915-11127)/10937=1.626>1.25,满足下沉要求。

因下沉系数大于1.5,在下沉过程中可能发生突沉,考虑到地层的不均匀性,利用井内
已有的隔墙或横梁等作为防突沉措施,计算下沉稳定系数。

K’0=(G-B)/Tf+R1+R2 R1——沉井刃脚踏面及斜面下土的极限承载力(kN)
R1 =U0(b 十n/2)Rd Rd——地基承载力极限值(kpa),由地质资料提供
U0——井壁中心周长 b——刃脚踏面宽度 n——刃脚斜面水平投影。

R1 =U(b 十n/2)Rd=47.4x(0.6+(1.2+0.35-0.6)/2)x180=9171.9 KN
R2——隔墙和底梁下土的极限承载力(kN)。

R2=Ax Rd A——隔墙和底梁支撑面积 R2=Ax Rd=(0.8x8.5)x180=1224KN 下沉系数K’0=(G-B)/Tf+R1+R2=(28915-11127)/(10937+9171.9+1224)=0.834∈[0.8,0.9],满足要求。

2.4 沉井制作
2.4.1 刃脚制作
刃脚支设采用垫架法。

根据已放好的开槽边线开挖一个深0.5m的基坑,放宽1.5m形成
沉井施工的制作坑。

在刃脚及隔墙下部开挖沟槽。

先铺设厚1.5m、宽2.8m的砂垫层,分层铺设厚度为250mm;再浇筑厚20cm、宽2.8m
的C20砼垫层,沉井刃脚支设示意图。

经计算,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

2.4.2 沉井制作
沉井总高度为21.1m。

沉井第一节(三次制作)高度为14.15m,第二节为6.95m。

制作
顺序:钢筋绑扎→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

沉井混凝土分层对称浇筑,
每层厚50cm,塌落度控制在l4~16cm。

第1次混凝土浇至-11.800m标高。

第2次混凝土浇
至-7.350m标高。

第3次混凝土浇至-2.850m标高,第4次混凝土浇至4.100m标高。

上下节
井壁的接缝应设置钢板止水带。

混凝土养护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时,可拆除刃脚斜面的支撑及模板。

2.5 降水方案
沉井第一节采用排水下沉的施工方法,主要是利用井外真空深井泵与井内明排水,使降
水效果满足排水下沉的技术要求。

第二节下沉充分利用紧邻盛家宅河场址优势采用不排水下
沉的施工方法,采用井外真空深井泵(降压井)与井内明排水相结合的降水方法。

有效防止
砂质粉土层可能发生的流砂或管涌等不良现象发生,以此保证沉井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2.6 沉井下沉
2.6.1 刃脚支架以及砼垫层的拆除
拆除除刃脚下的支架及砼垫层应分区、分组、依次、对称、同步进行。

加强观测,注意
下沉是否均匀,以指导拆除砼垫层的施工。

2.6.2 沉井下沉挖土
第一节沉井内的分层挖土和土方吊运采用人工和机械相配合的方法。

挖土应根据沉井中
心划分工作面,挖土应分层、均匀、对称地进行。

挖土要点是:先从沉井中间开始逐渐挖向
四周,每层挖土厚度为0.4?0.5m,沿刃脚周围保留0.5?1.5m的土堤,然后再沿沉井井壁每
2?3m一段向刃脚方向逐层全面、对称、均匀地削薄土层,每次削5?10cm,当土层经不住刃
脚的挤压而破裂时,沉井便在自重的作用下挤土下沉。

第二节沉井采用水力机械冲土,施工
按“先中后边、分层对称破土、先高后低、及时纠偏”的原则进行操作。

在泥浆泵吸水头处先
冲出集泥坑,泥坑深0.5m左右,然后用水枪在各个方向冲土形成漏斗形土坑。

使泥浆水不
断汇集到集泥坑吸排出井外。

沉井外刃脚边保留lm宽左右的士堤,使沉井在刃脚处挤土下沉,以减少对井周土体的扰动程度。

2.6.3 沉井监测
下沉过程中,通过测量沉井顶面四周标高及轴线位置,控制沉井的下沉量及位移偏差,
及时指导纠偏下沉施工。

下沉分3个阶段:即首沉3m,中沉,最后下沉2.5m。

首沉阶段,必须每30min观测一次并记录数据,将速度严格控制在0.2?0.5m/d,刃脚高
差20cm以内;中沉阶段,进入正常下沉,正常下沉时,可每2 h测量一次;最后下沉阶段
必须增加观测频率,一般为30min左右观测一次。

在距离设计标高还有2.5m时,速度在
0.2?0.5m/d,当下沉至设计标高还有2m时,停止下沉24小时,观测出预留沉降量后继续下
沉至距设计标高还有50cm,再停止下沉观测24小时,根据连续观测得出沉降量,严格控制
沉井下沉标高,使沉井终沉达到设计要求。

2.6.4 沉井的助沉及纠偏
沉井助沉措施:用泥浆泵在沉井壁外侧注入触变泥浆,减小井壁与土体之间的摩擦阻力。

采用膨润土制作自凝触变泥浆,但在泥浆中掺入固化剂和缓凝剂,沉井下沉达到设计高程后,使泥浆在一段时间后自行凝固,保持沉井的稳定,减少沉井附近地面沉降。

也可利用振动机
作用在井壁上,振动促使沉井下沉。

本工程尝试采用适当减小井内外水压差的方法助沉,取
得实效。

沉井纠偏措施:沉井下沉过程中发生位移、倾斜、偏转时,应根据产生原因及时纠偏。

当沉井人土较浅纠正倾斜时,可采取在沉井刃脚高的一侧进行挖土,以减少刃脚下的正面阻力,增加在沉井低的一侧的阻力,使偏差在下沉过程中逐步纠正。

也可在沉井倾斜高一侧压
重使该侧刃脚应力增大,从而达到纠偏的作用。

如沉井位置发生扭转,在沉井的两对角除土,另外两对角填土,借助刃脚下不相符的土压力所形成的扭矩,使沉井在下沉进程中逐步纠正
到位。

所有偏差在下沉到距设计标高2m以上时,基本纠正好,然后谨慎下沉,在沉井刃脚
接近设计标高50cm以内时,不允许再有超出允许范围的偏差。

2.6.5 沉井水下封底
当沉井下沉至设计标高,经观测8h沉降量不大于 10mm进行水下封底。

水下封底时应
保持井内水位不低于井外水位,清理井底浮泥,超吸部分先用30cm左右的碎石垫平后,再
按设计要求浇筑C30水下混凝土。

采用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时,需保证一次连续浇筑完毕,同时注意在浇筑中应持续不断地向管内加入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进行拔管应做到均速
慢拔。

当水下封底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 %并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抽出沉井内的水。

井内的水
抽出后,应检查封底混凝土是否有渗漏水处,如有应及时修补,然后将混凝土表面的松散清
除整平。

3 结束语
乾溪新村排水系统新建工程进水闸门井沉井,采用排水与不排水下沉施工技术相结合的
施工办法,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工程进度,且沉井周边地表沉降量小。

本项目中涉及的若干措施与方案,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