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1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四单元 第19课 阿房宫赋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在中国,我见过的废墟不多,但也有新疆的高昌古城,北京的圆明园 等地,这些地方或者成了一抔黄土,或者只剩荒漠蔓草。遥想它曾有过的繁 华,风华落尽,每个废墟都是一首哀歌。对废墟的感触,古今中外写得很好
的,当是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所发的议论。杜牧那个时代, 阿房宫早已成了焦土废墟,他只是想象阿房宫的奢华迷离,该赋虽然只 有短短500多字,但却金句连绵,字字珠玑,最后以高广的历史哲学感想 作结:
答案
三、《阿房宫赋》,是为了用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为什么 还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答案
返回
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一、阅读延伸 重读《阿房宫赋》
我对废墟一向有着独特的情绪,小亚细亚特洛伊古城和意大利的庞贝古 城,以及亚洲的吴哥窟和越南顺化的古皇城,都令人有一种独特的苍凉之 感。废墟是历史重量的见证。
这才是真正的樊川先生,这才是真正的晚唐杰出诗人。他充满爱, 无论对大自然、对祖国还是对老百姓;他充满感情,无论是对自身的经 历、对国事的沧桑还是对历史的感慨;他充满文采,无论是对民俗、对 风景还是对往事的描写。
修身名句
为学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赏读: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
返回
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一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唐京兆 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 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穆宗长庆二年 (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 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士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 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
答案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义:_金__玉__珠__宝__等__物____ 今义:_筹__划__、__组__织__并__管__理__ ④齐楚之精英 古义:_指__金__玉__珠__宝__等__物_____ 今义:_精__华__;__出__类__拔__萃__的__人___ ⑤可怜焦土 古义:_可__惜___ 今义:_值__得__怜__悯____
本文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享乐,并借古 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警诫唐朝的统治者不要只图自己奢侈享乐, 重蹈覆辙。但是杜牧的忠告没有使统治者悔改。两年后,王死,半个世 纪后,黄巢起义,唐王朝与秦王朝一样归于灭亡。
二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①辇车( niǎn ) ②媵嫱( yìnɡ) ③鼎铛(chēnɡ ) ④逦迤( lǐ yǐ)
那个人,上帝已替他设计好了废墟。 他会一步步走向命运,最先是他的心开始败坏摧毁。 另外则是18世纪英国诗人格雷也写道: 废墟已抓住了你,暴虐的君王! 你旗帜的散漫混乱已经在前面等待。
因此废墟既是一种事实,但也是一种警告式的意象。任何时代的统 治者都应该警惕到,世界多变化,今天的荣华,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可 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而要呵护繁荣,一定要有一切为民的基本态 度,才可能国运昌隆,上下同心,而最忌讳的则是好大喜功,穷极奢 靡,通常这都是泰极否来的主因。
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2.贤者小学以明,不贤者废学为昏。
——方孝孺《逊志斋集》
赏读:贤能的人稍微学学就明白,不贤明的人废弃学习变得昏暗。
3.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说苑》
赏读:耳朵听的,不如亲眼见的;亲眼见的,不如脚踏实地去做一做。 提倡人们要亲自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因此看着人类的许多废墟,它除了令人引发思古的幽情外,更令人 对古人的专制奢侈引以为鉴。这些废墟是一个个令人伤感的活见证。它 好像是在默默地叮嘱世人,不要像它一样,走到废墟的苍凉之路。
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 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 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 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 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 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 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作品著有《樊川文集》。
而在人类史上,古代由于王权浩荡,几乎重要的时代都会出现“建 筑物主义”价值。统治者为了证明他的能力,都喜欢在他的任上大兴土 木,动员民工,致力于文献或建筑物的工程。所谓“文献式建筑”主要 是指神权时代和以君为神的皇权时代,动员大量工匠所建的浩大神庙、
陵寝、宫殿和园囿,在上古和中古时代,每个古老的文明都盛行这种劳 民伤财的建筑。这种建筑的公共性不大,它不像驰道、港口、运河及城 墙,这种文献式建筑就像历史中的一篇华丽文章。华丽的代价是国穷民 弱,注定了废墟的下场。
当然,不得不提的便是,杜牧的成功与伟大,还在于他是一个爱国 忧国的仁人志士。“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 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首《泊秦淮》,道出了杜牧对国运衰弱 的无限愁绪,同时也对官僚黑暗、贪淫享乐的批判,杜牧的忧国之情可 见一斑。
最后,杜牧还是一个懂得忏悔、反省自我的人。杜牧,虽是早年风 流倜傥,徘徊于青楼闺院间,沉迷酒色。但他拥有那些才子文人都难以 拥有的觉醒,他不想人生就此而已,他有更远大的抱负与志向。“落魄 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这首杜枚代表作《遣怀》,正是表达出作者对这段扬州生活的深深忏悔 与内疚,真情流露,感人至深,最为清醒的一面。
答案
返回
合作探究
1 结构图示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2 重点突破
一、文章前两段对阿房宫进行了铺陈夸饰的描写,请分析是从哪些 方面进行描写的,有何作用。
答案
二、第三段承上启下,连接上两段的铺叙和下一段的议论,请分析这一段 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特点。 提示 第三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 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 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 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
当然,杜牧也是一位民风写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清明》,杜牧便深刻 地表现出清明节人们因缅怀先祖而欲借酒浇愁的情景。而“南朝四百八 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表现出民间佛教盛行,人们向佛信佛的风 气。杜牧如此关注民风,可见他是一个关心百姓、体察民情的诗人。
答案
(2)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表承接 ) ②不敢言而敢怒( 表转折 ) ③谁得而族灭也( 表顺承 )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表并列 ) 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递进 )
答案
4.文言句式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判断句 ) ②戍卒叫,函谷举( 被动句 ) ③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省略句 ) 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结构后置)
⑤锱铢( zī ) ⑥庾( yǔ ) ⑦梁椽( chuán ) ⑧珠砾( lì )
答案
2.古今异义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_指__宫__室__结__构__的__参__差__错__落__,__精__巧__工__致___ 今义:_各__用__心__机__,__互__相__排__挤____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_指__天__气__冷__暖____ 今义:_一__定__地__区__里__经__过__多__年__观__察__所__得__到__的__概__括__性__的__气__象__情__况__。__它__与__气__流__、__ 纬__度__、__海__拔__、__地__形__等__有__关___
答案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 ④晋陶渊明独爱菊( 喜欢 )
答案
(3)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家族 )
答案
(二)虚词 (1)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的样子 ) ②或师焉,或不焉( 助词 ) ③且焉置土石( 哪里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怎么 )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 )
答案
5.词类活用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__词__作__动__词__,__统__一___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向__北__、__向__西__
③辇来于秦: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乘__辇__车___ ④朝歌夜弦: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吟__唱__、__弹__奏___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为__鉴_ ⑥族秦者秦也: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灭__族____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 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由阿房宫这个废墟曾有过的奢华,谈到政治以人为本的本质, 正因为秦代缺少了这种人性,只追求繁华,当这种繁华没有人心作为支 柱,它当然不能持久。因此,对于这个废墟,人们在哀伤的同时,是要 以废墟为鉴。由杜牧的《阿房宫赋》我就想到17世纪的英国诗人德莱顿 这样的诗句:
另外,杜牧也是一个独具慧眼的历史评论家。“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春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对于赤壁 之战的感慨,并非如一般诗人那样羡慕周瑜年少成名、屡建奇功而感叹 自己怀才不遇。他有对往事的追忆,却无一丝对周郎的羡慕,而是从春 风给予周郎便利的角度,理性地道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个英雄要成就某 种事业,需要各种条件,否则将一事无成。
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品赏作者
心目中的杜牧 杜牧是一个江南风景的描绘高手。众所周知,杜牧一生最为喜爱的便 是江南风景,尤其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因而,杜牧在描写江南胜景时 便会不留笔墨大加渲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此所谓描 写江南之景的名句。一个“千里”,虽为虚写,却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出 江南到处尽是姹紫嫣红、绿树莺啼的绚丽景色。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第19课 阿房宫赋
本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 历史经验,借古讽今,警告唐统治者勿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栏目 索引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文本拓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答案
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古义:_遮__断__,__遮__蔽__ 今义:_不__让__聚__在__一__起__,__使__继__绝__往__来__;__避__免__接__触____
答案
3.一词多义 (一)实词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全,都 ) ⑤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 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
2.背景简介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 “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 善于击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 木,游宴无度,不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曾在长安洛 阳有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后因平卢成德节度使借口“以兵匠助修东都” 想趁机夺取洛阳,才作罢。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 写了这篇赋。此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 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 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